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越来越原子化,越来越悬浮、疏离的时代,我们听了太多「断亲」和「封心锁爱」的故事:原生家庭是有毒的,亲密关系是危险的,情感逐步被祛魅,生育意味着让渡和剥夺……我们似乎永远在逃离和对抗。可是无论何时,爱依然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它可以托举一个人,也可以保护一个人。
爱不能等,爱最怕遗憾。
文|王唯
编辑|楚明
家在,就能随时落地栖息
一个有喜剧演员在的空间,永远都不会缺少笑声。从宋木子进屋开始,采访间里就立刻热闹了起来。同事说,不涉及拍摄,随意聊天。宋木子一边应着「好嘞」,一边做出脱鞋上炕的架势。身边笑成一片。聊着聊着,他还会拿自己的名字开涮,「我爸姓宋,我妈姓李,但宋李多难听,太社会了,从小就『送礼』。」又是一片笑声。
眼睛弯着,瞳孔狡黠地滚向一端,配上标志性的胡子,宋木子可以很轻易地制造快乐。
不过,这些年,一个残酷的事情发生了:这个制造快乐的人发现,自己越来越难快乐了。
创作的压力始终都在,「喜剧不像一首歌,只要好听就可以一直唱,小品不可能演一辈子,要持续更新,消耗程度相对就会变高」。输出快乐的频率越来越高,但获取快乐的渠道变得越来越少。宋木子说,喜剧工作者看喜剧作品,很难获取纯粹的快乐,会下意识地做技术分析,哪里抖包袱了,哪里有梗要翻。时间久了,愈发喜欢看特别「傻」的东西,「不怕见笑,就是那种没有一点技术含量的,比如摔一跤,被什么卡住了之类的」。
工作越来越忙,在北京的住所变得连酒店都比不上。不忙的时候还能住一住,忙起来之后,「家」,只剩下一个换洗衣服的职能。「其实在洗衣机旁边搞个小马扎,对我来讲就够了。」
宋木子说,一天被填满,早晨去拍杂志,中午到另一个城市表演或者录综艺,晚上去剧场演出,结束后赶到横店。「切换几种不同的身份,人会懵的,有时早上醒了甚至需要花时间想一下自己在哪里。」
宋木子生活照
睡眠也正在失控。以前一觉睡上四五个小时很轻易,太困睡懒觉的话甚至能睡上八小时,但如今,不管几点入睡,早上六七点就会自然醒,哪怕是四五点睡。试过褪黑素,但作用不大,想过最直接的办法,是「拿个木棍直接给自己敲晕」。
这些时刻,宋木子最大的期望就是「回家待两天」。什么都不用想,什么都不用做,「家」的一切都是熟悉和可控的,而那种熟悉和可控带来某种踏实感。「一进小区就有一种熟悉的感觉,这个是小时候看你长大的阿姨,那个是你从小打架打到大的同学,那边的叔叔家我去撒过尿……你们是有故事有时间痕迹的,哪怕只是点点头打个招呼,也是有关联的,这个东西无法替代。但在北京,好像跟谁也没有太大的关联。」
孩子长大的过程,注定是和母亲越来越疏远的过程,用宋木子的话说,「她不再能对我的人生规划做出什么决定性的帮助了,很多时候大事上她也很难参与进来」。他和妈妈保持亲密和连接的方式,是保留某些「恶习」,比如赖床不起,袜子乱扔。「知道她看不惯我什么事,我就会在那个雷区上蹦。」他说,「其实就是故意犯点错误,让她情绪上有一个抒发点。」
喜剧演员又开始展现自己的语言天赋了,这个广西人用一口东北腔说:「不然我袜子也摆得整整齐齐,每天早晨7点准时起床,那完了,她肯定想,这孩子是得病了吧。」
但随着工作越来越忙,待在家里的时间也变得越来越短。每次离家,心都被浓稠的情绪包裹着。宋木子回忆,十几二十岁的时候,出发前会有四位老人来送,慢慢变成三位,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只剩爸妈两个了。
以前离家,父母总是催着赶紧走,别误车,但渐渐的,他们开始问:「还有多长时间?」或是掐着点儿说,「再待十分钟」。多待的十分钟无非是弄弄衣服,收收行李,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两句话,没什么要紧的事要做,也没什么要紧的话要说,但就是想让孩子在家多待十分钟。那一次,宋木子拉着行李出门,刚下楼就哭了。
家在,心里的安定感就在。孩子和妈妈,就像风筝和放风筝的人,不管飞多高多远,妈妈永远会在原地牵着那根线,可以随时落地,回家休息。
图源视觉中国
他们的选择和她们的托举
