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每一天,
似乎都在被各种问题困扰:
城市留不下,老家回不去,何去何从?
怎么找到真正的热爱?
如何摆脱“好学生心态”?
……
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
大众最困惑的到底是什么?
如何面对来自心灵深处的叩问?
是否存在一个笃定的答案?
带着这些思考,今年五四青年节,
我们联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和特仑苏,
共同推出系列原创内容《更好,从提问开始》
希望能为自己、为他人、
为这个我们所共处的时代,
重拾对「更好」可能性的信心,
共同「进窄门,走大路,见微光」。
撰文:Mabel
责编:Seven
过去十年中,一条记录过许多新兴生活方式,呈现了年轻人的思考和选择,也通过读者们的互动留言,持续倾听着当时当下的困惑。
当大厂裁员、35 岁危机成为职场主旋律,一些年轻人解锁了新职业:去老年大学当短视频老师、去医院做陪诊员、利用地理优势做数字游民,还有的干脆回家做「全职儿女」。
读者@Jodi 问:既然我们活在“保质期”里,那么努力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科技迅速发展,给我们这代人带来了更多可能性:二十多位抑郁症患者在体内接入可以控制情绪的“开关”,有人花费数十万克隆自己意外离世的宠物,有人通过 AI 技术让亲人在手机里“复活”。
但读者@Betty 对此很是担心:科技是我们这代人的“毒瘾”吗?
不断出现的新型关系,正在改变传统的居住模式,孕育出各种新奇和大胆的尝试:与好友集资购房、与其他单身母亲组成“离婚搭子”、去养老院与老年人跨代共居……
读者@艾力丝 说,看了这么多别人的故事,可自己始终下不了决心,缺乏尝试的勇气,该如何突破来自长辈和传统的压力?
如果此刻的你,也正因为某些问题感到困惑、沮丧,别担心,你并不孤单。来自各行各业的、身份各异的他们,也在讲述着他们的困惑——
作为数码博主,25 岁的何同学有时会对当代的信息洪流产生困惑:当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收信息、埋首于忙碌的日常,该如何倾听内心的声音?AI 已然来势汹汹,我们该如何面对?
00 后演员夏梦,曾经的“艺考学霸”,现在已经拥有了好几个属于自己的角色。她开始思考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当社会时钟一直在加速,我们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休息?
32 岁的卡尼酱和 34 岁的 Anson 安森森,是一对情侣博主,他们对网络在这段关系中的角色产生困惑:互联网究竟是拉近还是扯远了亲密关系?
29 岁的白领酒窝小姨,则对最近流行起来的性格标签词感到困惑:自己究竟要做浓人还是淡人?还是更应该,浓淡随心?
博士生“取景框看世界” 30 岁了,在专业信息搜集和研究方面颇有心得,但该如何在生活中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他还在找一个答案。
还有什么,让当下的年轻人深感困惑?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我们面向全网 2000 多万读者,发起了「那道解不开的人生难题」征集。
短短一周内,后台收到了几千条留言和私信。从职业焦虑、年龄焦虑,到对婚姻与自由的追问,再到对快乐的定义等等,年轻人的困惑面向广泛,与时代脉络紧紧贴合。
一个个问号、一条条热切的倾诉背后,不仅仅是迷茫,更是对「答案」的渴望。
其实,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发现问题,或是失去了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勇气。就像何同学在短片中所说:审视自我一定会带来阵痛,但与其把头埋在沙堆里,与问题正面交手,正是年轻赋予我们的责任与勇气。所谓成长的过程,便是听见自己的困惑,然后用行动去探索、去回应。
这一次,我们选择用哲学作为方法。我们发现,哲学这个古老又年轻的领域,正在成为人们理解时代痛点的有力武器,成为一处新的心灵栖息地。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德峰
在短视频平台拥有数百万粉丝
很长时间以来,哲学被视为冷门学科,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甚至有人揶揄:哲学家就是在黑暗的屋子里寻找一只根本不存在的黑猫。但这几年,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追求精神出路,许多教授学者的观点频频出圈,《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寻觅意义》等哲学科普书籍,一经推出便成为热门读物……
许多人已经意识到,哲学并不等同于晦涩的理论和形而上的表达方式,今天被热烈讨论的躺与卷、功利主义、亲密关系等话题,都可以从哲学中找到源头和思路。
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人开始思考自身的存在问题,从存在主义中汲取力量。哲学的智慧总与时代的变化相伴出现,它不是冰冷的、遥远的理论,而能为生活带来切实的指导。
1920 年,英国哲学学者罗素(右一)访问中国
其实,哲学从来都是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学科。史上许多哲学家都是著名的实干家:苏格拉底是一名士兵,塞涅卡是著名的剧作家,蒙田是镇长和外交官,罗素游历各国,致力于哲学的大众化……
“哲学不在哲学课上。它太忙于生活了,太忙于去做了。” 19 世纪的法国作家查尔斯·佩吉曾这样总结。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写道,“成为哲学家的先决条件不仅是拥有深奥的思想,甚至也不是创建了某个学派……而是解决生活当中的一些问题,不是在理论上,而是实践上解决。”
总而言之,哲学拥有拨开迷雾的力量,让我们重新与自己对话,以此去实践出「更好」的生活。
拨开迷雾,也是本次哲学公共教育项目的初衷。特仑苏联合一条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邀请 5 位哲学教授,共同推出《更好,从提问开始》原创系列内容,希望为大众带来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慰藉和力量,提供关于「更好」可能性的信心。
系列内容围绕读者最关注的 5 个时代议题,从今天开始,连续 5 周,每周 1 位哲学大咖、1 个时代议题、1 支话题短片。
王德峰、张双利、孙周兴、孙向晨、刘擎五位哲学大拿,将以哲学专业视角,分别带来他们的观点和解读。整个五月青年月,让我们从提问开始,探索「更好」的可能性。
更好,是依赖他人的眼光和评价,让自己活成世俗意义上的“强者”?是口号式的“更好的自己”,不得片刻喘息空间?这些都不足以指导我们当下的生活。
特仑苏作为本次内容的独家支持者,一直在探索这个时代下「更好」的丰富内涵。
这次,特仑苏想借助 5 场问答传递更广的视角:无论面对的是技术的席卷、“躺与卷”的 battle、工作与休息的平衡,还是流行词的定义、亲密关系的演变,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既有的状况中,保持思考,发现改变的可能性,走出自己的节奏;在每个人的创造接力中,共同塑造我们的「更好」。
「更好」对特仑苏来说,不仅仅在于牛奶品质的持续提升,给予国人更好的营养支持,同时也在于为每一个你,带来精神上的持续滋养、鼓舞,和向前的力量。
生于公元前的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曾在他的书信集中写道:
哲学不是客厅戏法,也不是摆摆样子……它跟言语无关,只关乎事实。它不是用来消遣时间的乐子,也不是为了舒缓我们闲暇时的不安。当我们在不确定中犹豫不定时,它会坐在舵手的位置为我们指引方向。
让我们思考以为起点,展开一段探索旅程吧。
请一定记得,问题再多,都不麻烦;麻烦的是,不再有问题。
广告
点个在看,期待五月「更好」发生👇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