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一次次探索中寻找艺术与生活的边界,解构其二元对立的局面,不以价值高低评判其意义,对那些具有复杂性的事物加以觉知。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他们在一次次内省的过程中突破原本形式与认知的桎梏,从而实现对于社会话题的思考与自我意识的表达。在2023年芭莎艺术设计大赏·年度盛典中,我们特别授予潘粤明、薛凯琪“美好生活大使”,谭卓和其合作伙伴何见平、关佳彦所创作的“北京国际电影节·艺术创新单元”项目被授予“年度绿星设计大奖·文化与艺术创新项目”,吉娜·爱丽丝、黄子弘凡被授予“年度文化设计大使”,各位行业佼佼者,都在通过自身的影响力,为设计文化赋予更多意义,成为文化推动和美好生活的使者与创作者,此次我们就五位多元破圈人物的艺术设计大赏之旅,以艺术与生活为题,对美的延伸展开讨论。
黑色衬衫THEMHUB
丝巾LOUIS VUITTON
皮质西装外套MAISONMARGIELA
直筒裤子BALENCIAGA
方头乐福鞋RENR
皎洁的月光正如潘粤明对艺术的初心,在夜晚为旅人指引方向。从工作到爱好,潘粤明始终保持着难能可贵的烟火气,安静地走进生活中去,沉淀表达的欲望,让艺术创作的生命力肆意生长。他相信:“艺术存在于人的精神空间中,即使表达形式有所不同,但艺术所传达的信息量是日常生活的极致浓缩。”
对于潘粤明来说,无论是生活还是艺术,找准一个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准一个自己认定的人生态度,剩下所做的一切皆是兴之所至。走进片场,潘粤明以专业态度投入角色的人生,演一遍,就是活一遍,如此才可浑然一体;回到生活,他拾起画笔让色彩成为情绪的出口,跟随想象力的牵引,用纸笔挥洒出内心深处的欲望。艺术,让抽象的情感成为具象的线条。所有的艺术形式与表达都没有不可动摇的圆满,唯有无止境的尝试与探索,才可幸运地得到美的片刻降临与青睐。
在生活中站定,闭上眼,让一切成字、成句、成诗。艺术之美在心中流淌,睁开眼来,心中无限安定。
BADA = BAZAAR ART& DESIGN AWARDS
潘 = 潘粤明
你是如何理解“超感”二字的?
我理解的“超感”就是从自己生活中看过、经历过、感到触动的一些东西出发,从中延展出有关艺术的全新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抒发的方式,电影、绘画、雕塑、舞蹈,皆可成为“超感”的传播载体,将这种感知注入其中并体现出来,超越原有的基础感受,引发新的畅想。
如果说演戏是热爱、是理想,那么书法和绘画对你来说是什么?
我从小受父亲影响很爱画画,父亲又经常逼着我写字,所以留下了一点基础。慢慢地,写字和绘画成为了我工作之外放松的选择,而且越来越离不开了。我现在把它当作情绪的出口,一种解压的方式,你感知到了,就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而这种情绪的表达没有止境,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让自己满意。自古以来,绘画都是人类丰富的感情表达方式之一,将脑海中的画面落实到纸笔呈现出来。
在你的绘画作品当中,熊猫作为一个经典元素经常出现,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一开始是粉丝开玩笑,我那会儿因为跑通告跑得有黑眼圈儿了,我为了回应大家在一次综艺节目里面给自己起了个外号叫熬夜的熊猫。后来不断地用熊猫表达自己的一些经历或者态度来跟粉丝互动,时间久了熊猫就成了我和粉丝之间一种很有凝聚力的交流方式。
我也因为不断地画熊猫,开始慢慢去理解这个生物。地球上的生物里面其实黑白相间的并不多,所以我觉得熊猫是很独特的一种哺乳动物,而且它是可以代表中国的动物。中国自古以来有阴阳太极,黑白、明暗、正邪、刚柔都在这个生物身上可以体现。现在大家都觉得熊猫很萌,但其实它也有很刚的一面,在中国古代大熊猫又被叫作“食铁兽”,是一种强大的食肉类动物,进化到现在以竹子竹笋等为主食,整个过程也是一种非常刚的体现。了解和探索的这个过程很有意思,也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深意在里面。我就希望能够通过绘画或者自己开发的一些产品去表达,这种中国特有且与我的经历有关联的元素。
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表达的过程中是否会有着不同的心境和状态?
