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阿童木
来源 | 京师心理大学堂
ID | bnupsychology
如果有人问:你的人生终极目标是什么?
相信不少人都会回答:追求幸福。
我们努力学习、工作、赚钱……都是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美好的生活将会给我们带来幸福的体验。
然而,我们好像“越来越难”感到幸福了。
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全球大约有2.8亿人口有抑郁症[1]、2.6亿人正在遭受焦虑障碍的痛苦[2],这一数据与1990年相比分别上涨了49.86%和55%[1,2]。
这可能源于我们对幸福的误区——
我们总是在竭力追逐快乐而回避不适感,这反而导致了我们越来越难幸福了。
有研究表明,对幸福的过度追求与幸福感降低和抑郁风险增加相关[3];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如果一种文化总是强调追求幸福,可能会导致群体中抑郁症状的增加。
原因为何,接下来我们一一探讨。
幸福是什么
要解答如何追求幸福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幸福的本质是什么。
很多人误以为,“一直感觉良好”“一直快乐”等于幸福。
然而,这种误区常常让我们陷入痛苦之境。
▶ 幸福是一种自然状态?
有人认为,幸福是一种自然状态。
在这种观念下,我们总是期待整天都是阳光明媚,感到幸福和快乐。
然而,现实往往违背我们的期望——
随便拾起一个人的人生故事,我们都会发现幸福之外,人们的生活故事中充满了孤独、失落、工作压力、关系冲突、疾病……
按照期望“幸福是一种自然状态”的逻辑,我们常常将心理的痛苦视为异常,为这种“异常”感到恐惧、懊恼、羞耻,想要竭力去回避这种异常。
这种“回避”的想法便形成一种痛苦的恶性循环——例如,有人说,“我不止为某件事情焦虑,我还会为自己所处的焦虑状态而焦虑”。
这些迹象都表明着,幸福并非我们的自然状态。
正所谓“月有阴晴圆缺”,人类的自然状态其实一种情绪流的体验——喜怒哀乐交替,快乐有,痛苦亦有。
生而为人,如果把情绪比作一个色环,我们将会体验环上每一个点的颜色,甚至,还会体会到“五彩斑斓的黑”——五味杂陈、复杂的情绪体验。
强求自己“一定要保持快乐”,反而使我们变得不快乐了。
▶ 享乐主义将我们带入幸福的陷阱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误以为幸福才是我们的自然状态呢?
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不小心掉入了“享乐主义”的陷阱。
早在几千年前,古希腊人就用两个词来定义了“幸福”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一个是hedemonia,一个是eudemonia。
hedemonia在今天更为熟知的说法是“享乐主义(hedonism)”指的是努力追求愉悦感觉而避免一切不愉悦的感觉。
这就导致了享乐主义的幸福感,往往依赖于外部条件,稍纵即逝且不稳定[4]。
通俗地说,享乐主义的人一直都在“追逐快乐”的路上,他们设立了一个目标以获得某种快乐,当目标达成后,他们能体验到短暂的快乐。
但很快地,他们就会“喜新厌旧”——不再以达成这个目标为乐,转而投向下一个“快乐目标”。
举个极端的例子,就是《寄生虫》里的金基泽一家。
他们“寄生”于一个个欲望中,靠“欺骗”达成目标、满足欲望,然后短暂地狂欢;
当通过“欺骗”不能达成目标,他们选择了“杀人灭口,吞噬主人一家”。
但即使获得了“宿主”的全部,他们也并未获得“幸福”。
另一种“幸福(eudemonia)”在古希腊语中指代的是“繁盛”,这种幸福体验是持久的,不依赖于外部刺激或环境,并以“富足”、“心灵平和”和“宁静”等为特征[4]。
正如我们从一位智慧的老者身上感受到的幸福,常常以“精神富足”“平和宁静”“通达”这类词来形容。
简而言之,这种幸福指的是“一种丰富、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体验”。
几千年前的先人已为我们提供了智慧的答案——幸福是意义感,而不是追求瞬间的愉悦感。
但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似乎使我们产生了一种错觉:
只有赢得更多,我们才会变得更幸福。这种错觉促使我们不断追逐目标,模糊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 价值与目标 
很多时候,我们会将价值与目标弄混。
价值指的是我们希望带入自身行为的特质,决定我们说什么、如何说话、做什么事和如何做事。
