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王耳朵先生👇关注我,加星标★
作者:十点肖肖
来源:十点读书(ID: duhaoshu)
“断亲”,相信这个话题大家已经很熟悉了。
这是近两年互联网上争议性最高的话题之一。
不过过往,我都以为这是独属年轻人的现象。
直到最近才发现:
这届中年人竟然也开始断亲了。
如果说年轻人的断亲,是对原生家庭的主动重塑;
那么中年人的断亲,就是在长期压抑下的被迫逃离。
01
55岁那年,我断亲了
这两天看到一篇文章,感触很深。
55岁的陈阿姨,已经有2年春节没回老家拜年了。
在她生长的农村,不拜年就意味着“断根”。
是“大逆不道”的。
但这种“不孝”,并非陈阿姨本意,更多是出于无奈。
要知道以前,她是最在乎“人情礼往”的。
尽管已经到城市生活了30年,但老家亲戚的红白喜事,小孩升学,大人乔迁,她都一趟不落地送人情。
更别提春节、中秋这类传统节日了。
每次回老家,她都会拎着大包小包,力求“人人有份”。
连隔壁邻居的孩子都能分到糖果。
即便是在自己生活最困难的时候,陈阿姨也会借钱随礼。
“我很在意亲戚的评价。怕他们觉得我在外面过得不好,也怕他们指责我忘本。”
但就算再谨慎小心,她也还是会被亲戚们挑毛病。
老家送礼爱攀比,亲戚们嘴又碎。
这礼,给多给少都是错。
一次,陈阿姨的一位远亲去世。
考虑到对方以前经常照顾自己,陈阿姨就送了白包和花圈。
谁知,这一举动却引发妹妹和母亲的不满,觉得陈阿姨对外人比对家人还好。
“在农村,做人真的太难了。”
除此之外,尽管已经外嫁多年,家族长辈们仍把陈阿姨当小孩,处处管教指责:
刷某音被骂发癫,去美容院被批虚荣,做美甲被叫“老发仙”。
“我都50多岁了,竟然还在小辈面前训斥我。”
如果这些都还算小事,忍忍就过去了。
那么,最让陈阿姨心寒的,是家里人对她的“不在意”。
陈阿姨是长姐,和很多农村女性一样,自从成家后就开始反哺娘家。
弟弟读书、结婚、盖房、生病,她都要出钱。
但轮到利益分割呢,却与她无关。
母亲的田地分配,没她份;
回老家探亲,没有她住的客房;
女儿上补习班缺3000块钱,没人借她。
“需要掏钱时,我就是女儿,是姐姐,有义务;
但我需要钱时,就是泼出去的水,和他们无关。”
与此同时,亲戚们见人下菜碟、拜高踩低是常态。
每次陈阿姨回老家,比起关心她过得好不好,更在乎她赚了多少钱。
如果有钱了,就热络些;
要是没钱,就转而其他有钱的亲戚热络。
哪怕后来陈阿姨因为人情世故的长期内耗,被确诊了“焦虑症”。
亲戚们也没有一句关心,反倒说:
“肯定是退休太早,给闲的!”
“我努力30年维系亲戚关系,处处谨慎、忍让,无非留恋些情感温暖。
但付出这么多年后才终于发现,利益比血缘更重要。”
所以,在大病一场后,陈阿姨也看开了:
自己的身体,比“华而不实”的亲情更重要。
这才一狠心,选择了“断亲”。
02
她要顾及所有人的感受,

却惟独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陈阿姨的故事并非孤例。
大家有注意到吗?
家族中的女性长辈,其实有很多人都不喜欢过春节。
每年除夕,一到晚上十一二点,许多女性长辈的脸上都写满疲惫。
我妈就曾说春节是她一年中最累的日子。
年前既要上班又要大扫除,过年时要准备一大家子的饭菜,吃完饭还要洗碗拖地、收拾卫生。
忙到完全停不下来。
往年春节的张阿姨也是如此。
张阿姨的老公是婆家唯一的儿子。
一到春节,公公婆婆,连同大姑姐和小姑子全家,都会一起到张阿姨家吃年夜饭。
十几个人的晚餐,除了老公帮忙炒2个菜外,其他都是张阿姨一个人做。
这两年,因为小姑子家生了外孙女,甚至还要专门做一份“儿童餐”。
与此同时,家里的其他人到点来吃饭,吃完饭就拍拍屁股走人。
做菜不打下手,吃完不帮着洗碗。
甚至在吃饭的过程中,还要使唤张阿姨帮忙拿这拿那的。
因为在他们眼中:
“这都是媳妇应该做的。”
张阿姨的女儿气不过,曾和妈妈说,以后想单独过年,别让亲戚来家里吃饭了。
但被张阿姨拒绝了。
“没办法啊,你爸是唯一的儿子,不来我们家去哪里呢?
