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4年起,每个月月初,我会创建一份笔记记录我的月度目标。
每月的目标似乎并没有太大变化,主要涉及知识输入输出和强身健体。我在思考,若能以身份指导行为,或许能更有效地设定目标。例如,若想成为更善于表达情绪的人,我应多读相关书籍,向他人学习。
然而,我也知道自己对个人定位不够清晰。我能接受这一点,尽可能地去做,能看到多远,就往前走多远。
最近网络上流行一句话:“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我觉得自己大部分时间都在轨道上,偶尔才会探索轨道旁的树林和草地。
有人说,若让我现在进入旷野,我也不知道该去哪里。那不如继续在轨道上前进,这意味着有机会进入更广阔的世界,之后再看是否能体验旷野。
还有一个概念叫“历史终结错觉”,一种认知偏差,指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当前的偏好和特质是最终形态,即使回顾过去可以清晰看到自己在过去几年中经历了显著的变化。简而言之,我们相信,尽管过去发生了变化,未来会保持不变。
虽然看不到未来的自己,但我至少要认真生活,思考。我看到一个视频博主从《美好人生运营指南》提到几个思考定位的问题,尽管我还没有阅读这本书,但不妨思考一下:
1、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你最想帮助哪些人?
一直以来好像我都是在生存和生活,茫茫碌碌好像都是在为自己。没有想过我有哪些资源和能力去帮助人。让我想到另一个问题,成为有用的人。我现在在做的事情例如组织线上线下活动,这个我也不确定是否能说明我是一个有用的人,内在动力是我知道这样可以帮助我更加看见自己,看见更好的自己。
2、什么事情能让你废寝忘食?
飞盘、写作、滑雪、阅读和与人深入交流。
3、做什么事情时,你最感动自己?最感动的时刻是什么?
当我克服了认知上的挑战时会自我感动。我意思是一开始如果我觉得去做这件事情完全不可能,但当我一步步去做了,最后做到了我比较满意的状态。例如今年3月半马的完成时间比我预想的要快一点点,一开始想着跑完就好了,身体很疲惫的时候加点点速也不是没有可能,再想想冲完终点线时的自己是感动的。还有,当我与人在深度连接时,我感受到被感激被珍惜被支持被理解的时候,会感动。
4、如果没有经济压力,你会如何度过余生?
我不知道我的答案。如果一定要想个答案呢?我想成为一个看书写字的人,一个学生。
5、闲暇时,你关注哪方面的信息最多?
前段时间我看了好多短视频,关于有人帮忙实现愿望的,我不知道为什么会那么上瘾,好像自己的愿望被云实现了一样,最后还是关闭了微信上的小视频才停止。还有我也会看人钓鱼的视频、小品和陈翔六点半。除了放松娱乐之外, 我也很喜欢听心理哲学相关的播客,例如《Hidden Brain》、《The Diary of a CEO》、《文化有限》、《故事fm》、《下一本读什么》等。
尽管我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晰,我还是会边走边看,生活依旧继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