而对于同一种价值,我们是可以通过不同目标实现的。
例如,我们计划给家人“买一套房子”,这是一个目标;
而背后的价值可能是“我们想要给家人支持和关心”。
而就实现“支持和关心家人”这一价值,你还可以给家人做一顿可口的晚餐、给家人送去问候……
如果我们以价值为行动的核心,我们将从中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成就感。
在《幸福的陷阱》中,弗雷德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这一点:
“几年前,我的好友弗雷德的公司惨遭失败……几乎一夜之间倾家荡产……此时他面临两个选择:
要么沉浸在损失里,不断自我攻击,把自己搞得可怜兮兮;要么充分利用现在的情况……
幸运的是,他选择了后者,使用了他的核心价值:帮助、支持、关心和鼓励……
他来到一所寄宿学校……工作职责与过去完全不同……维持秩序、督促孩子们完成作业、确保按时上床睡觉……
弗雷德还在职责范围之外、没有额外报酬的情况下,主动担任学生们的业余顾问,帮助他们解决人际关系、家庭问题和学习困难……”

当然,价值并非僵化的“规则”。
例如,“持续保持善良”是一种价值,而“无论发生什么,即便有人欺负我,我也要保持善良”则是规则,这种规则可能带来压力和束缚。
但价值只是一位“引导者”,指引我们不拘泥于目标的表面,而是追求幸福的内在本质。
▶ 活在当下
从上述的故事里我们也不难感受出:
专注于以价值为出发点也隐含了一层含义——活在当下。
那么,如何活在当下呢?《幸福的陷阱》给出了一些练习的方法:
1.专注于愉快的事
每天至少进行一两项愉快的活动,这些活动是符合你的价值,而不是为了逃避问题的。
“你做这些事情是因为它们很重要,而不是为了回避“糟糕的感觉”。
这些活动不需要非常复杂,你可以陪你的小猫小狗玩一会儿、好好吃一顿饭、拥抱你的家人或者出去听听自然的声音……
在从事这些活动的期间,你需要“假装自己第一次做这种事情”,专注于你的感官体验——
你看见或注意到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触摸或品尝的感觉是怎样的,充分感受每时每刻你的感觉体验。
2.进行两个不太愉快但很有价值的事情
(1)专注于晨间活动
例如整理你的床铺、刮胡子、梳头等(书中建议这种活动不包括沐浴,因为沐浴是一种天然令人愉悦的活动)……
尽量选择一些无聊/麻烦/乏味的事情,然后假装自己是一个充满好奇的孩子,正仔细地探索这项活动。
(请将你的全部注意力投入这项活动,让你的想法随之自由流动,如果你觉得自己被某些想法钩住,则跳到下一节的“ACE”技术中来改善这种情况)。
(2)集中注意做一件有用的事
选择一件你不喜欢,但你心里清楚这件事情在长远来看必定对你有用的事情。
例如,当下的你很习惯于吃外卖,这样方便又快捷,不用自己操心买菜、烹饪和清洁厨具的问题。
但你心里清楚长期点外卖你很难做到健康膳食,因此为自己烹饪健康可口的饭菜,就是一件你不喜欢但长远来说对你健康有价值的事情。
在剖析完自己生活的价值后,当我们面对更加具体的困难,我们又该如何做呢?
如何与困难的想法相处?
“选择点技术”
将我们人生展开来看,其实是由一个个“选择点”所构成——
你在面临各种人、事时,不得不在“十字路口”做出一个又一个选择。
这种“选择点”也常常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
各种各样的想法都在“劝说”着我们行动的下一步。
哈里斯认为,在每个选择点上,我们可能采取一些有助于实现理想生活的行动,这被称为“趋向行动”
相反,有时我们可能采取一些偏离理想生活的行动,这被称为“偏离行动”
偏离行动通常包括两种模式:
服从,即完全受想法支配;
搏斗,即竭尽所能地回避、逃离、压抑和消除想法和感觉。
例如吃垃圾食品或陷入拖延。
这些方法虽然能暂时摆脱痛苦,但对我们长期的健康、快乐和幸福并不利。
一旦我们陷入这种偏离行动的陷阱,就会经历持续性的痛苦。
问题在于,无论是服从还是搏斗,我们要么放弃抵抗、意志消沉,要么过度抵抗,耗尽所有精力。
然而,这些感受和想法从来都不会“凭空消失”。
▶ 控制的幻象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你应该好好控制你的感觉”。
“男儿有泪不轻弹”“不许哭,你再哭我就揍你”“你需要积极思考”……
这些话听着,是否莫名熟悉?
或许小时候听长辈这样教育,又或者现在你也用这些话来教育后辈。
我们总是将展现脆弱视作无能、懦弱,因此会努力避免消极情绪的出现。
然而,即使你已经是成年人,你也会感受到想法的发生并不完全受意志控制,至少不那么容易。
试想,比如我现在请求你在接下来的1~2分钟内:
(1)不要去想象和冰淇淋有关的事;
(2)不要去想象它的颜色和口味;
(3)不要想象冰淇淋如何在你口中融化。
结果如何?你发现这并不容易做到!