再说,不让他们来,这传出去也不好听啊。”
直到去年,张阿姨被确诊直肠癌,做了场大手术,住了3个月的医院。
身边的朋友都懂得嘘寒问暖,时不时去医院探望。
反倒是小姑子一家,连电话问候都没有,更别提亲自去看望了。
不久后,张阿姨的婆婆去世。
在葬礼上,小姑子一家也完全没关心张阿姨的情况。
“真的太心寒了,任劳任怨这么多年,甚至处得不如普通朋友。”
所以出院后,张阿姨就和小姑全家断绝了往来。
今年过年,张阿姨只和女儿一家过了小而美的春节。
身体不累了,心情自然也好了。
故事说到这里,你们发没发现一个“扎心”的真相:
选择中年断亲的,往往是女性。
比起年轻人,中年人的观念大多更传统,也更在意亲情的维系。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想断亲。
但这些故事中的女性,都有着相似的处境:
她们是女儿、母亲、妻子、姐姐、媳妇,却唯独不是自己。
她们需要考虑到身边每个人的想法和感受,却唯独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她们用委屈自己,来换取家人的满意。
但最终她们得到了什么呢?
更多的委屈。
最让人心疼的是。
这份觉悟,几乎都是女性们用一场大病换来的。
仿佛直到此时,她们才终于意识到:
“不能再忍了,不然身体就彻底坏了。”
03
断亲为什么这么难?
尽管“中年断亲”的故事说起来痛快,但我也知道:
绝大部分的女性,是很难做到断亲的。
相较年轻人“寻找电子父母”,“把朋友当家人”的新潮价值观。
很多中年人依然坚信着:
唯有家人是最靠得住的。
这其实和大家的成长环境相关。
如今的中年人,大多成长于物质相对匮乏的六七十年代。
那时家家户户都很难自给自足,需要亲戚间时不时地帮衬:
今天我家杀猪,分你一些;明天我家粮食不够吃,找你借点。
你帮我,我留你吃顿饭;你家有红白喜事,我去搭把手。
亲情在你来我往,互相帮衬中,变得热络。
“那个年代,家里人多,有时借一担谷子,有上百斤重。
除了亲戚,没人会借给你。”
此外,还有一件事想必大家也有共鸣:
小时候总盼望过年,因为一到春节,就有好吃的。
有网友就曾分享。
以前每到春节,桌上就至少有12盘荤菜,都是平常吃不着的。
正月里头,每家负责一天,轮流请客。
网友就挨家挨户到处吃。
也因此,和身边的亲戚们关系都很亲密。
正如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说的: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这感觉,是从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自然我们会对亲情有更多的眷恋、更在意亲戚间的闲言碎语、也更难挣脱长期积累下来的习惯。
因此,“中年断亲”某种程度上是对我们过往生活的推翻。
这的确太难了。
04
尽管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彻底断亲”,但我们依然可以一定程度上从“有毒”的亲缘关系中抽离。
这里有个故事可以给大家一个参考。
王阿姨和大姑姐一向不睦。
以前的王阿姨,要一个人准备年夜饭、全权负责扫墓祭祀的贡品,婆家出了大事小情都要她去处理。
大姑姐呢?
只出嘴。
不仅不做,还要对王阿姨挑三拣四,什么都看不顺眼。
过往为了家族和谐,王阿姨总是忍耐。
直到后来王阿姨的老公生重病,需要她寸步不离地照顾。
大姑姐住在离医院15分钟路程的地方,却只去过医院3次。
反倒是王阿姨的亲姐姐从北方特意赶来南方,帮了妹妹半年。
更过分的是,那段时间王阿姨的婆婆也病了,无法自理。
大姑姐还提议,让婆婆也住在王阿姨家,方便王阿姨同时照顾老公和婆婆。
“她明明退休在家,整天无事可做,却连自己的亲妈都不愿意照顾。”
忍无可忍之下,王阿姨和大姑姐大吵了一架。
细数20年来,她为婆家的付出,以及婆家的欺人太甚。
最终,她给大姑姐留下一句明确的拒绝:
“我没钱也没有精力照顾婆婆,你自己看着办吧。”
王阿姨的女儿,也曾数次让妈妈断亲。
但都被王阿姨拒绝了。
“如果我们断亲了,也会伤害到你爸爸的。他现在生着病,不能受刺激。
既然无法“断亲”,那该如何处理这难搞的局面呢?
王阿姨后来的做法颇有智慧。
必须和大姑姐相处时,她就像没事人一样。
需要她做的事,都会尽力去做,不斤斤计较。
但实在做不到的,就直接拒绝。
有时大姑姐发脾气,不重要的,王阿姨就当没听见,不给自己添堵。
但如果过分了,王阿姨会当场怼回去。
除此之外,平常能不来往就不来往,节假日也不会一起庆祝。
反观大姑姐,在弟媳发火之后,她也开始有了忌惮。
所以直到现在,两人依然保持着相安无事的关系。
从王阿姨的故事中,我总结了2条“行事准则”,帮助大家处理难搞的亲戚关系:
设定底线,学会拒绝;
调试心态,量力而行。
我们可以包容,但别人不能越界;
我们可以付出,但要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内。
不重要的事不走心,重要的事不退让。
祝福每位女性都能在亲缘关系中舒服自洽。
-END-
本文来源:者:十点肖肖。文章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转载请联系十点读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