宋木子出生在广西柳州,家乡算不上是一个有艺术氛围和基因的城市,但在种种机缘下,他接触到了广播电视编导和朗诵,「特喜欢,感觉突然有一个新的领域和可能性」,就这么走上了艺考的路。
父亲是位工程师,在他的期待中,儿子最好踏踏实实学习,然后像自己一样,掌握一门技能。但妈妈「一直有颗搞文艺的心」,支持了宋木子的选择,并一路陪着他参加艺考。担心身高不够,就把头发「喷到跟冲天炮似的」;大年初二买不到票,先坐硬座到长沙,再补卧铺去北京,辗转折腾了30多小时。
后来,宋木子考入了武汉大学表演系。毕业前,父母希望他留在地方剧团,在那一代人的价值观中,体制内意味着某种稳定。
但在宋木子心里,那或许意味着某种枯燥的一眼看到头的生活方式。「话剧团大多是正剧,你知道,我这形象还能演什么正面人物吗?」许多年后回想起来,他调侃说,「要不就是伪军,要不就是土匪。那时候又刚毕业,顶多能演一个小红军,在那里摇旗。我就想,那些旗,摇包浆了能咋的?」
于是宋木子又一次违背了父母的期待,一路北上进了开心麻花——那年春晚,他刚刚看完沈腾扮演的郝建从电视机里「钻」出来。
几年后,他的工作和生活渐渐步入正轨。爸妈知道「做这个事儿是能吃上饭、能养活自己的」,「心也就放下来了」。
就在这时,那种对「一眼看到头的生活」的警惕又露出了苗头。每天下午四五点去剧场,吃个饭,准备演出,晚上九十点回家,如此循环。「角色可能从小变到中,从中变到大,不会有什么其他区别;一部戏最多要演两三百场,变成了肌肉记忆,可能睡着了或者喝大了也能演。可能是性格原因,总想看看还有什么新的挑战,有没有新的领域可以尝试。」
再一次,宋木子放弃了父母眼里相对稳妥的选项,去了上海,进入全新的综艺领域。
宋木子参加综艺
这样的成长、抉择与自我实现,不止发生在聚光灯下的演员身上,对于在商业世界搏击的企业家而言,很多时候也要面对这样的漫漫长路。
爱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黎刚也曾有相似的经历。他70年代生人,小时候,乡村生活普遍清贫,「一年当中吃不了几次肉的」,稀饭是餐桌上最常见的食物。但即使生活再拮据,父母也要给孩子最好的,因为听说鲫鱼汤让人聪明,妈妈经常会做给张黎刚喝。直到现在,回忆起童年生活,张黎刚脑海中最先被唤醒的,依然是鲫鱼汤的味道。
那时候,想要走出乡村,读书是为数不多的出路,全家人为他创造了读书的条件。江南水稻多,但在张黎刚印象中,除了一次,自己几乎没有下田割稻的经历,「他们希望我能够静下心来好好读书」。高中毕业后,他不负众望考上了复旦大学。
在后来的日子里,张黎刚和宋木子一样,几次「离经叛道」,选择了充满未知的路。
大三那年,张黎刚决定出国读书。当时国家出台了新政策,凡是没有国外侨眷关系的大学毕业生,须工作5年后方准许出国,张黎刚选择从复旦退学。
「家里没有上过大学的,我能上复旦他们很开心了,突然说不读了」,家里人都很难接受。但即使不理解,他们最终还是帮他找了担保人,又从亲戚朋友借了几千元美金的学费,最终得以去美国读书。
后来,在美国大学毕业,工作两年多后,张黎刚在1995年考上了哈佛研究生院,在哈佛医学院攻读遗传学博士。但很快,他又一次选择了「任性」。1998年,互联网正在国内像雨后春笋一样生长,张黎刚决定不读博士学位了回国创业。「父母同样是极力反对的,但也知道一般我下了决心从来不改变。」
一定意义上,他们的性格底色里有很多来自妈妈的痕迹。宋木子的妈妈喜欢艺术,一直向往更广阔的「美」的世界;张黎刚的妈妈在乡村当老师,是个极有韧性的女性,当初家里反对她的婚姻选择,声称「你要是嫁他就不要回家了」,但她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之后十几年没进家门。
她们站在母亲的视角,永远希望孩子选择那个更轻松、更稳妥的道路,但心里又清楚,孩子身上有着和自己一脉相承的笃定,只要决定了,就绝对不回头。所以,他们带着她们的印记,又被她们托举着,一路走到了更高更远的地方。
五十知天命,如今张黎刚管理着拥有超过160家体检、齿科与医疗中心的健康管理集团。但无论何时,在母亲眼里他依然是个「孩子」,经常在微信上叮嘱:按时吃饭,早点睡觉,不要太辛苦。「最多的就是这两件事,因为她知道我高中住校读书胃出血过,当时吓得不轻,之后一直在她的心头。」
图源视觉中国
爱,是不留遗憾
