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重力座椅是如何从一个生僻概念变成车企最热衷的标签?
文丨司雯雯
编辑丨宋玮
汽车公司总是假设人们分辨得出座椅上 12 点按摩和 14 点按摩的不同,且能精妙利用超过 20 向电动调节,把自己摆放至 “零重力” 位置,体会 Nappa 头层牛皮和半苯胺真皮的差异——即便乘客可能只在车上待一个小时。

从 1915 年左右第一张可前后调节的驾驶员座椅算起,座椅在汽车上存在百年,但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如此重视。
车企相信用户愿意为一张更舒适的座椅付出:一辆 30 万元左右的汽车,想要享受通风、加热和按摩等功能,需要另外再付 1.5 万元,另一些车企选择标配,隐含意义是,人人都需要。
座椅迅速成为座舱内最昂贵的零部件,也是车企竞争的焦点——从大众车型到高端车型,CEO 们在发布会为座椅单独留出时间,即使没有新功能,也可以堆配置——按摩点数、加热档位、通风程度不断刷新,“零重力座椅” 从 50 万元的车型下放到 15 万元,一些车企开始拼小众场景,比如主驾、副驾向后旋转,与二排面面相望。
2021 年,蔚来、理想分别净亏损 40.2 亿、3.2 亿元,但都决定花 1 亿元自研座椅。花在占汽车 Bom 成本 5% 的座椅上划算吗?一位前理想汽车高层说,不能按成本占比算,还是要看用户的体验。
“卷无可卷。” 一位座椅工程师形容这场竞赛,电池、智能驾驶、底盘等越来越同质化,最快表现差异化的手段就是舒适性配置,“至少肯定用得上,人总得坐着”。
把钱花在用户最能感受到的地方
“如果这辆车的 Bom 成本只增加 1 万元,应该加在哪?”2017 年,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提问产品经理这个问题。有人回答增加一个空气悬架,有人说要做 22 寸的轮毂或者可变色的全景天窗,一屋子人答案不同,很快写满一面黑板。
李想接下来问,“如果你自己要买车,多花 1 万元,这一堆配置你会选什么?”
答案瞬间集中。90% 的员工选择,把这 1 万块钱全部都花在内饰上。
这种内部讨论进行过很多次,目的是统一认识:在资源有限时,理想汽车要如何做产品?
2017 年,理想汽车还叫 “车和家”,旗下没有一款量产车,从资金、体量、名声任何维度看,都不是汽车行业资源充沛的一类。
当时,李想从中国汽车市场找到一条取胜办法,“在任何级别,销量第一名的车型都是内饰做的最好的。” 比如中大型轿车,第五代宝马 5 系最高时月销量超过 1.5 万辆,而奔驰 E 只有 2 千多,他说,这是因为宝马 5 系向上移植了更高端的 7 系内饰,而奔驰 E 的内饰与级别更低的奔驰 C 相似。
“中国汽车厂商最大的问题是,明明自己会买同级别内饰最好的车型,但做车时为内饰付出的成本是最低的。” 李想在 2017 年混沌大学的演讲上说。
这个反思影响了李想观察汽车的习惯。他在意座椅,理想汽车前联合创始人、总裁沈亚楠评价他 “随口就能说出各种车的座椅尺寸、臀点高度”。李想曾告诉我们,他能分辨出坐垫厚了 3 毫米。这个细节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沈亚楠后来说,这是完全真实的,因为李想日日感受,“屁股就比别人灵敏”。
理想产品竞争策略之一也成型于此:把钱花在用户最容易感知、最能看懂的地方。
整车中最重要的是内饰,内饰中最重要的是座椅。蔚来、理想这一批新势力认为,汽车不再是交通工具,而是第三生活空间或移动的家。交通工具按功能分类,在乎续航、操控、性能,人们愿意忍受交通工具的座椅,但必然对家里的沙发更挑剔。
2017 年 12 月,成立第三年的蔚来发布首款量产车型 ES8,副驾有腿托和腰托,使用 Nappa 真皮,可电动调节、加热,蔚来命名为 “女王副驾”。
这款售价 44.8 万元起的车型,上市第二年销量 1.1 万辆,让蔚来成为第一个销量破万的新势力品牌。这个销量证明了 “冰箱、彩电、大沙发” 的产品思路有效,也让中国传统汽车厂商看见了舒适性配置的吸引力。
