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标签,诸如“天府之国”“美食之都”“新一线城市之首”,但“市场主体数量全国第二”的标签是出乎大多数人意料的。
前段时间,成都公布了市场主体相关数据:2023年成都新登记市场主体60.2万户,居副省级城市首位;全市市场主体总量增至389.12万户,仅次于深圳,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二位。
说是副省级城市第二位,我查了下,其实是包括直辖市在内的全国城市第二位。
再往前检索,发现最近几年成都市场主体增长一直很快,每年都要新增五六十万户,基本保持在副省级及以上城市新增市场主体均值2倍左右的水平。
2021年,成都市场主体总量超越上海和重庆,跻身全国第二位。2022年,成都新登记市场主体数量开始跃居全国第一位,并保持至今。
市场主体是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体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大量市场主体“用真金白银投票”的背后,成都究竟做对了什么?
世界银行发布的一份报告表明,良好的营商环境会使投资率增长0.3%GDP增长率增加0.36%
为此,世界各地都在比拼营商环境,国内的一些城市更是把营商环境建设上升到“一号工程”。
但喊口号不代表真行动,行动了不代表有效果。相比一些城市的“年度工程”,我们不妨看看成都是如何奉行长期主义、一年接一年持续迭代提升的。
自2019年启动“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工程以来,成都市委、市政府接连出台完善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政策,从1.0版“建体系夯基础”、2.0版“学先进补短板”、3.0版“树标杆创品牌”、4.0版“集创新求突破”、5.0版“优服务增活力”,再到今年推出的6.0版“数字化强赋能”,成都已累计推出了906项改革举措。
为了进一步凝聚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共识,过去两年的“新春第一会”,成都更是只聚焦“优化营商环境”这一个主题。
众所周知,12345是各城市的市民服务热线,但成都更进一步,将12345升级成了企业服务热线。
2023年1月,成都正式启动“12345亲清在线”,创新集成了四大服务企业平台:包括可7×24小时拨打的“12345助企热线”、让企业少跑路的“蓉易办”、促进惠企政策精准普惠的“蓉易享”、面对面解决企业各种困难的“蓉易见”。
据官方数据,“12345亲清在线”上线一年时间里,受理企业诉求超11万件,提级处置1.1万件,解决率和满意率均达95%以上。
如果说,把为民服务热线升级成为企服务热线是成都的创新,那么由此衍生出来的另外两个举措,就是成都的“走心”。
一个是成都开设了“成都12345”官方微信公众号,在这个平台上,企业和创业者的问询与有关部门的回复随时都在更新,最新的几则问答是——建设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站并对外运营是否有补贴?天府新区是否有银行贷款贴息政策?股东是外省人能否线上进行法人变更?房东本人不在国内如何办理营业执照?政府都一一进行了认真答复。
诉求信息的公开共享很有意义,尤其很多问题是共性问题,通过真实问答的形式公布出来,既可以增加公众的理解与信任,又可以提高问题解决效率、推动政策的普及传播及后续的优化改善。
另一个“走心之举”是成都专门为12345热线成立了一个研究智库,智库的工作,就是基于真实、鲜活的海量诉求数据,开展常态化研究,充分挖掘数据价值,发现群众和企业的痛点和难点,研判问题的潜在性、苗头性、趋势性,提出相应建议,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比如,去年智库团队筛选了一些企业共性诉求,进一步调研之后提交了一份“建议成都加快推进信用报告”的专题报告,促成了《成都加快推行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实施方案》的出台。
《方案》实施后,成都将在39个领域全面推行1份市场主体专用信用报告代替一摞无违法违规证明,这也被纳入到了前面提及的营商环境建设6.0版本。
可见,成都追求的不只是“一次解决一个企业的一件事情”,而是要向流程再造“开刀”,优化制度体系,降低系统性成本,争取一次就能解决“一类问题”,帮助“一类企业”。
12345亲清在线启动一年来,成都平均每小时诞生经营主体70户,平均每天新增2家外商投资企业。
去年底,成都成功获评“2023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
水深鱼跃,林茂鸟聚。成都持之以恒地优化营商环境,除了市场主体快速增长外,还迎来了经济大盘的量质齐升。
2019年成都GDP1.7万亿,2023年成都GDP2.2万亿,五年时间,增长了一个贵阳市的体量。
2023年,成都GDP规模在内地城市中排第7、副省级城市排第36%增速在十强城市中居第2。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破万亿,成为全国第六个、省会第二个万亿级消费城市10.0%增速居十强消费城市第2位。