对很多在异乡闯荡的年轻人而言,对岁月的感知来自于,在外漂泊多年再回家,突然发现父母的衰老悄然而至。
张黎刚的母亲身体一向很好,是位干练又要强的女性,过了退休年龄依然留在岗位上,一直工作到六十几岁;思维也一直非常敏锐,老年人最常出现的爱忘事儿的毛病,在她那里从未有过。
直到有一天,高血压找上门来,一旦没有按时睡觉、服药,就会出现头晕。那一刻张黎刚突然意识到,原本以为永远年轻永远干劲十足的母亲,也要和「衰老」短兵相接了。
和所有在外闯荡的年轻人一样,在家人面前,他唯一能做的无非就是精神上的关心、电话里的问候和物质上的体贴。疫情前,张黎刚每年都会安排父母出国走走,近几年,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旅行被换成了在家休养。
张黎刚和母亲
他很少用语言表达爱,更多的是直接投注到行动上。另一个表达爱的重要方式,是远程关注着父母的身体,定期安排体检。在他看来,一年一次的体检,是子女给父母的礼物;而身体健康,是父母给子女的礼物。
张黎刚的专业背景是遗传学,毕业后又多年在健康领域深耕多年,对健康最大的感受,就是要防患于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能降低各种疾病的发生风险,但并不能完全避免,所以定期体检是很有必要的」。
每次和朋友们聚在一起,他也总要把这些「老生常谈」再重复一次。几个月前,一个关系很好的朋友听他说完,一周内就预约了心脏全面检查,医生说你不抽烟、难得喝酒、体重正常、也没有身体不适,不需要做心脏CT检查,但是朋友还是坚持要做,结果冠状动脉发现堵塞已经达到99%了,当场就被医生安排住院,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几天前,朋友再次见到张黎刚,满脸庆幸地和他说,自己原本计划春节时去日本泡温泉,「要不是听了你的去检查,到时候温泉一泡,说不定就回不来了,捡了一条命」。
并非所有意外都有这样虚惊一场的结局,张黎刚唏嘘,有些朋友很多年不把体检当回事,等到重视了才去做,有时发现得已经太晚了......
这些来自身边人的经历也在不停提醒着他,每年定期为家人安排体检。「心里很踏实,不要留有遗憾。」
演员高圆圆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起,大概从2005年开始,她有10年左右时间很少接戏,更多地陪生病的妈妈。在家人和情感上,最怕的是遗憾,遗憾是不能弥补的。
对张黎刚而言,带父母体检,便是防止遗憾,「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在生命健康行业深耕多年后,他对女性群体的健康更加关注,在张黎刚看来,不要让健康永远只是一句叮嘱,对母亲的爱多一份行动,便少一份遗憾。
也是因此,每年的母亲节,爱康都会推出特别的项目,今年将会特别设置爱康国宾感恩父母体检套餐,针对老年群体普遍会出现的身体问题,涵盖五高、慢病、阿尔茨海默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胃癌早筛、骨质疏松、髋关节等筛查,其中通过基因检测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筛查和胃癌的早筛,以及髋关节的人工智能评估都是首次推出。
除此之外,爱康与北京卫视联合打造的《爱康AI智爱之夜》将会在母亲节后播出,宋木子和「三狗」的另外两位朋友合文俊、李飞,以及蔡国庆、金志文等都将作为嘉宾现身5月9日爱康直播间为晚会预热,剧透节目精彩看点,畅聊健康以及关于母亲的点滴往事。
2023年张黎刚在《爱康AI未来之夜》进行趣味医学分享
爱不能停,也不能等
体检的意义,李心在去年深切地感受到了。
去年8月,李心从英国回国探亲,假期里,她在爱康国宾北京亚运村慧忠北里体检中心做了体检。
在做乳腺超声检查时,医生发现她的右侧乳腺外上象限有一些细微钙化点,很严肃地叮嘱她,一定要尽快去医院专门的乳腺科就医。
没多久,李心回了英国。她和彩超医生留了微信,对方一直在催促她去做进一步检查,于是她预约了专科医院的乳腺钼靶检查。
三个礼拜后,她被告知,是早期的乳腺导管原位癌。
虽然「非常早期,等于是0期」,但一个「癌」字还是让李心吓了一跳。紧接着,她做了磁共振进一步检查,之后安排了手术。
