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长假给大家在文末准备了优惠券,也欢迎大家加我的个人微信。

语音技术来自讯飞有声
最近,日本的情况很不好。
刚刚宣布结束负利率没几天,日元汇率就创下30多年的新低美元/日元成功突破154这一关键阈值,创下34年以来的新高。
与此同时,一大波在日本工作的中国人开始在抖音上哭诉自己在日本辛辛苦苦赚的钱,都被汇率贬值给稀释了。
以往炫耀的一个月1万多人民币,现在只剩七八千了,相比国内已经没太大优势了。
关于日元汇率暴跌的事情,一些短视频平台已经有不少人高调地分析了。
说这是日本被老美收割了,老美收割不了老中,目前就只能在自己的狗身上撕一块肉云云。
这种观点很是迎合目前大众比较仇日和嘲美的心理,所以这类观点总是能赢得爆赞。
只要在视频开头惊呼一句“日本要被美国收割了!”,就很容易就拿到几万甚至十万赞。
但是事实真相是这样吗?
并不是如此。
我们看看近期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主权货币,不仅日元在跌,大部分国家都在跌。
以4月16日为例,韩元兑美元的汇率跌破1400韩元,而1月份时还在1300左右;
印度的卢比兑美元收盘汇率跌至83.69,低于去年11月的83.50,创历史新低;
越南盾汇率一度跌至25295,创下历史新低;
印尼盾最厉害,汇率一天大跌超过2%,跌至四年来的最低点。
这么疯狂的主权货币汇率暴跌,可以说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严重的金融事件。
再看看其他地区,却不是这样。
比如,欧元、英镑兑美元汇率反而有小幅的升值。
面对这种复杂的经济现象,我们能简单用老美收割日本来解释日元汇率下跌吗?
为什么整个东亚和东南亚都出现主权货币汇率下跌的现象,而欧洲却没有?
简单的解释,就是美联储目前降息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
欧洲与英国因为过去跟随老美加息力度比较大,目前利率在高位,反而存在降息的预期,所以它们主权货币走强;
东亚国家目前利率维持在低位,美联储不降息,其主权货币汇率压力很大。
再加上韩国的芯片、造船、面板,日本的汽车都面临中国的挑战与冲击,导致这两个国家对外贸易一直持续逆差。
所以日韩目前主权货币汇率跌幅最大。
东南亚国家目前主要是低端产业,面临中国的压力要小一些,导致货币虽然贬值,但是幅度没有日韩这么大。
所以,最近日元汇率暴跌与什么阴谋论无关,只是一个单纯的经济现象,与东亚和东南亚其他国家主权货币相比,日元汇率贬值并没有那么显眼。
但是真正值得注意的是,日元长期贬值的这种趋势,才是决定日本未来命运的关键因素。
我们可以看一下,从2012年开始,日元汇率就开始走下降通道,2022年开始加速贬值,累计兑美元汇率已经下跌近60%。
仅2022年3月—2024年4月,日元贬值幅度就超过30%,不论十年累计贬值幅度还是近两年贬值幅度都是亚洲第一。
那么,最近十年日本究竟发生了什么?
