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洞见·Seven
当你在仰望高山时,别人已经在山顶上俯瞰整个世界了。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楚翘朗读音频
01
前段时间,看了青年社会学家姜以琳的一段采访:
她用7年时间追踪了北京顶尖中学的28位学生,他们全部来自高收入、高学历的精英家庭。
大部分家庭在北京至少有两套房子,有的在其他省份也有房产。
许多父母是清华北大的校友,还有一些国外留学归来。
这28个孩子近一半考进了清华、北大、复旦,其他人则被美国常春藤、牛津、剑桥等世界顶尖大学录取。
毕业后,他们进入华尔街、硅谷工作,年薪是同龄人平均薪资的10倍以上。
为什么他们全都能够考入顶尖大学,成为妥妥的人生赢家?
通过姜以琳的调查,可以概括为几点原因:
首先,这些孩子的父母们特别擅于谋略。
28位学生里,参加高考的有17人,其中11位都通过自主招生以及其他政策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加分。其中包含一些非常隐秘的加分方法,比如奥数冬令营。
其中诗盈的母亲毕业于清华大学,还是高校的中文系教授。
她不仅可以在女儿参加自主招生时,为女儿做题目解析,教她拿到更高的分数;还会在高考前特意咨询清华大学的招生官,指导女儿志愿的填报。
其次,是不可忽视的经济方面的支持。
有一个孩子因为要准备SAT考试,一年之内往返新加坡5次,其中所花费的机票、酒店、报名费等等,也不是一般家庭能够承担的。
还有就是精英家庭培养出的孩子,在父母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更懂得游刃有余地处理人际关系。他们在校园中“如鱼得水”,也更容易在职场上大获成功。
看完让人忍不住感慨:
怪不得顶尖大学的学生,大多来自有钱家庭。
他们背后所拥有的金钱支持,以及家庭带来的资源、眼界和格局,与普通家庭差的真不是一星半点。
02
姜以琳的研究,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条印象深刻的视频。
视频博主是一个清华学霸,在视频里,他感慨万分:
“我考上清华才发现,普通人家的父母,不管怎么努力,都很难把孩子培养成那个顶尖的人才。”
他说,自己出生于一个小农村,通过自己的一路努力考到了清华。
来到清华之后,他发现绝大多数的同学,他们父母要么是大学老师,要么就是企业家、高级官员,像他这样纯粹的山里娃,真是少之又少。
一开始跟他们接触,他也没觉得有什么区别,但是越往后越发现差距很大。
开学的时候,他侥幸考入了被称为清华中清华的“钱学森力学班”,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
但进来之后,发现全班一共28个学生,80%都是通过竞赛保送的,并没有参加高考。
而且他在大学学的内容,人家在高中就已经学过了。
很多同学大一就去参加各种各样的科研活动,进入了最强的实验室;
到了寒暑假,很多同学在父母的帮助下,进入到了哈佛、剑桥这些顶尖学校去交流、做科研,或者去国内顶尖的500强实习。
而他每天却还在重复着考试、复习、学习,就像一台不停运转的机器。
而且很多同学在父母的熏陶下,眼光更长远。
对他们来说清华、北大只是他们要经过的一站而已,出国深造、或是创业开公司,才是他们追求的更高舞台。
他们自己从小就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喜欢学什么、热爱什么,父母也有这个能力和资源去支撑他们的热爱,他们学习起来自然就有动力。
他与这些同学之间的差距,早在出生时就拉开了。
正如另一位博主所言:当你在仰望高山时,别人已经在山顶上俯瞰整个世界了。
这就是普通家庭孩子必须要面对的扎心真相:
哪怕你拼尽全力,能触摸到的天花板,也不过是人家的起点而已。
03
近年来,教育内卷愈发严重。
多少普通家庭的父母拼命鸡娃,从小就给孩子十全大补培养各种才艺;送孩子去昂贵的兴趣班、夏令营,砸锅卖铁也要给孩子“镀一层金”。
可问题是,这样倾尽所有,真的能换来孩子一步登天吗?