ES8 上市不到两年后,理想 ONE 发布,贯彻了李想对座椅的重视——同样是 Nappa 真皮,同样有电动调节、加热、按摩。理想 ONE 是理想的第一款爆品,支撑它挤入新能源第一梯队。
两款车型的成功验证了新势力不同的竞争策略,资源有限时,把钱花在舒适性配置上起效最快。
新势力率先开始座椅竞赛。
燃油车时代,大多数汽车公司不为座椅花费太多心思,它们用发动机性能、空间和品牌决胜负。日系车企靠油耗更低的中型轿车抢走了通用、福特 SUV 的市场,同样一加仑汽油,当本田 INSIGHT 可以比福特最省油的 SUV 还要多行驶 48 公里时,人们会立刻原谅本田车座椅上的针织面套。
十年前,奥迪最畅销的车型 A6L 最低配置售价 38.3 万元,座椅没有加热。最高配置 50.66 万元,也要加钱才能选装座椅通风。
但今天汽车座椅前所未有的重要,汽车公司把座椅对标 “头等舱”“航空座椅” 或 “太空大沙发”,竞赛从新势力蔓延向传统车企。
最明显的变化是,零重力座椅流行起来了。
2022 年 7 月,问界发布 M7,二排右侧配备零重力模式。余承东在发布会上说,这是业界首个商用零重力座椅,“做到了之前埃尔法们没做到的”。此举将 “零重力座椅” 拉进 50 万元以下车型的较量。
此后两年,零重力座椅从一个生僻概念变成车企最热衷的标签。价格段从 40 万元下探到 15 万元,智己、深蓝这些传统车企中的新品牌,东风启辰、悦达起亚等传统品牌纷纷上车 “零重力”。
风潮如此之劲。问界 M7 以零重力座椅为卖点时,李想曾在微博发文,称理想 L9“不会为第二排的老板设计一个座椅”。
两年后,理想 L9 2024 款发布,主要改动之一就是新增零重力座椅。理想官方称,这一功能原本计划在 2025 款车型上搭载,但最后提前发布。李想说,为了保证零重力座椅的安全性,L9 控制了座椅躺倒角度,且配备了更多的安全气囊。
零重力座椅外,从面料、大小到按摩、通风、加热、记忆等功能,原本豪华车才有的 “高级功能” 被下放。
按摩不仅要有,还要拼点位,从十点、十二点到十六点、二十点按摩,蔚来、理想、极氪、零跑都在产品介绍中强调这是 “SPA 级” 按摩;调节要比方向,从八向、十二向到二十向,极氪 009 光辉版的座椅调节已增至二十四向,包括头枕、颈枕、靠背、腰托、腿托等——极氪 CEO 安聪慧在发布会上说,后排每一把座椅的价值在 50 万元以上。
一位座椅工程师说,目前座椅在 20 万元以上车型的整车 Bom 成本占比已升至 5%-10%,以前约为 3%-5%。在 20 万元左右车型上,一把普通的主驾或副驾座椅——配备八向电动调节、NAPPA 真皮、按摩、加热、通风功能——成本大概是 2000 元-3000 元。
把真皮换成织物或是砍掉某一项功能,会节约成本,但 “新势力谁敢这么做?会被用户 ‘喷死’”。他说。
理想 L6 是理想目前最便宜的一款车,起售价 24.98 万元。座椅标配了 Nappa 真皮、通风、加热、电动调节等。
一位接近理想的人士说,到 L6 项目中晚期,理想的产品经理们最终决定把这些功能加上。
新势力的订单,还无法改变座椅供应链
即便是中国最大的座椅头枕和扶手制造商,上市前 3 年,继峰股份的关注度和股价都很平淡,股价最高点还停留在上市那个月。
直到 2021 年 10 月,继峰股份宣布收到一家造车新势力主机厂的座椅总成定点。行业推测,这款车型来自蔚来。消息公布的第二个月,继峰股价上涨 53% 至每股 15.53 元,市值 196.6 亿元,是 2015 年上市以来最大涨幅。
在那封公告中,继峰用 “重大”“极大”“重要” 评价这次合作。这是继峰股份第一次拿到乘用车座椅总成定点,此前,蔚来的座椅大部分来自安道拓等全球头部供应商及其合资公司。
在新势力成立初期,选择与宝马、奥迪、保时捷相同的座椅供应商,是一种打造高端形象的手段。相较全球头部座椅供应商安道拓,继峰股份的规模、营收、经验不具优势。
它 2020 年的收入是 157 亿元,相当于安道拓的 19%。继峰此前主要做头枕、扶手和支杆,这些不是座椅上最核心的零部件,价格和利润比整椅低。它将产品供应给安道拓、李尔等一级供应商,也供给大众、宝马、日产、丰田等主机厂。2019 年,继峰收购全球头部商用车座椅厂家格拉默,开始进入座椅总成领域。