这就是著名的“白熊效应[5]”,我越要求你的大脑“不要去想一只白熊”,你的脑海里却不断浮现着一只白熊的身影。
由此可见,控制并不是那么容易。
被负面的想法“所勾住”也是正常的,重要的是不要拒绝和否认这些想法,而是要承认它们,尝试通过行动来改变感受。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如何引导自己偏向“趋向行动”。
▶ 抛锚——“高手”的方法
前文已提到,在面对困难时,我们很容易“上当”——要么觉得自己无能为力,要么觉得自己可以摆脱一切。
如果你同意上一句的观点,你不妨可以按照“选择点”图示记录下在面对某个情境时的想法和感受,并记录下相关的趋向行动和偏离行动(请注意,这里记录的行动是你实施了的,而不是你想象的)。
记录完后,我们一起来面对破局之处。
实际上,破局的关键在于,接受与困难的想法同行,用趋向行为的实施去阻断偏离行动、集中注意力,逐渐“夺回”自己对身体的控制权。
在这里,我们提供一种“高手(ACE)的方法”,尝试帮助大家走向破局之点。
“高手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 A(Acknowledge)承认自己的想法
此时,用10~20秒注意你脑海中跳出的想法,再用10~30秒从头到脚进行身体扫描,注意此刻的身体感受。
你可以像孩童一样,好奇地观察着你的内心想法,无论此时出现什么想法、感觉、回忆、身体的感受或冲动,都请承认它们的存在。
你可以站在“第三视角”来命名这些想法和感受(可以使用“我注意到……”“这是……”的句式来帮助你命名)
例如,“我注意到一些关于无意义感的想法”“这是焦虑”……
  • C(Connect)联结身体
在这一个环节中,我们仍要继续承认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联结自己的身体,这一步你可以自行调整方法,合适自己即可。
以下是一些联结自己身体的技能参考:
缓慢而温柔地将双脚踩实在地板上。
缓慢而温柔地伸直后背和脊柱。
缓慢而温柔地将双手手掌相对,十指指尖按压在一起。
缓慢而温柔地伸展胳膊、脖子或是转动双肩。
如果你因身体原因无法做到以上的动作,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方式:
缓慢而轻柔地呼吸
采用慢动作的方式,以前所未有的温柔态度调整姿势,让自己在座位或是床上待得更舒适,仔细留意你会使用哪些身体部位的肌肉。
缓慢而温柔地将眉毛抬高,然后放低。
  • E(Engage)投入正在做的事情
持续承认你的想法、联结你的身体,同时,明白自己身处何地、在发生什么事,然后投入你正在做的事情。
以下是一些步骤可以用来辅助这个环节:
环顾房间,注意你能看见的 5 种事物。
注意此时此刻你能听见的3~4种声音。
注意你闻到的气味、品尝的味道,或是鼻子里的感觉和嘴里的感受。
注意你正在做的事。
你可以现在就练习——至少用 10~20 秒注意周围的环境,然后把全部注意力带回到你正在做的事情。
这三个步骤的顺序可以随着你的需要和感受的变化而调整,这三个步骤的练习,都是为了你最后能够将注意力投入到“趋向行动”中。
 写在最后 
正如一年四季有和煦的春风,也有凛冽的冬风,四季更替,才成就世界万千色彩。
有时候,我们的大脑太擅长不断“批判、决策”了,这导致我们总是审判自己的感受与想法,而这种审判往往限制了我们。
实际上,我们不必过于强求自己“保持快乐”“保持积极”,正如莫泊桑在《一生》中所说:
“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
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生活永远不可能像你想像得那么好,但是也不会像你想像得那么糟。”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作者:阿童木。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参考资料:
[1] Liu, Q., He, H., Yang, J., Feng, X., Zhao, F., & Lyu, J. (2020). Changes in the global burden of depression from 1990 to 2017: 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126, 134-140.
[2] Javaid, S.F., Hashim, I.J., Hashim, M.J. et al. Epidemiology of anxiety disorders: global burden and sociodemographic associations. Middle East Curr Psychiatry 30, 44 (2023). https://doi.org/10.1186/s43045-023-00315-3
[3] Ford, B. Q., Shallcross, A. J., Mauss, I. B., Floerke, V. A., & Gruber, J. (2014). Desperately seeking happiness: Valuing happiness is associated with symptoms and diagnosis of depress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33(10), 890-905.
[4] Ryan, R. M., & Deci, E. L. (2001). On happiness and human potentials: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hedonic and eudaimonic well-being.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1), 141-166.
[5] Wegner, D. M., Schneider, D. J., Carter, S. R., & White, T. L. (1987). Paradoxical effects of thought supp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1), 5.
 ▷武志红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严选300+咨询师 

 保密:严守原则 保护隐私 

口碑:10年老品牌 累计服务上万用户
 摆脱内耗与焦虑 
 掌握生活主动权 
 通过咨询活得更加松弛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