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立即了解
“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的压迫,便是因你不勇才有惧。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如果问今天的青年
对个人未来的看法
迷茫可能是一个常见的答案
中国正处在康波周期的第三阶段——
康波周期指的是以60年为一跨度
一个大型经济体
成长和发展的周期经济模型
第三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经济中低速增长
身处第三阶段的95后、00后
相较于70后、80后
在个人发展上机遇可能在减少
我们很难期待明天
无法想象后天
“卷不赢,又躺不平”现状下
只能望着增长的年轮叹息
理想和意志
因现实变得迷茫
在迷茫中我们惶恐、踌躇
但观古今中外
迷茫或许是青年永远的底色
105年前的今天
也有一群二三十岁的青年
“他们也是矛盾的、焦虑的”
但在白昼黑夜交替间
他们却如星光
在刚苏醒的北京城中移动
用“绝然的行动”解放“困惑的枷锁”
在民族危亡之际
嘶吼出时代的怒鸣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举行游行示威
图源:新华社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青年运动——
五四运动
今天是五四运动105周年
我们以其中五位代表人物的故事和寄语
回顾这场历史事件
也希望能为今天的我们鼓鼓劲
梁启超:不惑、不惧、不忧
纵观梁启超的一生
可以说是“革命的一生”
22岁时他和康有为
联合发起“公车上书”
发动戊戌变法
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
逃亡时仍继续推广“诗界革命”
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
倡导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时
他远在巴黎活动
在外为中国争取应有的利益
对内及时同步实时消息
支持五四运动
在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后
梁启超写下:
十年饮冰
难凉热血
这也是梁启超一生的写照
即使数次革命失败
即使身处困境
但心中志向不减
为民为国热血难消
1922年
梁启超应苏州学界之邀
为现场学子做了一场演讲
此时的梁启超49岁
他已历见且参与
时代的沧桑变化
一个封建王朝在苟延残喘中
最终走向灭亡
国民们在麻木中
逐渐觉醒
五四运动中的青年
也让他看见时代的曙光
在演讲中
针对青年压抑困惑之心态
他指出缘结:
你怀疑和沉闷
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
你悲哀痛苦
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
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的压迫
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
知而不惑
仁能不忧
勇才不惧
在今天,对你我
也不外乎如是
鲁迅: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关于1919年5月4日
鲁迅在日记中这样记录:
四日昙,星期休息
徐吉轩为父设奠
上午赴吊并赙三元
下午孙福源君来,刘半农来
交与书籍二册
是丸善寄来者
鲁迅半身像,1933为斯诺编译《活的中国》所摄
图源:浙江图书馆
这时的鲁迅39岁
任中华民国教育部佥事
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用今天的话来说
他是“公务员”“体制内的人”
鲁迅并未过多参与
这一场青年运动
甚至在五四一周年
他给学生宋崇义的信中
对五四做了如是评价:
然由仆观之
则于中国实无何种影响
仅是一时之现象而已
其中种种心绪
与鲁迅过去的经历
有着莫大的关系
十二岁时
祖父因事下狱
家道中落
他也从无忧的富家少年
看透人情冷暖
留学日本时
他为外国学子对中国的侮辱而愤怒
又为清代留学生的麻木而悲哀
1909年
29岁的鲁迅回到中国
此后数十年
他见过辛亥革命
二次革命
袁世凯称帝
张勋复辟
他所参与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也以失败告终
因此鲁迅“看来看去
就看得怀疑起来
于是失望颓唐的狠了”
所以才有了他对
五四显得“悲观”的看待
但五四运动中青年们的奋勇之行
也让这位心态趋于悲观的青年
重燃起些许对未来的希望
在1919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第六卷中
鲁迅写道: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
只是向上走
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有一分热
发一分光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
我便是唯一的光
时至今日这番话语
仍能在你我悲观失意时
给予前进的力量
胡适:青年人生观是批评的、
冒险进取的、社会协作的
胡适可以称得上“少年学霸”
19岁时他赴美留学
师从哲学家杜威
26岁时他回国后在北大任教
五四运动爆发时
胡适正在上海
给前来中国的老师杜威做翻译
五四当天的情景
他是从陈独秀的信中得知
但随后胡适很快从上海回到北京
并参与五四运动后续的系列活动
他为被捕的学生送吃食、被子
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声援
四处奔走营救陈独秀……
这一年,胡适也才28岁
在这一场波及全国
影响中外的爱国运动中
俨然承担了一些“老大哥”的责任
1919年五四运动后
一些青年已经觉醒
但大多数青年仍然迷茫
他们在国家惨烈的现状下
看不见国家的未来
也看不清自己的方向
惶惶不可终日
这一年7月
胡适接受了
成立不久的“少年中国学会”的邀请
在清华向青年发表了一场演说
他说有三种人生观都是
“少年中国”的仇敌
第一种是醉生梦死无意识生活的
第二种是退缩的人生观
第三种是野心的投机主义
这三种人生观
放在今天来看也并不过时
我们或多或少会陷入相应心态中
或因难以预料的未来
或因现实的难堪
也难逃过人性最根本的私欲
那少年中国的人生观应该是怎样的呢?
