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两个月,贾玲拍摄《热辣滚烫》的纪录片本周在腾讯上线了。
春节刚看完《热辣滚烫》时,我曾连续狂刷关于这部电影的片断及一切幕后花絮,说如饥似渴不至于,但也因为受到极大激励,置办了跳绳和壶铃什么的,开始了新一轮的在家健身。请不要以为这是又一轮虎头蛇尾,中年人的立志往往比少年认真,咱们还是坚持了下来的,据最近春游姐妹的滤镜显示,小臂肌肉线条初现。
然而对原本翘首以待的这部纪录片反倒已经不那么上心。 视频时代的耐心是多么有限,网盘里要看的剧集堆山积海,时过境迁,哪里禁得住长达两个月的推迟上线。倒到是仍愿意看看,但已不热切。
没想到看后仍然泪如雨下。 纪录片分短短四部曲,像《繁花》那样,第一部的“首”,其实是第四部的“尾”,看完再倒回来,就形成一个圆,是一个完整的项目,更像一个热血人生之缩影。不看便罢,看了不哭?不可能啊。
  1. 1.“我选了最难的方式杀青”
正如《热辣滚烫》不是一部关于减肥的电影,这部导演+主演的手记,也不是一部关于减肥的纪录片,它记录了减肥这个过程没错,但底色是人的成长,人要怎样与自己斗争,继而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样子。
小鸡小鸭子,到点了破壳而出,人也一样,响应自然的号召,十月怀胎,呱呱坠地,而这只是第一次出生,还算不上为人。
要成为更有光彩的人,还得像蝴蝶那样,完成第二次破茧,走出舒适区,或与不完整的自己告别,这个过程是充满苦痛的,要突破重重自身的习惯与阻力,要学新技能,要打碎自己旧有的认知,还要无视外界的讽刺和质疑---至今,在任何一个关于贾玲的文章或视频后面,都有超过一半的人在质疑讽刺她,男女各半。
抛开这些议论中纯粹的恶意,字里行间隐藏的,其实是多数人对于改变自身的无力感,是屡战屡败的自卑和愤怒,是对“她怎么就能行呢?”的羡慕与嫉妒。
贾玲作为导演,剧本创作者,更作为主演,数次在片场内外痛哭:“这部电影永远也拍不完了。“ 在成功的时候,她也感慨万千地说: “我选了最难的方式杀青”。
作为一个写作者,虽然在才华恒心勇气上无法与贾玲相比,但我很理解她对自己决心的哭笑不得。每次我铺开电子稿纸,看着光标在空白的屏幕上的第一行第一格闪动,我也都很哭笑不得,想:我怎么给自己找了这么个营生。(主要是别的更干不好。)
曾有朋友问我,五号字,三千字一篇文章多少页纸?十六万字一本书又是多少页纸?我想了半天也回答不上来,后来想,没有这个概念,可能因为它不是一个能用薄厚计量的事情,它是磨心,是去其体肤的修炼,就像贾玲那样。
也永远无法预测结果到底如何。像邓亚萍谈打比赛,自己发的球要理应得分,对手发的球则要将理应不是自己的“分儿”生生抢出来。一局开始,拿多少分根本想不到,只能从眼前一分一分地“平地抠饼”,这样一步一驱,步步为营打到最后,才能见分晓。
贾玲再最初与健身教练会面时,你可以很明显地在教练脸上看出,他觉得这是个天方夜谭的项目,说的是 “其实接下来这四个月,体脂减5%,整个人看着会稍微瘦一点。”贾玲低头不说话,她后来体脂从40% 减到20%
这让我想起跟大老板开会,下属看到的常常都是不可能,将帅心里却有总谱,贾玲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能行,能做到在一年减100斤。甚至自信地为了银幕效果,决定先行增肥30斤。
但真正开始站到运动器械上,她起码在一个月间经历过两次心理崩溃,明明严格地按照饮食和训练计划科学执行,但是体重和围度的数字都纹丝不动。 总有人说:“给我一亿给我健身团队我也行”,但我知道,ta们跟我一样,是“也不行。”