但新造车品牌的崛起和它们对座椅前所未有的重视,给了像继峰这样的供应商机会。
汽车数万个零部件中,座椅行业是最传统、稳定的一类,对新来者不够友好。2021 年,中国汽车座椅市场中,延锋、李尔、安道拓、佛吉亚、丰田纺织拿走了约 70% 的份额,十年前,前五名也是它们。
1960 年代,李尔的座椅已经随着通用、福特源源不断的流水线送往全球;安道拓前身是江森自控的汽车座椅部,进入这个行业超过百年;佛吉亚成立于 1997 年,是标致-雪铁龙汽车集团的成员。
但中国本土座椅供应商愿意降低报价、牺牲利润、耐心地配合主机厂修改——在新势力看来,后者正变得越来越重要。2022 年,理想成为继峰的第二个新势力座椅总成客户。
一位新势力的座椅工程师说,他们评估供应商主要看两点,一是性价比,二是配合度。新势力可能直到量产还会修改某项配置,继峰等二线供应商愿意更加配合。在和一家头部座椅供应商合作时,他们曾想修改部分功能件,对方报价超过千万。
从新势力开始,继峰在乘用车领域逐渐渗入燃油车和合资车企。2023 年,它拿到奥迪、一汽大众共 5 个车型的座椅总成定点。
2023 年上半年,继峰的首个乘用车项目开始量产,创造收入。当年,它的营收是 215.7 亿元,同比增加 20.6%,是 2020 年以来的最大增幅,净利润从去年亏损 14.6 亿元转为盈利 2.1 亿元。2024 年下半年开始,理想、一汽大众等定点项目陆续开始量产。今年 4 月末,继峰宣布子公司格拉默继峰成为德国宝马的座椅总成供应商,预计将从 2027 年开启。
新能源车对座椅的看重,也加速另一家本土座椅供应商天成自控进入更多主机厂。2022 年前,它的乘用车项目主要来自上汽、北汽新能源,2023 年以来,天成自控公告,其收到两家 “头部知名新能源企业” 的定点。它在 2023 年财报中分析,相对国际企业,优势是 “具有性价比、区域服务能力强”。
不过,汽车座椅行业本质是制造业,新势力相对传统头部车企,订单有限,影响力也有限。
汽车座椅涉及骨架、发泡、调角器、面套等领域,规模本身就是优势。供应商成立越早,越先和车企合作,积累订单、经验和信任,随车企的发展而壮大。当传统汽车巨头福特、通用、丰田、本田、日产进入中国后,李尔、安道拓、佛吉亚等海外座椅供应商也跟随而来。
它们通过合资建厂的方式紧密绑定主机厂,对象既有合资车企,也有渴望提升产品竞争力的自主企业。项目周期通常超过五年,一旦达成供应关系,车企很少会换供应商。
李尔 1993 年进入中国,和东风、长安、北汽、一汽富晟、广汽、江铃、金杯等主机厂设立合资公司;安道拓 1996 年入华,曾与上汽延锋、广汽、一汽富维合资,其中延锋安道拓就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座椅供应商延锋的前身。
在一些行业,新势力改造零部件的意愿,可以成就一家新兴公司迅速击败百年巨头。2024 年前两个月,孔辉科技拿走了中国空气悬架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甩开了大陆、威巴克等国际头部供应商。它成立只有六年。
孔辉崛起最关键的契机是,2019 年,理想汽车希望定制悬架时,大陆拒绝了,但孔辉愿意配合定制开发。它的报价更低、服务态度更好,而大陆、威巴克在中国都没有研发团队,无法提供充分的研发、售后服务。
降价、高配合度,中国本土座椅供应商也在做同样的事,但汽车座椅很难出现孔辉这种类型的公司。
高端车才用空气悬架,但所有车都有座椅,这个市场庞大、竞争激烈且技术变化缓慢。大公司有资源投入调角器、电机等核心部件的研发,从而掌握价值最高的环节,也可以依靠规模降成本。在没有颠覆性技术出现前,大公司的优势很难被击破。
不过,在骨架、滑轨、面料等座椅的零部件中,本土公司也有机会。座椅的生产链条较长,原材料包括钢架、泡沫等,运输不便,在产地采购成本更低。2023 年,上海沿浦的骨架总成产品收入 9.2 亿元,同比增长 63.9% 。
“软实力” 第一次被如此重视
