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多网络大V论中华文明,都讲特色不讲普遍性,认为中华文明是独立发展、别具一格,其实任何文明都是在交流融合中发展,世界文明共性大于个性,科学和考古发现,现代人类均为5-6万年左右走出非洲的一支智人,5万年前是一家,文明也是一家,之后由于冰川融化大洪水,才各自独立发展起来。不过亚非拉主大陆文明依然有交流和融合。真正独立发展的,美洲印第安文明、南太平洋岛屿文明,由于跟外界缺乏交流,成为文明的活化石。美洲印第安人落后几千年,尚未进入青铜器时代,当西班牙人来临时,阿兹特克帝国的精锐“美洲虎”武士,还挥舞着黑曜石砍刀对抗西班牙人的燧发枪。
南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文明更是不堪,塔斯马尼亚岛屿上的土著甚至发生了文明退化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塔斯马尼亚岛效应。大约在5万年前智人到达澳大利亚,大约在2.3万年前一些人通过冰川从澳大利亚主岛迁移到该地区,1万年前由于冰川融化,塔斯马尼亚岛屿与澳大利亚大陆联系断绝,困在塔斯马尼亚岛屿上的土著文明相比澳大利亚土著发生明显退化,他们遗忘了如何制作狩猎和捕鱼工具,如何制作木筏,整体文明已经退化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如果不是还保持用火,塔斯马尼亚岛土著已经看不出人类文明的特征。
看来文明也跟个人类似,需要交流不能跟社会脱节,长期家里蹲不和其他人交流,不去接触周围的环境,很多能力就会慢慢退化,人会变成宅男宅女,文明会沦落为退化的文明。
由于地理因素,中华文明北面是苦寒之地,西面是青藏高原和沙漠,南面是原始丛林,东面是大海,相对封闭因而相对稳定,不像埃及中东两河流域,虽然处于世界十字路口文明交汇的中心,但也容易遭遇战乱。
就像中华文明的河洛之地,中国的中,本意就是指中原河洛地区,一马平川且处于中心地带,河洛地区文明最先发展,但为何最终不敌后来的关中、东北等地区?商以后,各王朝以河洛地区建立基业的少之又少,除了曹操。因为河洛地区是四战之地,易攻难守,天下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就像下围棋,中原是最后争夺的目标,要建立基地得靠金角银边。
中华文明如同一个金角,但又不像美洲文明在冰川融化大洪水之后与世隔绝,跟其他各大文明还有着交往,所以保持着活力没有落后。
就以民生食物为例吧,通过西域传入的有:西瓜、葡萄、大蒜、黄瓜、丝瓜、茄子、芝麻、石榴、胡椒、胡萝卜、甘蓝、莴苣、苜蓿等,在大航海之后,从传入的有西红柿、玉米和土豆,直接让清中叶人口突破四亿,奠定了东方大国人口世界第一的基础。
文化上,佛教文化的传入也对中华文明影响甚深,本土的儒家和道家文化均有佛家思想的潜移默化改造的影子,反过来佛家思想在东方大国也开启了本土化进程,以至于最后佛道儒合流,三教一体。
正是有了这些外来文化的交流输入和碰撞,中华文明才不至于像美洲文明一样停滞不前。
当下网络上兴起一股“西方伪史论”,说世界各地古希腊、古埃及、两河流域等古文明的历史都是西方伪造的,西方工业革命靠抄袭明朝的永乐大典等等。这类观点其实不值一驳,问题是为何有如此多的人相信这种完全不着四六的观点。本质而言,这种观点跟清朝面对西方要求开放贸易时,乾隆回复英国乔治三世的信类似,在回信中乾隆写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并不需要外来物件。这是一种傲慢和盲目自大,因为无知产生的优越感。
说西方伪造历史,但古埃及、古两河流域文明,并不属于西方文明的范畴,对于西方而言同样是东方文明;哪怕是古希腊、古罗马文明,西方各国也并非直接继承者,只是吸取了其中的文明理念。
再说,一个辉煌的文明,后人却不济,被一个只有几百年历史的文明超越,这岂不是更不堪?被一个有深厚基础的文明超越突破,人家数代文明努力厚积薄发,最终突破天花板开启工业革命,这样岂不是比前者更令人容易接受些?老是讲自己祖上阔过、儿子打老子,这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吗?