演戏是我的职业,二十多年我已经形成了一个和我所适配的工作方式了,在剧本和人物上面的揣摩和研究是我每次工作必然需要下功夫去做的。我认为专业的态度决定着生活的质地,这两个东西是相辅相成的。表演不光是职业,也是我自己热爱的事情,不热爱的事,是不会有长性的。
书法和绘画现在是爱好,如果能变成专业的话,我还需要更多时间去理解和努力。因为我也在想,如果不拍戏,可以去多看一些实景的东西,像敦煌石窟、碑林,也想去拜会一些大师,多听听他们的成长经历,我觉得这些都是可以受益匪浅的。像马德帆老师是我的一个好朋友,我的长辈。她的字那么苍劲有力,那她身上一定有很多故事和经历。我有时间会去马老师的工作室跟她喝茶,感受笔墨纸砚的氛围,每次沟通以后都会感觉精神上有一点精进。
你认为艺术家是什么?
我觉得艺术家只是一个符号,是不是艺术家其实不重要。因为人的寿命是有限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资源丰富的时代,必然就有很多想法想要去抒发。一旦出现了这种令人振奋,但又没有现实道路能够表达的时候,艺术就是一个很好的表达突破口和介质。
点击浏览中秋历史
点击查看潘粤明
艺术 兴之所至
银质项圈LUNA-MI
“这十年来做过的事,能令你无悔骄傲吗?那时候你所相信的事,没有被动摇吧?旅途上你增添了经历,让棱角消失了吗?”这是黄伟文在2006年为薛凯琪写下的《给十年后的我》。十年后薛凯琪用一首《十年后的我》回答了当初的提问:“骤眼梦游十年,成熟些少不免。”很多人都说时间对待薛凯琪格外温柔,她依然是那个“香港最后一个少女”,但只有她自己知道,时间的痕迹从不是外表的变化,而是内心的坚定与温柔。
无论是演戏、唱歌还是绘画,薛凯琪都可以在每一个领域找到最让自己感到自在的状态。在角色中,她体验不同的人生;在音乐里,她要做自在跳动的音符;拿起画笔,她又珍惜这块独属于自己的天地。她说:“你需要拥有一颗柔软且敏感的心,作品才能打动别人的心灵。”玫瑰太浓烈,玉兰太幽静,薛凯琪更愿意做一朵可以飘向任何地方的蒲公英,去感受、去体验、去驻足。如今的她选择让时间过滤掉那些别扭与晦涩,剩下的只需将一切美好拥入怀中。
不再回头关心别人的眼光,可以承认遗憾与后悔的重量,她无暇顾及过去,一直向前走,不回头。十年后,当她再次写下关于自己的歌,她想说:“薛凯琪,很高兴你拥有一颗自由且独立的灵魂。”
BADA = BAZAAR ART& DESIGN AWARDS
薛 = 薛凯琪
你是如何理解“超感”二字的?
“超感”本身的意思是说超越你想象中的一个感觉,但对我来讲,只要一个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投入感情,那么这个作品就是带着能量的,这种难以名状的能量与磁场就是“超感”。比如我作一首歌、画一幅画,也许它打动不了一万个人,但只要能打动一个人,那它的存在也已经很重要了。就像那天我在领奖时说的,我们每个能参与到艺术行业的人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当我们创作艺术品的时候,就是在输出我们的心灵,所以对我来讲,每一个design都是一件“超感”的艺术品。
大学时主修创意媒体专业有没有影响你在生活中的审美?
