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子木
来源:子木聊房(zimuliaofang)
全文3221字,预计阅读需5分钟。
近两个月,发生的事情让我有点震撼。
原来资产规模400多亿的资产管理公司老板,跟我哭诉,房子已经被强制拍卖,原来管理规模50亿左右的私募老板,跟我借钱20万……
行业衰退叠加政策重拳监管,让这些曾经最能赚钱的社会精英,跌落人间。
本以为事态平息,然而近日平安信托暴雷事件,再次敲响金融市场警钟,熊熊烈火向上蹿升,将站在社会财富阶层金字塔的人群,一起拉向深渊。
据不完全统计,近一年中国金融市场大小暴雷,蒸发的财富金额高达7.8万亿元,足足相当于数千万韩国人一年创造的财富总和。
这也对社会高净值人群呈现了巨大的打击。
那么这些钱到底哪里去了?金融、银行和房地产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今天开篇帮大家详解。
1
其实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钱生钱的路径无外乎,存银行、买房、炒股、债券、基金……
但对于资金实力比较雄厚的有钱人来说,这些赚钱路径都太麻烦了,花时间和精力,还不如找资管和信托。
资管和信托,可以说是有钱人追求钱生钱的最后一站。
尤其信托,背后的资产,富可敌国,2023年,我国信托资产规模就达到了22.64万亿,是纯粹富人玩的游戏。
刚从国外引进信托这个概念时,大家都不适应,因为管理财产数目庞大,一旦出问题,风险影响波及各界。
所以银保监会非常谨慎,发明了“牌照”,仅允许通过审核的部分资金庞大的机构,才能从事信托行为。最低限额为3亿元人民币。
而且只能针对高净值客户销售,起投金额100万人民币,且不能公开推介(做广告)。
因为受银保监会监管,而且给了牌照背书,信托产品在国内迅速兴起,不过,跟国外客户找机构不同。
国内的逻辑是反着来的,是信托公司先去市场上找到那些好的项目,通过一系列的调查,觉得项目不错,才会掉过头来,把项目包装成信托产品,去市场上募集资金。
问题来了,信托机构不能公开宣传,那么怎么触达客户呢?
这时候另外一个重要的角色登场了,它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银行。
银行是非常愿意跟信托机构合作的:
一方面可以做中间商赚差价。
银行理财收益是3-5%,信托理财产品收益7-9%,高净值人群更喜欢买信托,但在银行购买信托需支付发行费,也就是管理费,这样可以跟客户大赚一笔。
另一方面多了来钱的渠道。
银行把信托产品批发回来,然后通过加外壳,再零售给不同等级的客户,除了纯保本的理财产品,客户可从理财产品说明书中发现银行理财的实际投向。
一般来说,有70%左右都是对接的信托,剩下30%投向债券、货币基金、大额存单等等。
于是,银行跟信托机构联手,在金融市场上,大行其道,掌握了无数有钱人的财富资产。
当然,在鼎盛时期,有钱人对信托,可以说是毫无戒心。
因为银行客户经理会说,这是银保监会给的牌照,而且能做信托业务的,都是超级企业,下面资产雄厚,万一真出事儿了,那么多抵押物还不够还你钱?
客户一看这资质和背书,还有银行站台,再看7-9%的“稳定”收益率,忙不连跌地输入了银行卡密码,买!
其实所有人不知道的是,信托机构拿到这么多钱后,是很头疼的。
除了付给客户7-9%的理财收益,还要给员工发工资,给银行付佣金,给股东分红,给老板去会所里找姑娘,大家可以算一下,整体投资收益达到多少才能满足这个条件?