2
文明的普遍性是基础,例外性从属于普遍性之下。我们不是什么外星人和外星文明,而是在蓝星上数千年之间同其他文明交流碰撞发展起来的。
中华文明的开端是女娲补天,对应冰川融化形成的大洪水,大约为1万年前。这种历史记忆留在同在东亚大陆上的西南少数民族和东南亚各民族,他们的民族传说中均有一个类似于女娲时期的滔天大洪水作为开篇,说明这是各民族共同的记忆。
中华文明的源头是黄河流域和河洛平原,以及上游的关中平原和下游的山东平原地区。对于农耕文明而言,平原意味着能养活大量人口,形成文明。黑辽平原太冷,长江流域此时还是一片湿地,像依托江汉平原成为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楚国,湖南湖北交界地区是八百里云梦泽,一直到两汉时期云梦泽萎缩,形成了华容县,就是曹操败走华容县的地方。再加上南方气候潮湿,瘟疫流行,直到西晋和南宋,两次衣冠南渡,南方地区才发展起来,中华文明重心南移。直观地表现之前争天下,多是黄河上游和下游地区东西之争,其他地方传檄可定;到了宋之后开始转变成南北之争,朱元璋北伐,满清南下入关。
女娲是一种蛙崇拜,蛙象征着多子,对于原始人类而言,人口则意味着生产力,蛙崇拜曾经流行于东亚和太平洋岛屿地区,蛙形纹在这些地区考古常常有发现。传说女娲伏羲兄妹成婚,在古代王族中,近亲结婚、兄妹、堂表兄妹结合很普遍,像古埃及的法老均为亲兄妹结婚,太平洋夏威夷岛屿上的土著王族也是兄妹结婚。因为法老和夏威夷王族自称是神的后裔,为了神的血统纯洁,所以不能与外人通婚。欧洲王室贵族也出于血统考虑,多为近亲结婚。近亲结婚带来遗传病,可能是古埃及法老家族覆亡的原因,欧洲不少王室贵族也因为近亲结婚导致绝嗣,引发继承人战争。
中华文明有三皇五帝之说,三皇先于五帝,三皇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道统,而五帝是西来的黄河上游地区道统。
皇从字形上看,是太阳神的祭祀,太阳神崇拜流行东亚东部一带,是东夷传统,东夷大国徐国国君的墓地可以看到大量太阳神崇拜的图案,日本国王称天皇崇拜太阳,同样是受到史前三皇文明影响。伏羲女娲就是最早的皇,之后的道统传到蚩尤,蚩尤在与黄帝的大战中失败被杀,是最后的皇。自此,三皇的道统被五帝所取代,黄河上游和下游地区统一,类似于古埃及地区,上埃及和下埃及统一。
帝是源自中亚、西域地区的帝星崇拜,大致在黄帝跟蚩尤大战时期,伊朗高原地区的雅利安人也南下入侵印度,不知是否有关联。有可能是气候变迁导致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不得不南下西进,类似明末小冰河时期导致关外游牧民族南下求活,满清入关。
炎帝的象征是火星,夜空中最明亮的星,呈现火红色,被视为是战神的象征;而黄帝的象征是土星,土黄色。为何叫炎黄子孙,炎帝排在黄帝之前,而且炎帝与黄帝作战失败,黄帝也不杀炎帝?
因为黄帝曾经是炎帝下属,附庸部落,黄帝部落善于造车,技术兵种所以后来居上,取代炎帝成为西方帝系道统部落联盟盟主。
炎帝的姜水在陕西一带,黄帝的姬水在何方?女代表母系氏族,姬的右边从象形的角度考虑,为两条河流汇入一个低洼的地方,黄帝部落西来,获得了中亚地区先进的战车制造技术,西域适合造车的原材料是胡杨木,种种因素显示,姬水很有可能就是塔里木盆地的塔里木河。
现在的塔里木地区是漫漫黄沙,胡杨木大量干枯而死,但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塔里木盆地气候湿润水草丰盈,胡杨木大规模生长,两条河流汇入盆地中央形成塔里木湖,物产丰饶。
哪怕到两汉时期,楼兰王国还能凭借塔里木盆地的资源成为西域强国,以至于唐代边塞诗人作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还以楼兰来代指西部强大的敌国。
在塔里木地区曾经发现过大规模的船形木棺,其中一位保存完好的高鼻深目、身材娇小的年轻美丽姑娘,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楼兰公主”“楼兰女尸”,楼兰地区是白种人下属分支塞种人,来自黑海地区。
所以黄帝也有可能是白种人,跟南下印度的雅利安人同源。东方大国白种人其实不少,像鲜卑下属部落就有“白种鲜卑”,晋明帝的母亲就是白种鲜卑,以至于王敦叛乱时候称呼晋明帝为“黄须鲜卑奴”;五胡乱华时建立的后赵的石勒、石虎是羯族,羯族是源自中亚地区塞种人雇佣兵,战斗力强。隋唐时期争霸天下称帝的王世充也是西域胡人,金发碧眼,很明显的白种人特征。
不论白种人、黄种人,五万年前是一家,文明是以遵循文化规则论,而非以血统论。夷入夏则夏,夏入夷则夷。夷人接受了华夏的文化,那你就是华夏人;反之华夏人用的夷人的礼仪,那就是夷人。
3
蚩尤本是古天子,黄河下游的皇道统部落联盟跟黄河上游帝道统部落联盟发生战争,最初蚩尤战胜了炎帝,但西来的黄帝战胜炎帝,成为帝道统部落联盟首领后,战局发生了变化。
拥有战车大杀器的黄帝,对于步兵为主的蚩尤皇道统部落联盟,是一种降维打击,就像二战时期的坦克战车对步兵的碾压。
蚩尤战败被杀后,其上层三苗部落向南方败退,后来形成了苗蛮等西南少数民族,但其中下层部落九黎并未跟随撤退,而是跟炎黄帝系部落融合。蚩尤皇系部落内部分为三苗九黎,三苗是贵族部落,九黎是平民部落,这也是“黎民百姓”成语的由来。
少数九黎部落因为支持炎黄一方有功而被提升为炎黄帝系部落中的贵族部落,拥有选帝资格,少昊部落明显就是源自黄河下游地区。类似于雅利安征服印度时,也把一些合作的土著部落提升为婆罗门,所以印度的婆罗门也并不都是雅利安人,也有少数印度本土土著,当然,这些是识时务者。
所以,现在有人说中华文明不仅仅是炎黄子孙,而是炎黄蚩子孙,也有道理,华夏人不仅仅是西部的炎黄子孙,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是战败蚩尤部落联盟的九黎子孙,都是交流融合的结果。
那些保持血统纯净的埃及法老、夏威夷王族、欧洲王族都衰亡了,只有交流融合吸取新鲜血液的文明才能得到发展,故步自封、不愿变革的文明也沦落为失落文明,最终退化消亡。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世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PS:本文是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出发,放在气候变迁和世界各大文明交汇的大框架下,讨论中华文明源头,厘清一些史前迷雾,看来一篇写不完,还得写下一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