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沧海遗珠,信手拈来   图源:pixabay.com
01
绿背鹦鹉的杀戮同样有关房子和爱情
图源:Karl Berg
动物王国中的抚养和杀死非亲生幼崽的行为一直都存在,但是UC Berkeley的生物学家们在南美洲的绿背鹦鹉中发现了这两种极端行为可以同时存在,这让他们感到迷惑。
自1988年以来,研究团队一直观察着生活在委内瑞拉瓜里科州一个牧场上的绿背鹦鹉群体。与大多数生活在森林树冠中的野生鹦鹉不同,绿背鹦鹉更喜欢在草原上的树洞和栅栏柱上筑巢。多年的观察让他们对这些鸟类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他们发现,抢夺优质巢穴资源是发生谋杀行为的第一动机,不仅包括原住民的成年个体,也包括鸟巢中的幼崽。但奇妙的是结局并不唯一,相当多的入侵者选择抚养这些孤儿,将它们与自己的幼崽一起养大。同时,很多雄性鹦鹉在与带娃的二婚雌鹦鹉重组家庭时,也有一半的几率杀死它的幼崽。
其实杀死幼崽对动物学家来说不难理解,出于延续自己DNA的冲动,这种行为很常见。但是收养孤儿就不太好理解了,研究人员猜测这可能是一种安抚“新婚妻子”的手段,会带来更多机会快速交配产生下一代,其效果未必就比杀死拖油瓶更差。
原来除了背房贷还有这个办法……
小编
文章链接: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317305121
02
SpaceX迎来两位重磅竞争者
由埃隆·马斯克创立的私人太空公司SpaceX长期以来一直在商业太空飞行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以可回收火箭为基础的新发射模式颠覆了以往的太空商业格局,拿下了数不清的新订单。而在此基础上开发的载人航天器龙飞船和全球卫星联网服务Starlink也取得了成功。但是其他竞争者并没有认输,而是一直在努力。
波音开发的载人飞船Starliner,已经通过了无人飞行测试,证明它同样可以让宇航员往返于国际空间站(ISS)。虽然5月6日的首次载人任务因为技术问题被推迟,但是依然值得期待。
星际客机太空舱在运输途中。 
图源:美联社照片/约翰·劳克斯
而由亚马逊老板投资的Astranis公司则瞄准了卫星通讯业务,他们开发的小型卫星 Astranis Omega 可以提供超过50 Gbps的高速数据服务,与星链的低轨组网方式不同,他们的卫星距离地面超过35000公里,这种方式让每颗卫星能够覆盖更大的地球面积,意味着只需要很少的卫星就可以实现全球覆盖。虽然这种方式的延迟会更高,但是成本更低,可以为那些对费用敏感的普通用户提供质量说得过去的互联网服务。
图源:Astranis Omega
只有竞争才能让先行者不敢懈怠。
小编
文章链接:
https://theconversation.com/boeings-starliner-launch-delayed-again-will-be-an-important-milestone-for-commercial-spaceflight-228862
https://bigthink.com/the-future/astranis-new-internet-satellite/
03
记忆可以被“冻结”?
图源:Heiti Paves/Science Photo Library
秀丽隐杆线虫是实验室中的常用生物,其特点是通常在学习新信息后的两到三小时内就会忘记,比如对某些特殊气味的喜爱或者厌恶。然而,当科学家们将它们放在冰上时,这些线虫就能保持记忆长达至少16小时。一旦将它们从冰上移走,它们的“记忆时钟”似乎重新开始计时;三小时后,它们就会忘记对特定气味的厌恶。研究人员还发现,如果在记忆训练前让线虫在凉爽的环境中过夜适应寒冷,它们会像往常一样快速忘记气味。此外,给线虫用了点含锂的药物后,即使在室温下,它们也能比未经治疗的线虫保持更长时间的记忆。
这项研究不仅对于理解记忆的形成和遗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引发了关于线虫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记忆敏锐度变化的原因的问题。这些发现可能会对我们理解人类记忆的机制产生深远影响。
倒是比鱼的记忆力略强。
小编
参考文献: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1130-4
04
有机质难以降解的谜题解开
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被一个化学难题所困扰:为什么水中的有机物质如此难以降解。如今,这个被称为化学领域的“圣杯”之谜终于被瑞典林雪平大学和德国慕尼黑赫尔姆霍兹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解开了。
当树叶从树上落下并开始分解时,会变成数千种不同的生物分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分子会被冲刷到河流、湖泊和海洋中。然而,到了这一步,已知的数千种生物分子已经转变成了数百万种外观截然不同、结构复杂且通常未知的分子。新研究发现,一种特定类型的反应——氧化脱芳香化反应可能是最终的答案,在模拟实验中,氧化脱芳香化会改变某些生物分子组分的三维结构,从而可能激活一系列后续的不同反应,导致数百万种不同的分子产生。这项研究不仅解决了一个长期存在的科学难题,而且还对我们理解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评论复用:简单的现象背后的原理可能非常深邃。
小编
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210-9


点击下方知社人才广场,查看最新学术招聘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媒体转载联系授权请看下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