我大学读了创意媒体里的装置艺术,它对于我的事业非常有帮助。虽然我现在是个歌手、演员,但很多的MV都是我自己拍的。就算我没有时间统统负责,但我也会去跟导演合导一个MV。很多作品都是我自己做美术指导,从创意、服装到舞台效果,我都会给到自己的一些意见。我自己也很享受。
演戏时的薛凯琪、唱歌时的薛凯琪、画画时的薛凯琪,你认为哪个贴近真实的自己?
我觉得每一个都是真实的我,但私底下的凯琪又可能跟观众看到的哪一面都不一样。因为我觉得不被完全了解也是可以的,但能看见的话是缘分,我不会强求。可能你们看不到画画的我、在家练歌的我、创作写歌的我,但能看到站上舞台为大家演唱的我。我比较相信随缘,看不见的东西未必一定要做出来给别人看。
你理想中的美好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我认为的美好生活就是相信你已经拥有的。我是一个就算有了负面情绪也会尽快把它消化的人,意识到负面情绪并积极去应对是很关键的。如果用一张画来表达负面的情绪,我可能会画一半是明朗有光的,一半是黑暗的。因为我觉得黑暗的存在是提醒我们光芒是多么的重要。只要太阳升起,今天就是一个新的开始,所以我会把光芒放在那幅画的上面,然后在旁边写下:“虽然底下是黑暗,但我们永远要盼望新一天的明朗。因为黑暗偶尔来临的时候,光芒总会接踵而至。”
点击浏览中秋历史
点击查看薛凯琪
超越想象,无关时光
初识谭卓,她是娄烨镜头中带着一点破碎气息的文艺片女主,《我不是药神》里她用眼神讲述角色的义气的倔强,你很难用简单几个词语定义谭卓到底是一位怎样的演员,她柔软又坚韧,淡然又执着,世俗又清高……她不避讳展示自身的脆弱,却也可以做一颗坚实的果壳抵御一切繁杂。她就是她自己,谭卓,一个无法被定义的自由的灵魂。
谭卓与艺术的渊源甚至可以从孩提时代说起,小小的建筑玩具让谭卓找到可以与自我相处的世界。演戏让她走进角色的灵魂,体验截然不同的人生,而艺术创作,则让她成为自己,找回现实之外,那个沉迷空间与艺术的小女孩。艺术的奇妙之处正在于,无论你是谁、有怎样的经历,都可以用想象与它接通。从《启示录》到今年的个展《不现时》,谭卓都以不同的形式展现了她对“人”的思考。谭卓与艺术,并非以器盛水的关系,而是云水相融,不可剥离。
不凌乱、不涣散、不妥协,谭卓愿意用时间留下一些长存永驻之物,无论影视还是艺术。她说自己是个随性的人,一生中确认无疑的事有那么一两桩,就足以抵抗世间的万千无常。
BADA = BAZAAR ART& DESIGN AWARDS
谭 = 谭卓
你是如何理解“超感”二字的?
在北京国际电影节·艺术创新单元这个项目中就可以感受到“超感”的力量。“超感”字面意义上就是超越原有的感受,拓展想象的边界。这次我们将艺术与电影通过影像这一媒介连接起来,融汇东西方的审美与哲思,这种和而不同,却又不谋而合的反差与契合,正是我们这个项目想要追求的“超感”。
演艺经历对于艺术创作能带来与众不同的思辨角度吗?表演和艺术创作对你来说分别是怎样的存在?
将作为演员的个体经验带入艺术作品的创作不是我经过思考后做出的行为,而是一种下意识的动作,是必然的选择。更准确地说是我将个人的生命体验融入艺术创作,艺术创作的结果也是我个人某些经历和思辨的极度提炼。我一直在将自我这个角色,通过演绎的作品以及艺术作品来探索自己的边界,可以说每一次的尝试也都促使我新的认知。
在艺术创作中,你有怎样的创作习惯或者说是怎样获取灵感的?
我觉得灵感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的,只要你一直有思考的意识,就会在生活中主动地思考。也许这个思考当时当下没有发展出我们所期待的灵感,但只要有一个合适的契机的时候,之前经过了沉淀的思考就会与之产生关联,从而启发我们的创作。善于思考、保持耐心,是任何创作者都需要修炼的功课。
你认为艺术对于生活来说是必需品吗?