胡适列出了三个要素
第一是要有批评的精神
就是时刻存有质疑和反思
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又为何不那样做?
第二须有冒险进取的精神
世界永远危险、有缺点、有痛苦
但世界永远在进步
而进步的力量
来自青年的进取和冒险
第三须有社会协作的观念
这个世界有英雄主义
但超人不是现实
世界进步需要
每一个你我协作
协作的观念
让我们对一切保有尊重和敬畏
在演讲的最后
胡适以《荷马史诗》中的一句话做结语:
请看吧
我们已经回来了
未来的世界应该从此不同了
今天的我们或因各种原因
在迷茫方向何在,前途几许
但把准人生观,拉长时间轴
世界终要属于我们
陈独秀: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陈独秀被称作
“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
他全程参与
且旗帜鲜明支持五四运动
他在《每周评论》上翔实记录
这场学生爱国运动
发表多篇文章号召人民
用行动解决问题
6月9日
陈独秀和李大钊起草《北京市民宣言》
宣言中写道:
中国民族乃酷爱和平之民族
今虽备受内外不可忍受之压迫……
并指出应该“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
矛头直指北洋政府
6月11日晚上
陈独秀带着数千份《北京市民宣言》
登上北京“新世界”游乐场
五层的屋顶花园
彼时四层的楼台正在放露天电影
人群聚集
陈独秀拿着一把《宣言》传单
在高空中放手一挥
大把传单飘向楼下的人群
陈独秀也立即被密探抓捕
并押往警察署
陈独秀以实庵为笔名在《中国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文章
图源:中国青年杂志
这一事件
符合陈独秀本人之个性
文人的气骨和孤傲
革命家的勇气和不屈
在陈独秀身上
我们很难看见“退缩”二字
他永远在奋进
他创办《新青年》
以犀利之文字
“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
他领导五四
唤醒沉睡之国民
如果要用一个意象来形容陈独秀
“烈日”可能最为合适
其之个性
也悉数体现在《新青年》创刊之时
他在《敬告青年》中对青年的六大标准: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此六言置之今日
也应是吾辈自省之标准
是迷茫时的方向标
李大钊:青年之自觉,
一在冲决历史之网罗
方大的脑袋
两撇八字胡
浓黑的眉下面是金丝镜框
这是李大钊
是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
五四前夕
他提出“直接行动”的口号
发起五四运动动员令
在五四运动爆发当日
李大钊与学生们并肩
走在北京街头游行演说
他指导成立北京市中等学校以上学生联合会
和青年学生一起
商讨被捕学生的营救方案
和下一步的斗争行动
这一年,李大钊29岁
距离他就义也只有8年时间
1916年
东渡日本留学的李大钊返回中国
面对深陷苦难的国土
麻木不仁的国民
李大钊写下《青春》一文
他说:
青年之自觉
一在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
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勿令僵尸枯骨
束缚现在活泼泼地之我
进而纵现在青春之我
扑杀过去青春之我
促今日青春之我
青年之力量
在于破陈规、创新事
古往今来皆如是
今年三月份
吴老师为大家解读过一本书
叫《伟大不能被计划》
为什么象征生成式AI的桂冠
被一群住车库、地下室的年轻人摘取
一个关键原因是
他们不困于目标
用行动打破常规
世界总在青年手上翻新
但翻新要靠行动
在《青春》一文的最后
李大钊说:
乘风破浪
迢迢乎远矣
复何无计留春望尘莫及之忧哉?
永远有人青春
但不会有人永远青春
所以亲爱的朋友们
虽路途遥远、险阻难料
趁我们还青春
别忧愁、别迷茫
要行动、去奋进
最后的最后
祝你我
青年节快乐
*部分图片由midjourney生成
本篇作者 | 田伟凤| 配图|赵婕
责任编辑 |何梦飞| 主编|何梦飞
吴晓波季度讲堂夏季课将于6.26-30在尼泊尔开课。一起和吴老师学习探索“中国现代化180年”。
点击下图▼立即了解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