所以近二十年,在中国市场上,唯一能吃掉这么多货币,且能产生巨额收益的产业,可能只剩下了一个行业:
房地产。
2
这些年,信托一直都是开发商拿钱的主要渠道之一。
开发商从信托拿到钱之后,立刻进行拍地、盖售楼处、卖期房。房子一卖完,资金到位,开发商开始分利。
先把银行和信托的钱还了,剩下才是自己和上下游。
信托借钱给开发商,按日计息,利息额度大的惊人,所以开发商用信托的钱,一定是时间周期越短越好。
所以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楼市盛世期间,大多数开发商都会选择高周转,就是为了抢时间节省资金成本,从而换得市场规模和利润,但换来的则是一批又一批的烂房子。
早期信托从地产吃到了甜头,大家都赚得盆满钵满,投资人拿到7-9%左右的收益后,开心坏了,继续加大投资力度。
信托拿着钱,继续加注房地产,房地产再反馈投资人,形成了闭环,有时候底下的销售和银行甚至敢承诺,“刚性兑付”。
所以房地产火热的时候,炒房客仅仅是末端一环,背后的金融资金盘才是真正的炒房集团。
就这样,房地产雪球,在资金和杠杆的喂养下,越滚越大,直到2019年。
易经有云,月圆则缺,杯满则溢,万物之轮回。
2019年,也就是疫情开始后,经济运行不畅叠加政策压力,房地产不堪重负,坠入下行周期,烟花表演真正上演。
先是一系列大型开发商暴雷,恒大2万亿事件闻名全国,皮带哥被世人唾弃。
不仅欠银行钱,恒大还是信托的重要玩家,这些年,合作信托公司无数,自己还成立了16款信托产品,而且当初承诺的预期收益率均在8%以上,最高可达10.5%。
那时候恒大是全国最强开发商之一,而且背后有无数机构为之站台,又有银保监会给的牌照,所以很多人不单买恒大房子做投资,也把全部家当沉淀到恒大信托……
开发商暴雷后,信托的钱就收不回来了,理论上,信托可以用旗下的抵押资产补充兑付,然而一个项目烂尾,两个项目延期,三个项目卖不出去……再加上踩踏式逃离兑付……
重仓地产的信托机构,直接带崩货盘,资不抵债,开始跟着暴雷,于是有了今天的平安信托事件
当然也有运气比较好的,开发商虽然暴雷,但楼盘已经开发结束,可以正常售卖,卖的钱可以作为本金还给信托投资人。
但实际上,信托拿到资产后发现不对劲了。
当初开发商为了拿到更多的融资,几乎都偷偷摸摸做高估值,真正作为抵押物的时候,估值缩水非常严重。
为此很多信托公司只能跟开发商鏖战,陷入长期扯皮的窘境。
当暴雷的那一刻,投资者跑去问银行,这个最值得信任的机构给出的回复却是:
银行只是产品代销渠道,按照相关规定不承担相关风险,只会协助投资人和信托公司进行沟通。
再问客户经理,很多已经离职了……
3
资本大鳄索罗斯曾说过,金融的本质就是诈骗。
在这场掠夺富人的盛宴中,银行、信托、开发商,甚至是背后发牌照的以及地方,都是参与者。
但你说他们赢了吗?
也没赢,银行烂账,信托、开发商暴雷,机构信誉折损,地方负债累累。
但你说投资信托的有钱人可怜吗?
也不能这么说。
2018年,银保监会郭主席就预警过,在现阶段的经济条件下,任何产品如果承诺收益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然而,几乎很少有投资者愿意相信这段话,更有意思的是,市场并没有阻断承诺7-9%,甚至更高回报率的机构开门营业。
这其实就是金融。
大家都知道有风险,也知道会有翻船的那一天,但大家好像都没有办法了,只能往前冲。
开发商如果不继续借钱,就无法偿还旧债,信托如果不发行新的产品,就无法兑付之前的承诺,银行如果不卖产品,行里的人就没饭吃。
大家都被裹挟在一条大船上,蒙眼狂奔,谁都不愿意下船,最终被人性海啸覆灭。
这轮地产周期,扒光了金融行业的底裤,很多人以为光鲜亮丽的写字楼做着什么高档营生,拨开仔细一看,实际上做着最简单的套利生意。
那么近两年金融市场蒸发的数万亿资金到底去哪了?
现在大家应该得到了答案,一部分化身钢筋混凝土,沉淀到了地上,一部分回到土地财政,继续支撑城市运转,还有一部分早被一些蛇鼠转移到了海外。
当然更多的是,随着地产下行,万亿估值杀灭,化为泡影。
房地产下行,戳破了一切财富幻象。
人们原本以为“一鲸落,万物生”,但实际上,却是“一鲸落,万物崩”,除了资产管理,富人被收割,各行各业都受波及,从去年到今年的体感悲凉,大多源于此。
不过这一切却又是好事,去杠杆结束后,新的杠杆周期又在酝酿,而这一轮是工业带动的经济复苏周期,虽然没有那般大富大贵,但却是稳妥实际。
盖房子的开发商还在,只不过更专注于做好产品了,买房的人还在,只不过更注重于性价比了,搞金融的人还在,只不过没有当初那么赚钱了。
一切都还在,只不过换了一批人而已。
为了防止读者朋友们走丢,
请大家关注我们的矩阵号“经济生活杂谈”
经济学人小助手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阅读连接。
▼ 经济学人小助手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