2018 年末,一位零部件供应商去参加中国最大的汽车座椅企业延锋的年会。会上,同行引用的一句话烙在他的脑子里:今年是过去十年中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

他们刚经历中国车市结束持续多年的增长,以为整个市场的增速放缓是最大考验。
谁也没有预料到,越来越多的汽车公司会自研座椅,即便年销量不到 20 万辆。这不划算。过去,产业链更熟悉的方式是,供应商为同价位段的车企提供成熟、相似的座椅,一同分摊研发和生产成本。
一位在供应商就职的工程师解释,供应商先为某家车企设立了一把带腿托的座椅,另一家车企也有相似需求,许多设计和零部件模具就可以借用。供应商可以分别收取研发费,主机厂也买到更便宜的产品。
如果换种零部件,车企自研座椅的热情更容易理解:燃油车时代,即便有博世、博格华纳等供应商开发性能一流的发动机,车企仍旧执着自研。
当座椅等内饰变得足够重要时,为了追求差异化、提高产品竞争力,车企有多大动力自研发动机,就愿意为座椅费多少心思。
2021 年,蔚来和理想开始自研座椅。两家车企的投入都接近 1 亿元。
让蔚来下定决心的是一场座椅引发的危机。当年 4 月,超过 2000 名车主不满蔚来 ES8、ES6 和 EC6 座椅的舒适度,集体发声、要求改进,风波发酵持续了近三个月,蔚来创始人李斌两次与用户沟通,最终成立座椅体验改进工作小组,开始自研座椅。
2022 年新款 ES8 发布,首次采用蔚来自研座椅平台。李斌在群访中,用自研座椅表达投入技术的决心,“座椅的骨架平台和舒适系统都是自研,连这样级别的自研都在做,可想在智能硬件、软件、电池各方面的投入。”
理想对座椅自研的态度也是 “必须”。一位前理想高层说,理想 “必须自研座椅,并且设置单独的生产线,才能保证需要的乘坐舒适度和必要的产能准备”。
“自研的好处之一是只有我自己用,能形成 ‘特征’。” 一位参与新势力自研座椅的人士说,通风、加热、按摩功能,花钱就能买,他们需要自己设计骨架、规划和布置功能件。
理想公众号的文章中,一位理想座椅工程师说,自研后,他们把座椅从 “黑匣子” 变成了 “灰匣子”。原本的流程是,主机厂只定义产品参数和指标,供应商实现骨架、发泡、面套、吊线的具体操作。理想 L9 座椅中,理想和供应商共同商量骨架调整,重新开发发泡、面套、塑料件。
车企自研座椅并非从新势力才开始。作为成本占比较大的零部件,吉利、长城、奇瑞等传统车企也自建子公司或与座椅供应商成立合资公司。比亚迪是最极致的代表,截至 2023 年 3 月,它和佛吉亚在中国共设 7 座座椅厂,年产能 260 万台。
传统车企的目的更多是节省研发和制造成本。一位头部座椅供应商人士说,广汽传祺某款车型座椅开发交给外部供应商,研发费用是 5 千万元,不包括模具费、制造费用。如果主机厂和座椅供应商建有合资企业,不需要重新开发或大幅度改动,利用供应商已有平台能省下百万至千万级别费用。
一位新势力高层认为,这类自研的深度与新势力很难比,一些车企只是用座椅厂现成的椅子,改改造型、换个皮。
但自研越深,车企的负担越重。问界等品牌正在采用折中方式,跨过一级供应商,直接和骨架、面料、滑轨等二级、三级供应商合作,更深度定义产品、选择配件。
车企愿意为一张座椅花多少钱和精力?权衡的是价值的排序。过去一百年,发动机马力、空间、底盘等性能排在前列,车企更愿意投入这些可量化、功能性的硬实力。至于主观的、舒适性的 “软实力”,用户和车企可以让步,只要油耗足够低或者动力明显更足,座椅硬一点,就忍一下吧。
当汽车变成 “四个轮子加一张沙发” 时,“软实力” 就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汽车公司们希望用户接受,汽车不仅是交通工具,用户要在车上小憩、开会、露营、看电影。一张更舒服的座椅成了必要项,车企需要为座椅付出的成本也更高,用更多功能、更高配置,揣摩用户关于 “舒适” 的模糊答案。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  FIN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