我可能不会用必需品这个词来形容。什么是生活的必需品?是空气、是水、是食物。艺术对于生活来说更像是一种奢侈品,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它又是一个必需品。对于我的生活而言,艺术很珍贵,因为它是可以滋养我生命的东西。
点击浏览中秋历史
点击查看谭卓
在艺术之中寻找流淌的自我
吉娜·爱丽丝用作曲家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的作品,来形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浪漫而不失现实生活的浸润,力量与美感在兼容并蓄中激荡出美好生活的最终模样。在多元文化中成长的吉娜,大概比任何人都了解音乐的力量,父母通过音乐相识,吉娜与丈夫更是因为钢琴而结缘,音乐已经成为她生命中那根红线,穿起了过往所有重要的节点,牵起未来美好生活的轨迹。
爱与婚姻,事业与家庭,吉娜对于这些看似复杂的问题从没有纠结过,她用一颗包容的心看待自我,更在自洽中温暖他人。她不怕被贴上任何的标签,因为她相信自己身上绝对有着不可磨灭的闪光。在吉娜身上,你可以看到世俗对于女性优秀的标准,却也更能明了在标准之外那些只属于她的能量。
吉娜说,“钢琴演奏是一个纯粹而孤独的过程”,舞台之上你可以依赖和信任的只有你的钢琴和自己,所以她认为每次演奏不仅是与音乐结合的过程,更是一种对于自我心性的修炼。
让艺术在日常的流动中得以窥见美的全貌,吉娜用生活与艺术的平衡之道寻找着属于她的美好。
BADA = BAZAAR ART& DESIGN AWARDS
吉 = 吉娜·爱丽丝
你认为古典音乐对于你的艺术审美有着怎样的影响?
古典音乐是我的根,是我一切艺术审美的起源。可以说古典音乐的学习是近乎严苛的存在,它不容一丝差错,在这个过程中我锻炼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审美。虽然没有艺术是完美的,好的艺术作品也没有固定的标准,但长期的古典音乐训练让我可以判断所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艺术作品的质量,我觉得这种对于好与坏的甄别还是很重要的。我从小对于旋律与和声比较敏感,所以现在写歌的时候这种对于旋律的敏锐度也帮了我很多。
BA
你认为艺术中的你和生活中的你是否有着不同的“人格”?
我觉得艺术可以让我感受不同的情绪和角色。并非所有的钢琴曲都是温柔透亮的,也有比较激烈的汹涌的,这就有点像我的两种状态:舒服地生活、努力地工作。这两种情绪和角色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而是相互交织影响的,这才组成了我完整的人格和生活状态。
你理想中的美好生活是什么样的?
我现在的生活就已经是理想状态了,我有自己热爱的事业,弹古典音乐、写歌、做一些有趣的综艺,我都很愿意尝试并且很享受这些过程。同时,我也有自己的生活空间,遇到了爱的人,有了孩子,对于这些我感到很满足也很感恩。这种理想的美好生活状态是需要努力平衡的,我觉得可以规划好自己的生活与工作的比例是一种智慧,所以我还在为此努力,让自己可以从工作和生活中吸取养分,丰盈起来。
你是如何在生活中感受艺术带给你的能量的?
