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差点儿”去读了PsyD的故事。

我把结局写在了开头,
但故事该从哪儿开始讲起呢?
——by 倚山
从小就相信
“世上有一件事儿在等着我去完成。”
我一路挣扎着念完应用数学的本科(国内)和研究生(美国),在搬到纽约找到第一份统计相关的工作之后,就开始期待着从这里重写我的人生。
意料之外的是,从学校到职场的转变如此艰难:
搬到新城市让我感到孤立无援,独在异乡与家人的距离让我倍感疏离,加之无法从工作中找到意义和出路,我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存在主义危机”。
精神状态欠佳的我,开始需求心理治疗,幸运的是,我找到非常适合我的治疗师。在一次次会面过程中,我逐渐理解了我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我自己的,并在治疗师的帮助下,重新检验和探索了当下我难以“度过”的点。
就这样,我重新感受到了自己内心与世界建立联结的渴望。同时,我也开始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尤其发现自己对临床心理学最感兴趣。
我将自己的新爱好分享给了我的治疗师,她非常鼓励我,并推荐我阅读《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Freud and Beyond)》,这是一本她在博士期间讲精神分析历史用到的教材,也是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原来人的情感和心灵是这样形成的!尤其令我感动的是,不管各个流派怎样发展和更新自己的理论体系,它们始终坚持着同样的理想:去理解一枚迷路的灵魂。
于是,我产生了“想成为一名心理治疗师”的想法,把曾经帮助过我的东西分享给更多人。
从0心理学背景的理工科上班族
到拿到PsyD的面试邀请
在一年的时间内,我都做了什么呢?
初始准备阶段:寻找身边有心理学背景的人, 建立人脉联结。
通过利用研究生校友资源,我给我研究生学校心理系的教授们发了一遍求助邮件,又在LinkedIn上联系了一些心理学系毕业的校友,说明了我想转专业的想法,寻求他们的建议。
一位临床方向的教授回复并建议我,先在纽约当地的学校里完成先修课(申请PhD/PsyD需要15-18个心理学的学分),探索自己的兴趣,再联系纽约其他学校的老师申请做研究助手,积攒研究经验。
同时,一位已经毕业的学长分享了他的PhD就读体验,并且介绍我与他在临床心理学领域工作的朋友认识。
(💡如果你也有跨专业申请心理学的想法,一定不要错过2024极具性价比的心理生涯与硕博申请「助力营」!15位全球心理背景导师驻场答疑,多场海内名校心理项目招生官讲座分享,还有心理生涯工作坊……深入衔接心理圈!)
第一步:开展学术研究
考虑到我有数学/数据分析方面的优势,我倾向于申请心理学和量化交叉方向的PhD项目。在我修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心理学导论)的学校,一位想做元分析的老师接收我做了学术助理。
从文献综述、数据收集和编码分析,到分析研究结果形成学术论文报告,我完整体验了心理学科研的每一个阶段。我开展了自动化数据整理和分析,极大缩短了项目完成的时间。这段经历不仅帮我填补了简历的空白,还让我明确了我理想中的研究生生活方式是“以做咨询为主,做研究为辅”,从而排除了申请PhD的选项。
第二步:完成先修课
除了Intro to Psychology(心理学导论), 我又选了Abnormal Psychology(变态心理学)和Personality Theory(人格理论)两门课。授课的老师和助教都给了我选校和文书的建议。
第三步:参加研究生标准化考试
考虑到自己转专业的劣势,也为了持续探索自己的兴趣点,尽管部分学校不要求,我还是考了GRE subject test in Psychology 和 GRE general。
GRE subject考试的范围很广,包含生理、认知、变态心理、社会心理、发展心理和心理测量等多门心理学基础课,是一个全面心理学入门的切入点。我大概准备了三个半月,每周花10-15个小时学习参考书《Kaplan GRE Exam Subject Test》,考前把书过了三遍,做了两套官方试题和参考书自带的两套题,最后的成绩挺满意的。
在全职工作,兼职做研究的间隙备考固然很有压力,但也没有什么捷径,只能在早晚周末多多看书。因为学感兴趣的东西,备考过程并没有感到辛苦。
第四步:获得心理咨询临床经验
我在工作的公司里通过培训成为了一名同侪教练(为同事提供心理支持工作)。这里由于存在保密协议,具体细节不便透露。
第五步:正式申请
到了秋季申请,综合了几个重要选校因素:
1.未来几年还生活在纽约地区;2.想读成人心理咨询方向的PsyD;3.想学心理动力学流派,我只申请了四个比较适合的项目。
除了准备各个学校要求的申请材料,我研究了申请学校的教职工名单,给感兴趣的老师们发了邮件。其中一位老师有意向把机器学习运用到研究中,所以回复我“会在面试环节期待我的名字上榜”。这也成为了我申请季唯一的一个面试,只是有点遗憾,最终没能录取。
回顾申请PsyD的一年,
我觉得我真的很幸运
“我要学心理学”从一个羞于启齿的念头,变成了触手可及的梦想。
我总结了几个对我最有帮助的思维模式:

第一条是,敢于寻求帮助:在我申请的过程中我联系了很多“陌生人”,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清晰地表达了自己当下的想法(尽管有些是不成熟的)和需要的信息/建议。正是他们的鼎力相助,促成了我申请路上一个又一个的转折点。
第二条是,拥抱变化:从一开始担心自己没有相关经验打算先申请MA,到想要发挥自己的数学背景申请交叉方向的PhD,到最后迈出冒险的一步决定申请自己最感兴趣的PsyD,我的申请思路一直在发生变化。申请的过程是曲折变化的,但每一个拐点,都能让你多了解自己一些,也了解到更多的可能性。
第三条是,诚实聆听自己的声音:申请是件大事儿,它直接决定了我们未来几年的生活方式和职业选择。写文书是个不断“叩问”灵魂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舒适。每在文书里敲下新的一行,你可能就要问自己一遍“我为什么想做这个?”,“这是我想要的吗?”。
比如,博士的头衔更有声望也更诱人,但优质的硕士项目就能提供让你实现做临床心理咨询的理想训练。一路诚实地聆听内心的声音,就一定能做出没有遗憾的选择。
最后一条是,大胆做梦:我把我的经历分享出来,也是希望让更多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同学了解到,这儿曾有过一条走出来的路。
“The goal of any dynamic therapy is to help each client with the maturational task that is most compelling for that person - whether that is the full flowering of one’s creativity or the attainment of some minimal awareness that one exists and deserves to stay alive.”
"任何流派的心理治疗都是为了帮助来访实现对Ta来说最重要的目标:不管是最大限度地发挥Ta的潜能,还是让Ta知道Ta的存在本身和继续活在这个世界上都很有意义。”。
我很喜欢的这句话出自Nancy McWilliams著的《精神分析诊断(Psychoanalytic Diagnosis)》。虽然这个申请季结束了,但我想成为一名心理治疗师的心愿却没有结束,希望不忘初衷,继续前行,与君共勉。
iWanna国际心理人作为全网领先心理学留学辅导、全球心理人发展平台,拥有100+位全球多国多方向心理学专业师资,服务范围涵盖15+心理领域细分方向,获得95.96%的服务满意度,学员申请成功率达到94.2%。
「2024iWanna心理生涯与硕博申请助力营」营员持续招募中!
2024「背景提升项目」上线啦!

精准匹配!做最最最有把握的申请!「1V1课时包」

文书不拖后腿!更高性价比的升级版「iWanna文书包」

想体验一次更有把握的申请吗?
扫描下方二维码
咨询顾问老师,了解更多!

文章作者/倚山
编辑/夹子
排版/ L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