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GameLook"↑↑↑,订阅微信 」
图源:Unsplash
生成式AI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对创作的观念,相关的法律纷争也随着AI应用的不断普推广及而爆发。近日,中央政法委长安剑发文表示,全国“AI声音侵权第一案”于4月23日在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这一案件的审理结果明确认定,在具备可识别性的前提下,对自然人声音权益的保护范围可及于AI生成声音。
据介绍, 在这一案件中,配音员殷某受公司A所托录制声音作品,公司A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将声音文件交予公司B,公司B随后将声音文件训练为AI文本转语音产品,并将其作为产品上架第三方平台出售。殷某发现以她为原型训练的AI模型在互联网中流传后,将公司AB与上架销售的第三方平台等告上了法庭。法庭最终判处公司AB侵犯殷某人格权。
据本案法官表示,人格权在《民法典》中独立成编,且保护“声音”被首次以立法形式写入民法典,明确参照适用肖像权的形式保护自然人的声音。而根据当庭确认,涉案的AI声音与殷某的音色、语调、发音风格等具有高度一致性,能够引起一般人产生与原告有关的思想或感情活动,能够将该声音联系到原告本人。因此,北京互联网法院判决公司A、B侵犯了殷某人格权,并须向原告支付赔偿25万元。
在这一判决结果公布、并获国内媒体报道后,甚至引来了国外媒体关注和报道,可见这起判决的重要意义。

韩国媒体也跟进报道
在游戏界,目前仅有少数产品开始使用AI声音作为产品配音。如网易旗下的乙女游戏《时空中的绘旅人》此前曾因配音演员“塌房”将游戏中个别角色替换为AI配音;由Nexon研发的射击类网游《The Finals》也在其对战中使用了大量TTS(文本转语音)语音播报。
尽管游戏圈尚未出现大面积的使用AI配音的现象,但这一判例的出现也为我们提示了AI配音所潜藏的风险,值得行业关注。例如,在第三方服务中采购的语音的AI生成模型可能会存在侵权类问题,因此游戏公司在使用第三方模型前最好提前核实相关的声音授权情况,以免在后续面临诉讼或替换配音等风险。
目前,国内的商业化AI配音授权还并不普及。相比之下,海外一些商业组织已经开始启动较为规范化的授权活动。如美国演员工会SAG-AFTRA提出相关合同条款,为AI配音授权“定价”。
根据SAG-AFTRA的条款,当演员为AI录制声音时,使用方需要至少支付956美元(4小时录音时段)或1914美元(6小时录音时段)的录制费用,授权时长为期一年。而如果需要使用现有的声音复制品,使用方需要向演员支付不少于4小时录音时段(956美元)的费用,费用需经过演员的同意与谈判。声音的授权时限为一年,此后每一年都需支付不少于4小时录音时段的使用费。
····· End ·····

GameLook每日游戏产业报道
全球视野 / 深度有料
爆料 / 交流 / 合作:请加主编微信 igamelook
广告投放 : 请加 QQ:1772295880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 订阅微信公众号

····· 更多内容请访问 www.gamelook.com.cn·····
Copyright © GameLook® 2009-2024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