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周围“一头扎进野外”的朋友明显多了起来。登山、徒步、钓鱼、露营,大家对山水树木的热情持续高涨。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那些刚从大自然里回来的人,眼神、状态和精神气质常常变得不大一样——姿态变昂扬,情绪变舒缓,身上的“班味”明显减少,整个人像被刷新过一样。
这是因为,人类具有寻求与自然和其他生命形式联系的天生倾向[1]而夏天,尤其是立夏后的初夏时节,花开草长,山清水秀,格外适合我们走到户外探索自然,去和其他生命产生连接。
图片来源:小红书 @大脸梨 @美丽杨
繁茂的植被,丰沛的水,充足的阳光以及带有植物气息的微风,它们所构成的完美温度、湿度和氧含量,是我们在城市里最欠缺的东西。人一进入,自然会眼清目明、容光焕发。
处于“黄金状态”的大自然所呈现出的扑面而来的生命力,除了带给我们感官层面的直接刺激外,也会对人内心深处的状态产生影响。

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觉:人在城市里和在大自然里,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身处城市的我们,在意秩序和规则,更像“合格的大人”;可一旦到了大自然里,我们身上某种更天真、更本我的特质就会被激活,好像一下子就回到了孩子时的状态。
到大自然里
找回小孩子的精气神
每次看到精神头十足的小朋友,我都忍不住会感慨:我曾经也活力四射过啊!
其实成年人会变得暮气沉沉,并不是年龄增加的必然结果,而是我们的内心力量,被城市里循规蹈矩又琐碎无聊工作和生活给磨没了。
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就发现,建筑环境、交通以及工作生活中的待办事项和社交压力,会持续消耗我们的注意力来处理各种信息,让人产生焦虑情绪,进而导致精神疲劳,孤独、易怒、分心等负面感受接踵而至[2]
在这种“能活着都不错了”的心态下,我们怎么可能像孩子一样精神饱满呢?所以想找回精气神,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卸掉压力和焦虑,重新收获内心力量。
怎么做?去大自然里走一走。
图片来源:unsplash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自然关联性(Nature Relatedness)”,它是指个体和自然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的强弱和焦虑水平相关。
有研究就发现,在自然环境中哪怕只进行一次简单的体育锻炼,在缓解心理压力上都会有长期益处。而且,大自然还能减少慢性压力的潜在负面影响,并降低压力导致焦虑的可能性[3]
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在城市里的时间更多,去到大自然里的机会很少,但只要去一次,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抚慰,就会在我们心里留下很多能量,这些能量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帮我们抵御繁忙生活带来的压力和焦虑。
卸下成年人的负担只是第一步。当我们进入大自然后,我们还会收获更积极昂扬的感受。
一项发表在《环境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的研究发现,当人们处于自然之中时,主观生命力会增强,受试者能体验到一种热情、活力和自我可用的能量感[4]
图片来源:Columbia 哥伦比亚
与此同时,我们的大脑也会被重新激活,工作记忆力、认知灵活性和注意力控制任务的表现都会变更好,分分钟甩掉成年人的呆板和笨拙,变得像小时候一样心态积极、反应灵敏[5]
大自然的超能力
让人变得“孩子气”
大自然不仅能让身体和大脑变年轻,在心理上,我们也会发生一些极其微妙的变化。
在城市里时,我们很容易觉得无聊,对周遭的一切都提不起兴趣。所以才会有人说,人变老的标志不是年龄,而是丧失了好奇心。
等我们到了野外,就变得看见啥都想“大惊小怪”一下,一朵花,一棵草,一片云,一颗树上的野果,一粒水中的鹅卵石,都足够让一群成年人驻足许久,甚至呼朋唤友,像发现了宝藏一样。
图片来源:小红书 @晓左
这种感受的来源,一方面是自然环境的陌生感对好奇心的天然召唤,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我们身处自然,重新获得对自己的“掌控权”时,好奇心就更容易被激发。
有研究表明,好奇心和自主选择强相关。当一个人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节奏时,好奇心就会变弱。只有当人们处于想走就走、想停就停、完全自我掌控的状态下,好奇心才会出现[6]
甚至,我们连满足好奇心所需要的 勇敢 都会在大自然里被激活。
勇敢这个词,说起来显得很小孩子,和成年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生存哲学格格不入。但当人们身处大自然时,探索的勇气却常常被激发。走不寻常的路,登更高的山,在野外露营,在山里睡觉,徒步时常见的冒险行为,和人在城市里呈现出的样子截然不同。
图片来源:Columbia 哥伦比亚
这种孩子气一般的勇敢,很大一部分是同伴带来的。当我们还是小孩子时,很容易交朋友,不需要“利益相关”就能形成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的关系。长大以后,在城市规则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变微弱了,这种相对独立的状态,会让人失去尝试新事物的勇气[7]
当我们在大自然里卸下包袱和身份,重新投入到真实关系中时,会从中获得的亲密感和支持感,找回孩子一般的关系和状态。在同伴的支持下,就更有勇气去尝试和体验自己从未经历过的、陌生的世界。
图片来源:Columbia 哥伦比亚
在大自然里找回童真
和世界正面连接
参与过登山、徒步等户外活动的人,一定有过某个瞬间,当你面对高山、流水、树木、天空时产生了一种忘我的状态,对眼前的景观产生敬畏和欣赏,同时忘记了自己的工作、身份等世俗概念。