安倍经济学
我们都知道,自从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就进入了“失落的二十年”,经济增长陷入长期停滞。
这种情况中国人知道,日本人也知道。
日本人也想过很多办法去实现经济增长,不过无一例外都失败了,干的最“出色”的还要数我们都讨厌的安倍晋三。
2012年底安倍晋三上台之后,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比如著名的“安倍三支箭”:
第一支箭是通过日本央行开展大规模货币宽松,旨在推升通胀、贬值日元、提高贸易竞争力,鼓励企业投资和消费者消费;
第二支箭是灵活的财政政策,以基建投资拉动总需求,以企业减税激发投资积极性,以上调消费税填补财政支出缺口;
第三支箭是结构性改革,旨在克服日本经济复苏的结构性障碍,包括劳动力不足、中小企业信贷短缺和农业竞争力下降等。
你还别说,这么一搞,日本经济还真的呈现了起色。
GDP自2012年起出现了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首次的持续正增长。
这“安倍三支箭”听起来NB,其实核心很简单,就是搞宽松货币政策,央行大规模印钞,然后政府大规模举债,搞积极财政政策。
一开始,“安倍三支箭”还有点作用,2012年末到2014年之间,日本经济出现了一个比较快速的恢复和增长,日经225指数在安倍执政时期翻了近一倍多。
但是到了2016年,宽松货币政策效应开始见顶。
所以为了刺激经济,从同年开始日本央行推出负利率政策。
这个负利率其实并不是你到银行存钱没有利息反而要倒贴,它主要针对商业银行在日本央行的存款。
负利率的目的就是,你们这些商业银行,别想着把钱存央行来吃利息了,赶紧把钱都贷款给企业去。
让企业获得发展资金、升级技术、扩大生产、给员工加薪,这样市场繁荣、工人有钱、消费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负利率叠加大规模印钞,导致日元汇率迅速下跌,这就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日本商品的出口竞争力——
毕竟汇率贬值其实就是让商品价格下降。
但负利率政策之后,通胀目标迟迟没有实现,市场信心不足,实行负利率后货币政策手段不多。
在货币政策空间缩小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加大财政刺激力度,说白了就是政府疯狂发债,投资基建、民生来稳住经济,导致日本政府债台高筑。
据IMF数据,2018年日本债务总额占GDP比重为236.6%负债率超250%,

日本:日落长河

卸任之后,这个数字达到260%,成为世界第二大负债国。
当然,因为日本央行是负利率,所以虽然日本政府债务大幅度增加,但是财政压力并没有增加太多。
靠着这一系列措施释放流动性、刺激经济之后,日经指数跟日本国债都迎来利好。
安倍也就是靠着这套手段,得了个“安倍经济学”的名号,但其实这都是日本大规模负债印钞之下的虚假繁荣罢了。
按照安倍的设计,理想的方向应该是这样:
宽松货币让日本老百姓增加对未来通胀的预期,从而促进消费;
同时宽松货币导致日元贬值又能提高日本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出口增加,让企业能继续扩大生产,慢慢提高技术水平,实现产业升级;
在国内,政府大规模举债,又可以拿出大把钱扶持引导国内产业升级。
所以安倍经济学的核心就是多管旗下推动企业实施产业升级,通过把住支柱产业从进出口贸易上获取超额利润,维持日本的发达水平。
从结果来看,安倍经济学让日本的GDP、股价、企业利润均有所增加,同时失业率和财政赤字减少。
但问题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倍的这些措施越来越不灵了。
经济上
2017年日本实际GDP增长2.2%,2018年大幅降低至0.3%,2019年增速仍在1%以下,为0.7%。
到了2020年安倍晋三卸任时,GDP总量下降4.8%,相比2012年前下滑了近114万亿日元,日本经济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创新领域
日本独角兽企业数量仅6家,大幅落后于美、中、印、英、德的554、180、64、43、26家,更别提诞生什么有世界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了。
更严重的是在产业结构上
日本除核心基础原材料依然保持壁垒优势,其他产业几乎都在丧土失地。
汽车、造船、机床、电子产业的市场都在被美、中、韩等国瓜分,新兴产业上更是少有建树。
很多人奇怪了,安倍经济学的核心就是多管旗下推动企业实施产业升级。
但是十年经济实践,安倍经济学推动日本企业的产业升级不但没有实现,为啥反而自己的支柱产业节节败退了?
