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日本房产(ID:Japan_gold)| 翊一
不管有意无意,美国这次可真的算惹到日本了。
究竟怎么回事呢?
前不久,美国总统拜登在一次选举相关的活动上说到:“日本的经济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因为他们讨厌外国人、不接受移民。”
强调美国能够取得经济增长的关键原因,便是得益于广泛地接受海外移民。
此话一出,立马引来日本的不满。
日本政府官员向美方表态:“非常遗憾,把日本形容成‘排外’国家的这番言论,并非基于对日本政策的准确理解。”
同时,日本政府已提交请愿书并通过外交渠道阐述立场,要求美国政府作出解释。
熟知日本行事风格的,都知道日本社会上至政府下至民众,都鲜少“正面刚”,这算是为数不多的一次。
哪怕美国开启漫长的加息周期,让在利差方面备受承压的日元狂跌不止,日本政府也没太紧张(毕竟刺激了通胀也利于出口)。
却反而会选择在移民相关的问题上,寸步不让。
但这倒也很好理解。
近几年,早已打开“移民红利”大门的日本,在吸纳海外人力和人才上风头正盛,揽人政策拓宽的成绩也非常亮眼——
比如,过去2023年全年,长期定居在日本的外国人数超过341万人创下历史新高。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也常把要尽力打造与「外国人共生」的社会、请大家多多投资日本等话挂在嘴边;
任谁都能看出,日本正谋求着向“多元包容社会”转型,又怎么可以在这关键时间节点无端“背锅”呢?
可以预见,近期几年日本的签证制度、揽人政策会频频有新动态或出台新规。任何日本签证相关动向、细则、要求,我们都会第一时间同步在我们的“交流群”
,大家可以扫码添加微信保持关注,有任何
办理身份
的问题也有专人一对一解答:

话说回来,在「接受外国人」这件事上说日本“排外”其实是有失偏颇的。
看数据,不说新政实施的近一、两年,仅截止至疫情爆发前的2019年(严格来说从2015年开始),日本已经是OCED集团中“外国人流入数“位于全球第四的国家,仅次于美、德、英三个大移民国家,甚至海外人士吸纳量还超过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老牌移民国。
要知道,日本作为一个人多地少的岛国,从来就没被定义成真正的移民国,法律意义上来说也没有移民法。
只因受困于少子老龄化的压力,能达到这个等级的外国人招揽数量,已经非常不容易。
但为什么日本过去没给人感觉到移民氛围,或者说外国人的移民占比偏低呢?
主要是进来容易,留下困难。
当时日本的想法很简单,来读书给文凭,来工作给报酬,大家各取所“需”,确实没给外国人留下创造太多机会。而这背后的成因也很复杂:
有地理的因素,如日本仅有1/26的中国国土面积,资源奇缺人口密度却是中国的3倍,真把所有来的外国移民收归己有,未必能负荷得来;也受历史文化的影响,比如保留皇室两千多年,注重一脉相承;
可说到底,最最最为关键的,还是在过去的快30年里,日本国内始终没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比如,曾经的互联网发展红利。
这不仅导致日本过去“留人”不积极,连国民生孩子也不积极,靠着庞大的海外投资反哺国内。
当然,时移事易,又一次三十年河东,时代重新再洗牌。
不管是芯片竞争、算力角逐、新能源赛道还是AI技术发展,日本一边听劝、一边学习、一边布局,配合资本和产业链的回流,不愿错失下一个时代的东风。
这也是日本近几年揽人政策尤为开放的底层逻辑——不全是因为少子老龄化的颓势  ,而是日本找到了经济新风口,急需人力和人才来彼此成就。
说说日本近段时间大刀阔斧的“移民新政”。
一修改,把之前的技能实习生(研修生)制度改为育成制度,既允许实习生转行,也可以通过考核改为持”特定技能签证“留下;
二新增,颁布j-find、j-skip两项人才制度,给予来自全球的名校学子留待日本考察创业的时间,高薪高额投资人才可最快一年申请日本永居;还设立数字游民签证,欢迎自由职业者;
三拓宽,曾经的赴日蓝领签证“特定技能签”,日本政府一口气增加十几个行业,并允许其转为不限次数的续签(即拓宽特定技能1号转2号的范围);
四保留,普通的“经营管理投资签证”和“高度人才经管投资签证”,依旧是大多数中高阶层移居日本的王牌选择;
一句话总结便是,人来了就留下,
……
按照日本政府原来的预测,去年(2023)净流入的长居外国人口大约是16.4万人,但实际却达到了24万外籍人士的净增长。
海外移民的涌入速度是日本政府预测的1.5倍。
照此下去,最快到2050年前后,在日本的外国人比例将达到10%左右的水平,即日本未来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外国人,在人口构成上与英国、美国和法国等移民国家相当。
所以,别站在日本的过去看日本,更别说什么日本不欢迎外国人之类的话了,包括美国。
谁提日本准跟谁急。
如果您也对移居日本感兴趣,或是向往赴日定居生活,我们整理了一份《日本10种长期签证申请指南》,介绍了前后期所有准备事项,包括申请方案、价格、居住要求等,欢迎扫码领取阅读:
如果还有其他日本身份配置、长期签证新旧政策问题,也欢迎扫码联系我们咨询,定制个人专属移民方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