心理学中,用“敬畏感(awe)”来形容这种感受。它会让我们暂时卸下包袱,用本真的自己去感受当下[8]
积极心理学中,也常用“吸收( absorption)”形容人们沉浸在自然中的状态。有研究发现,自然环境丰富的复杂性和细节,最容易对人类的感官产生刺激,将我们带入沉浸的状态里[9]
图片来源:unsplash
此时的我们,会打开所有的感官去体会当下。湿润的空气,微凉的风,花的颜色,树的纹理,每一个细节都会被你我捕捉,大家像孩子一样的回到了最纯真的状态里,用真实的自己,和世界重新关联起来。
这种抛却一切沉浸当下的感觉并不陌生。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而忘了吃饭,这种事不是很常见吗?
只是社会身份让我们忘记了这种感觉,直到回到大自然里,高山、大树、瀑布、花朵、石头和微风,将它重新唤醒。
初夏时节
去徒步吧

真心建议大家,把握住初夏时节,去户外徒步!
有研究发现,由于包含了观光、社交和体验大自然等多种属性,徒步更能激发人们坚持运动的决心。同时,户外徒步也给参与者带来更多的能量感和积极性,这是任何室内运动替代不了的[10]
今年夏天,国际专业户外品牌 Columbia 哥伦比亚希望和你一起,到大自然里去,找回活力满满、孩子一样的自己:
当城市将人变得无聊,失去对周遭的感知和兴趣后,让我们在户外找回好奇心, 把“有趣”当作最重要的事;
在城市让人墨守成规后,去户外,我们会重新变得勇于探索,跋山涉水,翻山越岭;
在城市,人被身份困住,想说的话和想做的事儿全部被隐藏;在户外,让我们放下包袱、丢掉头衔,尽情玩耍。
发生在大自然里的小事情,会让我们这些大人欢呼雀跃,因为大自然,真的会把每一个大人,都变成孩子——
点击即可播放视频
作为国际专业户外品牌,哥伦比亚用兼具美观和品质的高科技面料与设计,征服了无数户外运动爱好者。
徒步鞋、溯溪鞋、防晒衣……它们既是陪伴,也是保护。大家在进行夏季户外徒步时,除了享受,也别忘了保护好自己和同伴~
准备好去大自然里迎接夏天了吗?让我们穿上哥伦比亚的装备,在这个丰盛的季节,找回丰盛的自己吧!
References:

[1] Chang, C. C., Cheng, G. J. Y., Nghiem, T. P. L., Song, X. P., Oh, R. R. Y., Richards, D. R., & Carrasco, L. R. (2020). Social media, nature, and life satisfaction: global evidence of the biophilia hypothesis. Scientific Reports, 10(1), 4125.
[2] Sullivan, W. C., & Chang, C. Y. (2011). Mental health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Making healthy places: Designing and building for health, well-being, and sustainability, 106-116.
[3] Lawton, E., Brymer, E., Clough, P., & Denovan, A. (201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ysical activity environment, nature relatedness, anxiety, and th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benefits of regular exerciser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8, 268752.
[4] Ryan, R. M., Weinstein, N., Bernstein, J., Brown, K. W., Mistretta, L., & Gagné, M. (2010). Vitalizing effects of being outdoors and in natur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30(2), 159-168.
[5] Schertz, K. E., & Berman, M. G. (2019). Understanding nature and its cognitive benefit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8(5), 496-502.
[6] Howard, M. C., & Cogswell, J. E. (2019). The left side of courage: Three exploratory studies on the antecedents of social courage.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4(3), 324-340.
[7] Kaltiainen, J., Virtanen, A., & Hakanen, J. J. (2024). Social courage promotes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via crafting social resources at work: A repeated-measures study. human relations, 77(1), 53-80.
[8] Piff, P. K., Dietze, P., Feinberg, M., Stancato, D. M., & Keltner, D. (2015). Awe, the small self, and prosocial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8(6), 883.
[9] Ballew, M. T., & Omoto, A. M. (2018). Absorption: How nature experiences promote awe and other positive emotions. Ecopsychology, 10(1), 26-35.
[10] Mitten, D., Overholt, J. R., Haynes, F. I., D’Amore, C. C., & Ady, J. C. (2018). Hiking: A low-cost, accessible intervention to promote health benefits. American journal of lifestyle medicine, 12(4), 302-310.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