悲催的日本产业升级
实事求是地讲,日本从二战的废墟中崛起为一个发达国家,确实不容易。
日本崛起的秘诀其实也比较简单,就是搞进出口制造业生产。
简单来说,就是从海外进口原材料,然后在日本的土地上,用日本人的技术和机械,把原材料变成商品,出口赚外汇。
出口和进口之间因为剪刀差的原因,有一个巨大的差额,这个差额积累下来,助力了日本成功崛起。
当然,因为日本的资源、人口和产业链条有限,日本选取了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业,比如半导体、白色家电、汽车业、造船业等等。
在最辉煌的时代,日本造船全球第一,白色家电全球第一,燃油车全球第一,半导体产业全球第一。
但是,这些辉煌无比的产业却在巅峰时期被老美重锤,无一例外。
比如半导体。
美国人在国会面前砸日本收音机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主要原因就是80年代日本的半导体产业迅速发展,占领了全球市场份额,引发美国忌惮。
随后采取了贸易壁垒和关税等手段,限制了日本半导体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数量。
同时,美国还抓住东芝向苏联提供机床事件,并对其进行了制裁和罚款。
这些措施使得日本半导体产业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并导致了长期的萧条。
最终,日本半导体产业被肢解,一部分被美国扶持起来的韩国夺走,一部分被美国拿走并转移,还有一部分彻底被摁死了(比如尼康光刻机)。
留给日本的,只有上游的一些原材料生产了。
再看看汽车。
很多人说日本汽车的落寞是因为中国电动车的崛起,其实在中国电动车崛起之前,日本汽车已经碰到天花板了。
早在1990年的时候,美国就开始对丰田汽车施压,要求其扩展对美投资份额。
最终丰田不得不关停日本工厂,在美国建厂。
目前丰田出口至美国的汽车已经有72%都是在美国制造。
然后在2016年,美国借口本田的安全性缺陷,开始质疑本田CR-V、马自达CX-5、奇骏、斯巴鲁森林人等日本汽车,还罚了本田7000万美元。
2019年,特朗普又跳出来说日本丰田汽车在美国的出口业务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了威胁(你听听耳熟不?),丰田要么减少对美出口,要么就只能负担关税。
最终,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份额被美国国产车逆转,汽车产业受到重创。
再加上近年来中国电动车的崛起,才导致日本汽车的彻底衰落。
造船业就更不用说了。
80年代的时候日本占据世界造船订单市场过半份额,2000年仍占据30%的份额,是妥妥的“造船强国”。
但随着中韩造船的崛起,日本造船业彻底崩溃,住友、三菱重工相继出售了部分船坞,三井E&S也停止了造船厂的运营。
到2023年,日本造船在世界的份额只有11.3%了。
此外,还有白色家电。
对八九十年代还有点记忆的人都知道,日本的白色家电简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谁家要是有一台日本产的冰箱或者大彩电,那立马就会成为左邻右舍羡慕的对象。
可以说,是日本的白色家电,带给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中产家庭家电产品的启蒙,也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和技术转让、技术进步,以往被视为“日本高科技”的技术,在今天的中国已经被拉下神坛。
