直播预告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观看直播↓
作者|李雪
来源|李雪爱与自由
一个多年未见的朋友,上一次见她,她的孩子还在肚子里。她也是我的铁粉,几乎看了我所有文章,也很认同我,践行“闭嘴给钱”。
但是,她始终觉得,我说的一些情况过于理想化、绝对化,自己养个孩子就会知道,现实没法像我描述得那么理想。
机缘巧合,这位朋友带着已经5岁的女儿来我家小住,小姑娘确实活力爆棚,很招人喜欢,但是有些费妈——
她经常会跟妈妈抱怨无聊,各种指挥妈妈。
比如零食明明在书包里,但是她不去拿,而是冲妈妈叫“我饿了,我要吃饼干”,如果妈妈没有立刻去拿,就会闹情绪,仿佛手脚都长在妈妈身上。朋友觉得这是正常的,孩子还小嘛,就是需要各种照顾,我已经践行闭嘴给钱,孩子养得非常健康了。
我说,你和她的关系有些粘腻,处在共生的状态。虽然她略有不服,但是依然信我,于是我开始给她反馈。
孩子跟她抱怨无聊,她条件反射式地给出解决方案“我们可以去做些XX”,没过两分钟,孩子继续抱怨无聊。
这时我会提醒她:你妄图解决她的无聊,你越界了。孩子抱怨时,你只需要“嗯”一声表示你听到了就可以。
孩子抱怨说“这屋子太热了”,她立刻说“你可以去另一个屋,那里没这么晒”,孩子情绪更大了:“我去了!也是热!”
这时我会给她反馈:你越界了,因为孩子只是表达“热”,并没有对你提出具体要求。
就这样反馈,她领悟到了“闭嘴”的真正含义,话越来越少,感受到孩子情绪,内心升起焦虑时,就跟我一起感受呼吸守神。
她的洞察力也非常敏锐,她发现当自己守住边界,孩子立刻随之发生变化,一个费妈的孩子,真的开始变得像我说的那么“理想化”。
比如,孩子之前经常抱怨无聊,无聊的时候就要看ipad,甚至能连续看几个小时动画片。现在孩子感到无聊,会直接跟妈妈提出解决方案:“我不想看ipad了,我想去游泳。”
妈妈回应:“好的,你收拾好要带的东西我们就出发。”
孩子开始问:“我需要带什么东西呢?”然后自问自答:“哦,这要看我去游泳池会做什么。”
妈妈回:“游泳之后你可能会需要洗澡。”孩子立刻get到了:“那我不仅要带泳衣,还要带洗澡用到的东西。”
不一会儿,孩子自己收拾了满满大一包东西。她不禁感叹:“这样当妈也太爽了吧!”
出门坐上车,孩子说了一句“今天的阳光真好”,妈妈敏锐地捕捉到,这是孩子第一次这样说,以往都是一上车就对妈妈抱怨无聊或者热,要求看ipad。
这说明孩子开始感知客观现实了,不再完全活在自恋视角中。
她对我说:“在你家呆一个星期,就像读了个博士学位。”
有趣的是,她有个好朋友也是我的读者,两家孩子年龄相仿,几乎天天在一起玩。朋友看到她女儿的巨大变化,决定每天找一篇我的文章,反复读三遍。
以前她也认为我的书和文章她都看过,理论上也赞同,但我对孩子的想法可能过于理想化,每个孩子都是千差万别的。但当她看到一个短时间内“理想化的孩子”摆在面前时,她才意识到,以前可能并没有看懂我的文章。
这也让我意识到,我可能也经常自恋地认为:我已经写得很清楚了,认真看的都应该看懂了。而事实是很多人确实没懂,我需要接受现实反馈,不断丰富输出方式,争取更多人可以真的领悟。
另外,提出一个检验方法:如果你的孩子活力四射且不费妈,那么你就是真的懂了。

网友留言:小时候爱读写,家穷得叮当响,就去学校垃圾堆捡别人丢的报纸、杂志书,把人家丢的纸缝起来用,听到好的句子记下来,那些没有任何人管的疯狂生长的日子,现在想起来也是快乐的。大学离家后,又疯狂生长了一段时间,工作技能在图书馆和网吧完成,真快乐啊!
我回复:自由的小草,石头缝里都能吸收资源疯长。
网友留言:闭嘴的效果太神奇了吧!刚才孩子又赖赖唧唧地找我抱怨无聊,以前我会烦躁地给他出主意,这次我就守住自己啥也不说。于是孩子拿起旁边的巧克力说“我要边看书边吃”,走了。
我回复:不制造纠缠,孩子就会启用自己的智力。
网友留言:之前孩子说作业太多太难,然后大哭,我就焦虑,转而各种鼓励啊、安慰啊、画大饼啊……结果孩子直接哭到耗尽力气倒地不起,我也像霜打的茄子一样。后面有几次孩子又抱怨作业又多又难还哭,我闭嘴,只是做自己的事。过一会儿孩子就来说“都做完了,可以玩了”。那时真是一下子悟到了你的真意,感恩!
我回复:不幻想解决孩子的情绪,孩子就没情绪了。
网友留言:我从小精心照顾孩子的饮食,喂饭到四岁,孩子脸色发青,黑眼圈严重,嘴唇发白,很挑食。但凡他胃口好、长点肉时,我一表扬,他马上就生病瘦下去。找中医调养后也没解决。自从我闭嘴给钱,不再把自己的焦虑投射给孩子,饭菜还是和以前一样,但孩子脸蛋和嘴唇红扑扑的,黑眼圈已经退下去了,并且经常告诉我她会没由来地开心。
我回复:共生不仅费妈,也费孩子。
网友留言:孩子刚上幼儿园,我就希望孩子懂礼貌,能跟小朋友们友好相处。我知道不应该逼迫孩子打招呼,于是自作聪明,做孩子的榜样,每次接送孩子时,遇见小朋友们都会热情打招呼,每个小朋友我都能叫上名字。我就这样耐心做榜样近两年,发现孩子不仅没学会主动跟小朋友打招呼,反而小朋友主动跟她打招呼时,她都不理睬。
我很费解,直到有一天,孩子很疑惑地问我:“妈妈你是不是特喜欢别人家的孩子?”我……
我回复:不逼迫孩子,但我得给孩子做个榜样!
网友留言:以前听到说,希望孩子阅读,那就自己先阅读,那这么看来这也是要控制孩子。
我回复:是的,自己喜欢读书就去读,但一边读书一边想着要影响孩子,会让孩子厌恶阅读。
我知道,几乎每个妈妈都想做个好妈妈,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满足孩子的需求。
可是,我们得知道,我们不可能给出自己没体验过的东西。
没体验过被爱,就给不出爱;
没体验过被满足,你便不知道如何满足孩子。
……
我们只有先觉察自己的伤痛和匮乏,走出来,满足自己,才能给到真正想要给孩子的爱。
今天是母亲节,给大家带来几本好书,祝大家母亲节快乐!
作者介绍
作者:李雪,心理学学者,新浪微博@李雪爱与自由。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有限责任家庭》。当当、京东、淘宝、亚马逊,全平台在售。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