艺术是特别伟大的,它可以让完全陌生的人共享情绪,它没有国籍、种族、阶层的限制,一切都是平等的自由的。不管是从什么样文化长大的人,都可以一起享受音乐、一起跳舞,甚至可以一起哭一起笑,我觉得这个真的太神奇了。
艺术带给我的能量是涓涓不断的,有时候我去看我老公的演出,他的演奏就能带给我一些新的灵感和启发。然后我在写歌的时候将这些灵感碎片重新排列发散,并融进我的感受和思考,这种只属于我们之间才会有的默契让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更加丰富。艺术是没有限制的,打开想象力,你就能找到属于你的能量。
点击浏览中秋历史
点击查看吉娜·爱丽丝
艺术与生活的平衡之道
打破古典音乐的格律,让流行的节奏自由流动,带着绿意的少年,决定用音符谱写属于新时代的序曲。对于黄子弘凡来说,音乐从来不是工具,更像是伙伴,是挚友。在音乐的世界,他可以诉说最真挚的情愫,袒露最真实的自我。音乐世家的出身和一流院校的经历并没有让他固步自封,反而使他有了更开阔的眼界,美声、流行、音乐剧,将自己放置在音乐里,用尽全力,也玩得尽兴。
而通过音乐,他也成为当下流行文化的一个现货个体,参与并创造,让他作为年轻一代也获得了巨大的荣耀感与使命感。
奔跑是少年的天性,黄子弘凡始终在路上。举办个人音乐会、排练音乐剧、发新唱片,面对专业他似乎总有着无限的精力,但他更明白生活是音乐的养分。用镜头紧紧抓住细碎的日常闪光,备忘录里装下对于未来的音乐畅想,在录音软件中那些还未成形的音符与曲调,已能看出一位少年的热忱与才华。站上舞台,聚光灯下,闪闪发光的不仅仅是黄子弘凡演唱的歌曲,更是他在听众的视线之外洒下的汗水与荣光。
无论是哪一种曲调、哪一个音乐风格、哪一首动听的歌谣,黄子弘凡都用同一副灵魂承载故事的分量。某时某刻声带的振动让我们看到一位热爱音乐的少年,或许将会引发难以估量的蝴蝶效应。
BADA = BAZAAR ART& DESIGN AWARDS
黄 = 黄子弘凡
你是如何理解“超感”二字的?
我对于“超感”这两个字很多的灵感都来源于想象力和科幻片。这两个字带着奇幻的色彩,是超乎原有认知,甚至无法触摸的艺术感受。接触越多的艺术形式,其实越能感受到“超感”的含义——依托于生活中的艺术,超越五感的认知,那些难以被定义的,与生活相互缠绕相互作用的就是“超感”。
你是如何把握生活中的灵感瞬间的?
其实生活中我们会产生很多情绪,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在我看来那些瞬间都很珍贵。当我听到了一种让我印象深刻的音色,我就会下意识地在脑海中去构思,想通过自己熟悉的音乐方式去记录,但是同时我又会很恐慌,害怕那一瞬间我没有及时抓住。这就是灵感的美妙之处,因为易逝所以珍贵,艺术就是这样,正是因为无法完美所以才真实动人。
在生活与音乐中,你认为自己是个冒险家吗?
我对于很多事情,都非常愿意去做第一个尝试者。那种未知性对我来说很有吸引力,惊喜是留给勇敢的人的。我愿意带着这种期待和兴奋感去生活,让生活变得更加有味道。不管是对人还是音乐,有趣都是一个很高的评价。我性格里有一些随性的、drama的、冒险的精神,我愿意把这些东西放大,放进我的音乐创作中。
对你来说,艺术是必需品吗?
与其说是必需品,不如说艺术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就像我们在和朋友聊天时,幽默的语言和行为就是一种艺术,这些艺术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了一种习惯,所以才难以被察觉罢了。艺术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比起艺术本身,发觉艺术的意识更为重要。艺术无法无中生有,但这种发觉艺术瞬间的意识是可以锻炼的。
艺术是非常主观的东西,很难被拿捏和揣摩。即使同一段音乐,不同人也有完全不同的理解,这种矛盾性和不定性才是艺术本身。艺术很难用黑白划分,它更像是混沌的灰色调,难以界定,游走在各个领域,它是超越必需品的存在。
点击浏览中秋历史
点击查看黄子弘凡
流行文化的冒险家
出品
芭莎文化艺术部
Green Bazaar Lab
总编辑:沙小荔
出品人:董云燕|监制:徐宁
编辑:Rita Hu、毛茅|设计:张晓晨
摄影:Issac Lam|撰文:Gin
艺人统筹:张瑜绮、李甜
造型:胡艺凡 & Faye(潘粤明、薛凯琪)
摄影制片:Hidi Lee|摄影助理:Ivan Chan、Riki Chan
编辑助理:周依璇,李嘉奕

合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