中国白色家电已经实现了反超,不论是质量还是功能,都已经开始碾压日本产品。
如今你去东京秋叶原电器一条街去逛逛就会发现,海尔、海信、美的的白色家电,堂而皇之地摆在了主位。
日本的品牌,则被让到了一边,这已经充分说明问题了。
更严重的是,日本连自己的品牌也保不住了。
2016年,东芝将白色家电业务(包括东芝品牌40年全球授权、超过5000项技术专利,以及东芝在日本、中国、东南亚的市场、渠道和制造基地),以4.73亿美元的价格卖给美的集团。
2017年,东芝以7.5亿元人民币的低价,将电视业务打包卖给了海信。
如今,在白色家电市场上,除了韩国还能苟延残喘之外,日本白色家电,已经基本出局(就算没出局也已经被中国收购了)。
导致这一切的原因,除了美国的打压,与日本产业界自身的短视以及过于注重短期利益有莫大关系。
熟悉二战史的人都知道,有美国历史学家对日本在二战时期的表现做出的评价:
战术上的天才,战略上的傻瓜。
这话的意思就是,在战术层面,虽然日军表现优异,打出了对珍珠港的突袭以及对新加坡的占领这样的漂亮仗。
然而,从国家战略角度来看,日本在一步一步靠着这些胜利走进死局。
说白了,日本人的民族性就决定了日本的很多战略抉择往往非常短视,过于注重短期利益,却忽视长期利益。
从日俄战争,到下克上搞九一八事变,再到偷袭珍珠港,日本人最喜欢的就是赌国运,赌赢了就能少奋斗50年。
同样,在产业决策上,日本人也非常喜欢赌赛道,因为赌赢了,就能轻松吃独食。
很多人说日本人总是点错科技树,事实上日本人不是点错科技树,而是想垄断科技树。
日本人有一句话就是“所有的树木、果实都是我的”,哪怕你想要一片树叶,对不起,也要给我钱。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DVD。
1993年,Sony和飞利浦合作研发一种多媒体光盘MultiMediaCompactDisc,同时,东芝、松下、日立、三菱、先锋、JVC、时代华纳等公司合作研发一种超高密度光盘SuperDensity。
最后两者合并成为DVD,在1996年由东芝推出市场。
与上一代的产品例如VHS、LD和VCD相比,DVD相对便宜,容易储存,更低成本,更大容量,所以风靡一时,迅速横扫世界,一下子终结了当时中国流行的VCD时代。
当时的中国巨量VCD厂家迅速转产DVD,但DVD因为加密性良好,必须要给日本缴纳专利费,而为了抢夺市场,中国DVD又必须降价。
结果就是,中国向美国出口一台DVD的售价是135美元,而中国实际获得的利润仅为2块钱。
也就是说,中国人辛辛苦苦生产一台DVD,只能赚2块,而日本啥也不干,却能赚到几百元,中国人不甘心,但又没办法。
随后,日本又试图统一蓝光DVD标准,蓝光采用BD+加密方式,BD+只有在生产线上具备Rom mark设备才能做出Rom Mark来
这个设备是严格管理的,有密匙,可以随时被吊销。
也就是说,统一蓝光标准时,所有数字娱乐生产商都要依赖日本。
显然,日本意图统治消费娱乐电子界,进一步获取利润,这是要把路走绝的意思。
这时,微软站出来了,微软的目标是以互联网授权流媒体,而SONY的蓝光DVD显然不愿意接收在Wintel平台上的managed copy。
再加上中国准备支持HD-DVD,中国是生产成本最廉价的国家,所以最终微软决定支持HD-DVD,断送了日本的黄粱美梦。
日本蓝光标准虽然风靡一时,但最终还是随着互联网流媒体的盛行而衰落了。
无独有偶,在高清电视领域,日本同样犯过这样的错误。
在21世纪之初的时候,电视行业出现了等离子和液晶两个技术路线。
不过当时液晶技术不成熟,分辨率低,价格也高,而等离子电视因为成像效果更好,受到了一些有钱家庭的喜爱。
看着市场前景如此广阔,当时手握等离子电视专利的松下,拒绝开放专利,只想让自己和另外四家授权日本企业生产等离子电视吃独食,引来了全世界的警惕。