来自杭州的一对夫妻,为了给女儿更好的未来,决定把女儿送到国外留学。
还跟风选择了当下比较热门的金融专业。
为了给女儿凑齐学费和生活费,夫妻俩咬牙卖掉了家里唯一的房子,6年学费共花了200万。
没想到女儿归国后,发现留学的背景优势其实很小,加上她读的也并非国外名校,面试屡次碰壁。
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可工资底薪却只有2000元。
被榨干的中国家长,正在经历一场处心积虑的鸡娃骗局。
他们只看到了名校背后的光环,逼孩子疯狂刷题,报各种补习班,参加各种竞赛,想要复制精英家庭的路径。
完全看不到,自己和那些精英家庭背后,其实是家庭资源和认知的差距。
张雪峰老师就曾说过:学金融,其实拼得就是资源与人脉。
要么家庭背景好、有资源、业内有伯乐带你;要么名校出身,情商高、有人脉。
如果你并非名校出身,家庭又无助力,那基本就只能做销售性质岗位。
普通家庭盲目鸡娃,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不说,还可能鸡出一个“无目标、无梦想、无动力”的“三无孩子”。
04
英国BBC电视台曾拍摄了纪录片《人生七年》,追踪研究14个来自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孩子。
从他们7岁开始,每隔七年拍摄一次,一直拍到56岁,整整拍摄了49年。
研究的最终结果令人震惊:
绝大多数孩子未能摆脱原来的社会阶层,财富状态也与原生家庭惊人的相似。
也就是说,大多数家长必须接受的一个事实就是,孩子很大程度上会复制你所在的阶级。
但也有极少数孩子能够打破代际相传的宿命,实现阶层的跃迁。
在这14个孩子中,有一位名叫Nick的幸运儿,是唯一一个从底层实现阶级跨越的案例。
他出生在乡村,每天需要走3英里的路去上学,他性格内敛害羞,不像其他孩子那般引人注意。
直到有一天,一本关于行星的插图绘本里唤起了Neck对科学的兴趣,他开始频繁地去找这一类的书籍来阅读。
后来一次上课,同学们热烈地讨论航天知识,老师热情地鼓励Neck说:“你平时那么爱看书,一定很了解飞机的东西。”
老师不经意的话语,让Neck深受鼓舞,从此越发痴迷科技。
21岁那年Nick顺利考入了牛津大学就读物理系,后移民至美国做核电研究,并在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教书。
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说过:
“每一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只是表现出的方向不同,只有了解孩子的智能优势,才能将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潜能和天赋。对于普通家庭来说,鸡娃拼的不只是父母的资源和财力,更重要的是眼光和认知。
打破思维壁垒、找对方向,普通人家的孩子,也未尝不能逆风翻盘。
著名音乐剧《猫》的编剧林恩从小就有学习障碍,但在医生的提点及妈妈的帮助下,她最终成为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舞蹈家。
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因为父母的支持,从一堆破铜烂铁中开放出一生的兴趣爱好;
我国著名单板运动员曾闻一,因为过度学习直接住进ICU,后来父母放弃鸡娃,才在无意中发掘了他的滑雪天赋,送他走上如今这条道路。
不囿于“鸡娃”困境,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优势,然后因材培养,让天赋无限放大,才是普通家庭的破局之路。
05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优秀人的潜质,是父母日常不同的教育,赋予了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也许我们拼尽全力,孩子终究还是一个普通人。
但为人父母的使命就是,坚定地站在孩子身边,尽可能地鼓励他、托举他、激发他的潜能,挖掘他的天赋,送他去看更广阔的世界。
不管结局如何,都要扎扎实实陪孩子努力一场。
点个在看,与各位父母共勉。
家有小男孩
我们为您推荐一个优质的育儿平台
男孩派(微信号:boy666dj)
每一个男孩,都是妈妈的软肋,也是铠甲。
养得好聪明又绅士,养不好费心又劳神。
关于养育男孩的干货,这里都有;
关于养育男孩的苦甜,我们都懂。
家有男孩,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我们的故事,就开始了...
你若喜欢,为洞见点个在看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