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发现没有?
生育话题,终于被摆上台面了。
早年国产剧中,生孩子好像就是一咬牙、一用力的事。
轻飘飘抹去了产妇所经历的诸多痛苦。
但这几年,微博上时不时就掀起一波讨论。
越多越多的人分享自己生产后的难言之隐。
长胖、长斑、长纹、尿失禁……
这才让更多人知道,原来生孩子对身体的伤害有这么大……
不过,这一度也引发争议,被骂「贩卖生育焦虑
国产剧《亲爱的孩子》难得拍出生育之苦后,还遭官媒下场批评。
不过在鱼叔看来,国产剧不是拍得太过了,而是太克制了。
它所揭示的,还只是冰山一角。
最近一部新片,聚焦同样的话题。
豆瓣8.4分,入围柏林电影节,获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纪录片提名。
就把内娱不敢拍的都拍出来了——

《我们的身体》

Notre corps

何止生育,女性一生可能要面对太多难以启齿的疾病。
这部纪录片聚焦于巴黎一家医院的妇科病室
记录了从青春到暮年,一名女性在医院可能遭遇的种种情状。
有青春期偷尝禁果,面临堕胎的女
有未满18岁,就已经决定做所有手术的跨性别者

也有新婚不久,就遭妇科病折磨的年轻女人。
还有,被癌症折磨得筋疲力尽的老年女性……
自然,影片也拍出了很多饱受生育
之苦的女性。

生育的痛苦源自方方面面。
无法自然怀孕的困窘。
分娩过程中,产妇被屎尿屁撕碎尊严的时刻。
影片不是浮光掠影地展现病症,而是尽可能完整地还原女性患者的经历,捕捉她们的点滴感受。

比如,片中,未成年女孩堕胎的情节,能让我们看到一个鲜活、真实的女中学生,不亚于一部虚构电影的人物塑造。
女孩起初听信男友的说法,没有采取避孕措施。
但事后与医生交谈时,却让人意识到她是一个相当成熟、独立的女孩。
她没有因此一蹶不振,陷入悔恨、无助。
而是主动复盘这段经历,指出问题所在。
得知怀孕后,即使预料到后果,但还是坦然告诉了父母。
母亲听后痛哭。
父亲更是大发雷霆,让她退学在家自己养孩子。
她没有受父母的情绪影响,反而理性地说,她知道那是气话。
她自己做出决定,明确要求堕胎,继续上学的心意已决。
此片镜头也相当大胆,它不加掩饰地对准女性赤裸的身体,还拍出各种外科手术的过程……
比如常见的妇科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手术治疗过程
能清楚看到医生操纵器械深入腹腔,拉开肠子、避开血管,谨慎切除异常区域。
还有辅助生殖手术
受精的卵子被移植到一个渴望成为妈妈的女性的子宫中。
以及,触目惊心的自然分娩
让我再一次想到了《人生第一次》中的形容:
「生孩子就像从你的鼻孔里挤出一个大西瓜。」
不过,此片观感估计不同于很多人的预想。
现实中,很多人只是做常规的妇科检查都会担惊受怕。
很多网友都曾分享过自己的就医经历,尴尬、羞耻、恐惧……
原因不难想象。
社会观念影响,人们耻于直面私密的身体部位。
影视中对女性身体过度物化,也潜在扭曲着关于女性身体的认知,增加了就诊的心理不适。
加之很多人对医学检查缺乏了解,自然会感到不安和恐惧。
《性教育》中的女主曾患上宫颈糜烂,羞于去医院检查,而选择自行服药。
电影《悲伤逆流成河》中,女主被他人用过的毛巾意外传染了尖锐湿疣。
她偷偷去看医生,却被同学造黄谣,被荡妇羞辱。
杨笠在脱口秀中讲,她曾确诊子宫内膜息肉这一妇科病,却被讹传是怀孕。
就是因为对「妇科病」存在天然耻感。

聊到病情时,她只是模糊地说「肚子里长了个东西」。
但纪录片中的情形截然不同。
影片在疫情期间拍摄,患者都戴着口罩。
但即便是通常认为难堪的治疗。
当医生主动提议摘下口罩打个招呼时,大家都表现得大大方方。