在最能体现制造业实力的国家级产业集群方面,成都已经拿下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高端能源装备、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装备等9个国家级产业集群。
2023年,成都新增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目前已形成了1个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和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十四五”规划中,到2025年,成都要打造2个万亿级、10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支柱产业集群规模突破4万亿元
大产业需要大项目支撑。今年3月份,总投资630亿元的京东方第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这是成都乃至四川发展史上单体投资最大的制造业项目,建成后,成都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柔性面板生产基地。
更重要的是,京东方作为全球显示产业龙头企业,将吸引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前来成都集聚,进一步扩大成都万亿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
数据显示,成都显示产业规模占全国总体规模的15%,产业链完善度71%、产业本地化配套率38%,“成都造”高端柔性屏全球市场占有率近50%,并带动下游智能终端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目前成都个人计算机产量居全国第二投影机市场占有率为20%位居全国第一。
去年5月,上海突然远赴千里之外的成都举办投资合作推介会,这一举动可谓前所未有,被媒体誉为“逆向招商”的第一枪。
上海主动跑到成都“逆向招商”,足以说明成都在全国的产业矩阵中已有一席之地,在部分新赛道上呈现领跑之势,有了足够吸引一线城市的筹码。
省会强则全省强,在要素全国自由流动背景下,这个论断尤其适用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省份中,凡是省会不强的,发展压力都很大。所以,成都作为强省会,其强势崛起助推了四川省2023年GDP突破6万亿大关,首次超越河南,跻身全国经济第五大省份,跃居中西部经济第一大省。
人随产业走。更强的产业活力和营商环境,更多的大企业与大项目,无疑是吸引人口的核心竞争力。
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为2140.3万人,比2022年末增加13.5万人,这个增幅相较2022年的增幅几乎翻倍13.5万的增量在千万人口城市中排名第三,在全国四个“两千万”级别人口城市中,成都人口增量持续领跑
把时间拉长看,从2010年到2023年,成都常住人口净增735万,年均增长超过50万人,在全国仅次于深圳和广州。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常住人口为1961.24万人,成都为1511.86万人,当时北京比成都多449.38万人。
2023年,成都2140.3万的常住人口已经无限逼近北京2185.8万的常住人口,只相差45.5万人
考虑到北京减量发展、主动控制人口,成都人口规模晋级全国第三,恐怕用不了太久。
成都另一个身份是“中国西部共享省会”2000万人口中,有超过150万来自省外外来人口中有接近50%都来自西南或西北地区。
当然,人口的持续涌入,除了与成都“国家中心城市”“新一线首城”的“宜业吸引力”有关外,还离不开“美食之都”“幸福之城”的“宜居吸引力”。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自2007年启动评选以来,成都已经连续15年位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这句散发着无限诱惑力的slogan,早已深入人心。
网络时代,“网红城市”不断涌现,但流量转瞬即逝,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月,只有为数不多的城市能保持“长红”。而成正是其中穿越千年而风华不减的那位
 /// END /// 
No.5768 创首发文章|作者 四方君
作者简介:区域经济观察者,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参考资料:成都的决心和恒心,淡忠奎、吴林静、余洋,城市进化论;剑指3万亿!这个超大城市,凭什么?凯风,国民经略;2024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成都发布;人口数据刷新,成都又膨胀了,CRIC克而瑞四川;这一数据,成都持续碾压重庆,搜狐城市。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图片 视觉中国
  欢迎点看【秦朔朋友圈视频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