那一刻,她最大的感受是又庆幸又害怕。早期乳腺导管原位癌,被认为是浸润性乳腺癌的先兆,早期发现治疗效果较好。「只要把手术做好了,后期也没有任何的忌口,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五年后再复查就可以了。」
但用医生的话说,如果没有及时发现的话,这种癌症就像是埋在皮肤表层下的一颗定时炸弹,它或许一辈子都不会爆,但也有可能一下子就炸了,变成浸润性乳腺癌的话,会迅速渗入到皮肤深层乃至各个器官。后果不堪设想。
平日里,李心喜欢运动,「游泳、跳操、撸铁样样都来,觉得自己身体是无敌的你知道吗?而且自己这么年轻,才36岁。」所以她很少体检,上一次体检还是几年前怀孕时做的。
手术后,她最大的感触,就是「不要盲目评估自己的身体,因为很多疾病在早期并没有症状,还是要相信医学,定期体检」。她打算以后每年带父母做一次全身检查,今年已经约好暑假带全家一起到爱康做体检。
李心和家人的关系很好,即使平时生活在英国,也一直和父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她说,从小到大,每一个需要妈妈的瞬间,妈妈始终都陪伴在她身边。直到现在,两个人在不同的国家生活,但依然没有缺席彼此的生命,保持着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一样的关系,每天视频聊天,分享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点滴。
生病后,因为身体原因,李心的博士毕业可能要面临延期。对一个完美主义者而言,她起初很难接受这件事,它像是横亘在心里的一道坎,想起来就觉得痛苦,同时又会自责。
家人的爱保护了她。「遇到挫折或者不好的声音的时候,可以自动关闭那扇门。因为心里充满爱,所以不会被外面乱糟糟的世界左右,很多事情可以看得很开,很有安全感,不会太钻牛角尖。」李心说。
李心是一个妈妈,也是一个女儿。「如何爱人,是我从她身上学到最最珍贵的东西。」如今,李心把同样的爱与柔软,投注到了女儿身上,「女儿也非常愿意和我分享她所有的小秘密。」
图源视觉中国
生病后,她最大的变化是珍惜当下了。以前,她是个非常追求完美的人,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家人,总是希望做到最极致的样子。但如今,她逐渐变得不再苛求与勉强,「怎么舒服怎么来。」
不想去骑马,那就休息一天;不想练长笛,那就做做别的。她还会比以前更高频次地向女儿表达「妈妈爱你」,每天不止10次。
年仅6岁的女儿或许还不清楚这种变化的缘由,但对李心来说,「更珍惜每一分每一秒,不想虚度任何的时光」。
如今,在越来越原子化,越来越悬浮、疏离的时代,我们听了太多「断亲」和「封心锁爱」的故事:原生家庭是有毒的,亲密关系是危险的,情感逐步被祛魅,生育意味着让渡和剥夺……我们似乎永远在逃离和对抗。可是无论何时,爱依然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它可以托举一个人,也可以保护一个人。
曾经,她把从妈妈那里接收到的源源不断的爱传递给了女儿;如今,她又把从女儿那里感受到的滔滔不绝的爱传递给妈妈。爱在三代女性身上循环起来,穿越时空,愈显珍贵。
李心说,今年英国的母亲节那天,她收到了女儿亲手制作的爱心卡片。
两个月后,中国的母亲节到了。这一天,李心会像往常一样,在网上订一束鲜花给妈妈,是妈妈最爱的紫色康乃馨。花束里放着一张卡片,李心把女儿曾经写给她的话,一字一句写给妈妈。
那两张卡片上写着同样的内容:谢谢您爱我,谢谢您成为我的妈妈,谢谢您让我成为您的女儿。我永远爱您。
爱不能停,也不能等。在这个母亲节,爱康同《人物》一起,将祝福送给每一位妈妈:希望您每一天都能与爱相伴,健康、快乐,得偿所愿。
图源视觉中国
(李心为化名)
亲爱的读者们,不星标《人物》公众号,不仅会收不到我们的最新推送,还会看不到我们精心挑选的封面大图星标《人物》,不错过每一个精彩故事。希望我们像以前一样,日日相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