很多患者不仅不觉得难为情,还主动谈论敏感话题。

比如,医生为患者开好药后。

患者主动表达担忧,她说自己很怕服用这一药物会降低生理欲求。
她直言不讳地说,她已经为此困扰很久了。
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
片中可以看出,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助于缓解上述许多问题
医生尊重每个患者,会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
对未成年堕胎的女孩,不曾居高临下地指责、评判。
面对唯恐失去生理欲望,抵触吃药的患者,医生也表示理解,并耐心解释。

对患者的状况和意愿有清晰了解后,医生会从专业角度帮他们全面了解自己的问题。
很多女性对妇科疾病、生育、堕胎的恐惧都源于想象和传言。
片中,未成年女孩被母亲告知,堕胎会引发身体畸形,以后再也不能生孩子。
但医生短短一句话,就将她的担忧一扫而空。
一些常规的检查,都能体现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片中也提到,现实中,很多人对妇科的阴影源于医生态度、言语和检查的粗暴。
片中医院里,每次检查前,医生都会给患者细致说明情况,让她们对检查程序和即将承受的疼痛有清晰的了解。
整个过程中也不是程式化地走流程。
而是根据患者的反应,适时地给予鼓励。
「就像你是个小女孩时刚开始发育的感觉,不会感到疼痛的,好吗?」
片中,人工受孕的手术结束后。
医生对虚弱的患者叮嘱注意事项时,不忘送给她真心的祝福。
当然,片中也展示了反例。
产妇没有参与产前课程,不了解即将发生的一切,分娩的疼痛超出了认知。
医生严厉的态度也加剧了她的不安,直到产后她都为此耿耿于怀,深陷抑郁。
医学上有种心理治疗方法叫逐渐暴露疗法。
当一个人逐步进入他所害怕的领域,开始直面一切后,就会慢慢克服焦虑和不安 。
这正是这部影片所做的。
它将观众一点点代入令人不安的诊疗情境之中,让我们看到——
有的疾病,不似我们想象中那么可怕。
有的疾病,虽比想象中更加难捱,但依然好过未知的黑洞。
影片想说的其实简单:认识我们的身体,凝视它所有的异动。
依赖于社会观念的更新,医疗系统中更多人性化的考量。
毕竟,因为这些缺失,现实中荒诞的闹剧、悲剧已经发生太多了。
北京市卫生局曾做过一个历时十年的调查,发现20岁以上女性中,尿失禁发病率高达36.6%,只有6.6%的人寻求过专业支持
《第2次中国城市女性生活质量调查结果》中显示:中国有16.6%的女性从未进行过妇科检查,每年有超过 20 万女性死于妇科疾病
纪录片《生门》中,产妇在剖腹手术台上痛苦难安,医生却原地傻等。
只为了等时钟走到「黄道良辰
而此外,电影能做的,是提供更多经验上的启发。


这部纪录片的问世,就源自导演和制片的个人经验。
制片人曾患上罕见疾病,在与疾病交手的两年间,她在妇科科室里发现了一个隐秘的女性世界。
她建议导演拍摄那里发生的故事。
「去记录那些消磨着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爱与希望以及欲望的妇科疾病是如何得到治疗的。
去记录人生羁旅的各个阶段,从青春到暮年,从出生到死去。」
令人意外的是,导演克莱尔·西蒙在本片拍摄过程中确诊了乳腺癌。

她毫无准备地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置身其中的患者。

也在镜头前赤裸着上半身接受检查,分享自己的抗癌过程。

她忽然发现,她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过。
她意识到,她人的经验已经悄无声息地改变了她。
国内也拍过很多妇产科相关的纪录片。
这部更出彩的地方在于,它更注重女性患者的视角
最大程度保留了女性患者的欲望和感受,挣扎和牺牲。
让我们看到女性身体去客体化后真实的模样,看到它的脆弱和强大。
因为女性共享的生命经验本身足以成为抵抗一切腐朽的力量。

这在现实中也是一样。
正是得益于越来越多女性主动分享自己的遭遇,让很多话题不再是禁忌,让很多问题逐渐被正视。
电影《芭比》的结尾,芭比女性意识觉醒后,她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去医院。
她笑容灿烂地对前台说,「我来看妇科医生。」
这一幕,才真正将梦幻的童话故事,照进了女性的现实处境,也真正有了走向独立的可能。
波伏娃说,「如果身体不是一件东西,它就是一种处境:它是我们对世界的掌握和我们的计划的草图。」 
女性的身体决定了她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行走于世界。
如果无法逃避分娩、炎症等诸多生理宿命。
至少可以夺回更多对自己身体的自主权和控制权。
毕竟,了解本身即是一种权力。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