只要真正尝试过健身,就知道,减五斤是多么值得奔走相告,而这五斤的反弹又是多么快,只要开始健身,就知道,和一切学习与考试一样,减肥完全是逆水行舟,需要一直咬牙。
不约而同看贾玲记录片的朋友们,事后都说:“一边看一边哭一边笑”。“她有几个动作我试了,完全不行”,“那个动物流向前跨步我必双臂骨折”,“看见她脱水才有线条,也是略平衡”,“我在家2KG 小哑铃操20分钟叫健身,贾玲那是炼钢”,“我现在加两次90秒平板热身都魂不附体”。
2. 与自己的斗争最为艰苦卓绝
在体重和维度进入瓶颈期时,贾玲屡次说起自己24岁时,曾一个月不吃饭只喝蔬菜汤,将体重减到96斤以内。感觉她在意志动摇时,不是没想过要不再喝几个月的蔬菜汤,但是她诚恳地说:“我不想欺骗观众,让ta们看到我用这种方式减肥。”对自己的这种诚恳,她甚至有点无奈。也因为她清晰地记得,那次蔬菜汤暴力减肥后,身体素质严重下降,而且在两年之内,体重就反弹了。
短期的速成其实也可以凑合达到银幕的反差效果,甚至都说不上是欺骗,难道月余以蔬菜汤充饥就不苦吗,挨饿的也是她自己不是观众啊,但她没有选择这么做。
在拍摄这部影片前,贾玲就已功成名就,而且在成名之外,还具有广大的观众缘,不管是担当综艺开心果还是电影的哭戏领衔,喜欢她的人,不比喜欢周迅章子仪的少。
所以这次她为了这部影片所做的个人形象的改变,可以说,不是为了别人,只是为了找回心中那个理想自己。她甚至还为此承担了流失观众缘的代价,数量巨大的冷言热讽,让原来定于2月底上线的纪录片足足推迟了两个月。这让人感慨,贾玲在影片内外的蜕变,真是一次从始至终都现在都孤独的战役。
出演男主角的雷佳音曾说,贾玲的这个举动,在世界影史上都会留下一笔。
以往,涉及体育题材的中国影视,很少讲述个人从四肢无力蜕变为冠军的征程,虽然是体育大国,但相关影视,主要表现的是集体荣誉。像贾玲这样,描绘肥胖不开心小人物通过体育而脱胎换骨的热血电影,好像是首次,作为观众,这是我想要感谢她的地方。
我们从小看的青春励志剧,是日本的《排球女将》,而那描写的是天赋异秉,花见花开的开朗少女,且有大量特技加持,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国家排球队主攻手郎平曾接到好多市民来信,建议她采用流星赶月扣球法(需要旱地拔葱,在空中翻滚后扣球),令人忍俊不禁。贾玲在已经超重的身材基础上,还增肥30斤,继而通过专业运动员一样的跑步举铁拳击训练减重100斤,她不在世界影史上留名,又应该谁呢?
3.真正的高光时刻
贾玲形容影片结尾与她对打的专业拳击运动员张桂玲: 她站在那里的状态是非常轻松的,谈笑风生,但当桂玲进入博击状态(将眼睛藏在拳击手套后),她就这样看着你,你敢动?啪的一下一拳就过来啦。“我想要那种眼神”。
凌厉,自信,回应打击以杀气。
张桂玲和贾玲交流在真正的赛场上时打三个回合之后的疲劳,“累啊,腿都是麻的,抬都抬不起来了,但挨打的人更累。”为什么呢,“因为她紧张啊。”
这让我想起真正的生活。被真实的生活暴捶时,整个人是狼狈的,紧张的,唯唯诺诺的,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事情是不是会更糟。贾玲的这部电影和纪录片,确实讲的不是减肥减重,讲的是你只活一次,是你要为那一两个高光时刻付出。
All in,一生悬命,艰苦卓绝。
然后以为自己就能变成成奥运选手吗?不,只是小镇售货员,被小镇运动员打得满地找牙,但她觉得自己赢了。每次看到这里,我都泪目。
盖因普通人的人生巅峰不过如此:能在all in 后,发一个不丢人的朋友圈;能云淡风清挥别前男友,蹦蹦跳跳独自走进良夜。
来一起加油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