然后,三星做了一个局,先表态愿意走等离子路线,然后偷偷向欧盟和美国举报垄断,结果日本企业被调查了三年。
等日本等离子电视在欧美上市的时候,三星的液晶电视已经横扫全球了,全球市场迅速转向液晶电视,使得等离子电视被彻底淘汰。
如今,类似的故事仍然在发生。
前些年,日本投入3万亿美元,垄断了氢能源汽车的大部分专利,准备靠氢能源再次收割一波世界。
然而,中美两国直接绕开氢能源路线(当然,中国目前是多条腿走路),开始专心发展电动汽车,并迅速涌现出了比亚迪、特斯拉等电动车巨头,开始在世界上攻城略地。
日本呢?因为氢能源非常依赖制氢产业链和保障设施改造,在很多国家的推广举步维艰。
都2024年了,世界上除了日本基本没有国家在用氢能源汽车,这就导致日本的巨额投资迟迟无法从国际市场收回,研发和量产面临巨大困难,氢能源汽车难以为继。
与日本企业的短视相比,美国人的企业则大气得多。
比如谷歌搞出安卓后,没想着收专利费,而是向全球开源,不管咋样先拓展安卓生态再说,最终形成了如今与苹果IOS分庭抗礼的安卓阵营。
还有特斯拉,为了在全世界都观望电动车的时候避免孤军奋战,一口气公开了387项专利。
这些专利涵盖了电动汽车领域的多项关键技术,结果造成全世界电动车群雄并起,大大减轻了自身压力,开始让电动车被全世界所接受。
这就是真正大企业和日本企业的最大区别,人家搞出了专利,就开放(当然也不是全部都开放),在全世界培养生态,最终实现崛起。
日本有了发明专利,则马上迫不及待修墙搞收费站,恨不得马上兑现巨额利益。
这就导致产业界只能选择绕开日本的技术路线,另起炉灶,让日本前期投入打水漂。
这就使得日本产业往往会陷入的一个怪圈:
日本人推崇技术,喜欢提前布局搞垄断,但是布局的方向又只想吃独食,让别人知难而退。
这样反而让日本丢掉全世界的市场,导致前功尽弃。
这时候日本的“匠人精神”又变成了一根筋,死不回头(就像丰田章男怒斥电动车一样),非要一条道走到黑,结果就是产业升级举步维艰。
 日本汇率加速坠落
由于日本产业升级停滞,所以安倍经济学并没有提振日本经济,日本经济继续停滞。
日元汇率走入一个缓慢贬值的通道,一直到2022年3月。
2022年3月开始,美联储暴力加息,从0利率一直加到5%以上。
这时候日本就面临了一个两难的抉择,要不要跟着美元加息呢?
跟着加息吧?
因为日本政府负债严重,加息将对日本财政形成重压。
在当时的低利率水平下,日本政府仅支付国债利息每年就需花费近10万亿日元。
如果央行加息1个百分点,政府每年要多支付约10万亿日元的利息。
与此同时,疫情之下很多日本企业陷入困境,负债加大,甚至过度负债。
一些服务业企业正面临消费者收入下降、客源不足局面,很难通过提价转嫁加息导致的额外成本负担。
如果政府加息,这些企业可能就活不下去了,影响日本经济复苏。
同时,如果加息,汇率升值,而日本经济主要依赖于出口,升值对日本商品的出口竞争力缺乏好处。
但是如果不加息,就会导致美元外流,汇率崩溃。
最终日本权衡再三,决定将短期政策利率维持在-0.1%不变。
在长期利率方面,日本央行将不设上限地购买必要数量的日本政府债券,以使10年期日本政府债券收益率保持在0%左右。
但是这样一来,因为日元利率与美元汇率巨大差距,让投资者有了巨大的套利空间,纷纷玩起了国际套息交易(carry trade)。
具体做法,就是抵押美债从日本金融机构借出日元(日本的金融机构非常喜欢美债作为抵押物,能够贷出美债市场价格的90%),然后换成美元,然后存入美国银行,或者投资美国或欧洲股市、债市。
而且这种操作可以多玩几个循环。
比如买了美债,再去抵押给日本金融机构,再借出日元再买美债,不停地这么玩。
在这里面,玩一次最少就有4%的息差。
本来日本这么搞,是想让你借了日元之后,能够投资日本,拉动经济。
但谁能想到你拿去换美元投资美股欧股或其它市场的股市啊!
这就相当于在国际市场拼命抛售日元买入美元,导致日元汇率压力剧增。
与此同时,俄乌战争也给日本经济带来重重一击。
日本是生产大国,但也是能源、原材料进口大国。
能源进口率接近100%,粮食进口率接近65%,矿产、棉花等原材料进口率接近100%。
但是俄乌战争爆发后,石油、矿产、粮食等大宗商品开始暴涨,给制造业立国的国家带来了巨大压力。
这方面中国同样是受害者,还好自家有些底子,来源渠道也多,还有俄罗斯的打折油,大宗商品涨价的影响可控。
但日本就惨了,地少人多,大宗商品全靠进口。
特别是粮食,工厂可以关门,但人不能不吃饭,所以不得不花费大量美元去买粮食、买石油、买矿产等等,结果就逆差了。
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迅速打败德国、日本,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第一。
日本汽车出口大幅度下降,连带着以往支柱产业崩溃,日本商品卖不出去了,同样导致贸易逆差。
逆差的表现是本国货币减少,商品增加,为了避免通缩,国际逆差多少,日本央行就要补充更多钱进入市场,进市场的钱多了,货币就会贬值。
所以日本这次遭受的是双重暴击,一方面是日元被抛售,一方面是出去买东西东西涨价了,最终导致日本汇率崩盘。
2022年以来,日元对美元汇率一路下行。
2022年10月20日,日元曾跌破1美元兑150日元,跌至1990年8月以来近32年低点。
日元2022年的累积最大下跌幅度超过30%,2023年略有回升,但2024年再次闪崩。
日元兑美元汇率已经跌破154,再创34年来新低。
这不是结束,摩根大通的私人银行部门和美国银行认为,日元兑美元汇率可能跌至160的下一个里程碑。
普信集团甚至认为该货币对有跌至170左右的风险。
上次跌破170,可是广场协议之后,那么日本这次,很可能再次面临“失去的二十年”。
未来展望
从目前来看,虽然美联储不断释放加息信号,但美国经济其实是扛不住不断加息的,也就是说,美联储终究会降息。
所以,美联储货币政策对日元影响只是短期的,日元汇率问题虽然现在炒的很热,但并不会彻底终结日本的国运。
相反,日本产业升级停滞以及核心支柱产业被中国替代超越,才是心腹大患。
日本靠技术立身的制造产业是日本崛起的关键,但现在,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日本还掌握什么技术方向的前沿产业?
目前日本出口大项,只剩下汽车、光学以及部分材料等等可怜的几项。
就算这几项,目前地位也岌岌可危。
汽车就不说了,光学目前中国正在有华为、小米和大疆不断试探,突破中国自有知识产权单反只是时间问题。
也就是说,日本未来可能只能靠几个小项的材料制造业(比如光刻胶)来维持出口了。
但问题在于,这些产业产值太小了,养不起日本人。
就算蓬勃发展的互联网企业,日本也搞不出来。
和中国财富排行榜上那些三四十岁的互联网新贵不同,日本的财富排行榜,清一色的70-80岁的老人,中层平均年龄高达60岁,极度保守,很多主管连电子邮件都不会用。
日本搜索引擎用的是雅虎,社交媒体用Twitter和Facebook,电商用乐天和亚马逊,租房和打车用Airbnb和Uber(而且用户稀少),这些互联网企业没有一个是日本的企业。
当一个社会缺乏新产业的时候,那经济就离死不远了
某种意义上来看,韩国面临和日本一样的问题。
它们支柱产业直面中国强有力的挑战,也将是第一批被碾碎的发达国家。
所以它们政治上才会越来越反华,期望借助美国的力量通过地缘政治博弈打破中国产业升级的进程,这才是唯一活路。
在这方面,日本最为激进,老美在东亚搞小同盟围堵中国,日本目前就是急先锋,原因就是正常产业竞争日本是注定要失败的。
一旦核心支柱产业失败,日本将被踢出发达国家俱乐部,那还不如拼死一搏。
所以日本目前只能绑定美国赌国运——如同一百年前绑定法西斯同盟是同样的逻辑。
但是,目光短浅的日本人,能赌赢这次国运吗?
也许,当他们选择美国的那一刻,结局已经注定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