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速  览 
  1. 如果不看院校关系, 基金申请者的区别会小得多
  2. 科学家发现新型一维超导体
  3. 传染性疫苗能保护野生动物和人类吗?
  4. 夜晚活动的蠕虫为何要进化出一双巨大的眼睛?
  5. 最古老的冰芯包含600万年前的大气
学界头条

1. 如果不看院校关系,基金申请者的区别会小得多

阿诺德和梅布尔·贝克曼基金会创立于1977年,是一家著名的民间学术资助机构,每年都会收到几千份科研资助申请,该机构以贝克曼青年研究员奖、博后研究员奖、视觉研究奖等不同类别来发放资助。2020年,基金会的董事们决定对贝克曼青年研究员奖的第一阶段审查过程进行盲审,要求每个申请人在最初的意向书中省略包括机构隶属关系在内的许多细节,如姓名,性别等。
四年后,基金会的研究团队通过对比该政策实施前后两千多份申请书的结果发现,在实施盲审之前,75%的资助奖项授予了来自25所顶尖院校的申请者。然而,在院校信息匿名化之后,这一趋势减弱了——只有45%的资助给了精英群体的申请者。研究人员认为这给更多机构审查采取盲审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更多关注申请者想法和愿景的力量而不是他们的出身背景。论文发表在eLife上。
来源:
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92339?et_rid=1018944675&et_cid=5185749

2. 科学家发现新型一维超导体

近期,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新创建的一维(1D)系统成功地在高磁场中实现了强大的超导性。这一突破为在量子霍尔体系中实现超导性提供了一条有希望的途径,可能解决凝聚态物理学中长期存在的挑战。该团队探索了一种新策略,该策略的灵感来自他们早期的工作,证明了石墨烯中域之间的边界可能是高导电性的。通过在两个超导体之间放置这样的畴壁,他们实现了反向传播边缘状态之间所需的最终接近度,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无序的影响。
进一步研究表明,这种邻近超导性并非源自沿畴界传播的量子霍尔边缘态,而是源于畴界本身存在的严格意义上的一维电子态。研究小组证实了这些一维态的存在,与量子霍尔边缘态相比,它们显示出更强的超导杂化能力。研究人员认为,内部态固有的一维性质是他们能在高磁场下观察到强大超电流的原因。论文发表在Nature上。
参考来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271-w
前沿研究
3. 传染性疫苗能保护野生动物和人类吗?
2002年,一场致命的埃博拉疫情导致数千只西部大猩猩死亡,这是一种极度濒危的物种。类似的疾病爆发威胁着从加利福尼亚秃鹰、野兔到海豚的一切动物。在许多情况下,在野生动物中传播的疾病也对人类构成威胁。给动物接种疫苗可以帮助它们远离疾病,并防止它们将危险的病原体传播给人类。但人们不可能说服非洲的每只大猩猩排队接种疫苗, 因此有科学家提出了开发可以自行传播的疫苗,在野外帮助野生动物“接种”疫苗。
 这种想法曾在过去引发了激烈的争议,而随着技术的进步,相关疫苗的安全性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一群各领域专家提出了一个新的框架,可以在保护动物、减少人畜共患病和风险控制之间取得平衡。他们认为,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是与各国的卫生和野生动物管理部门紧密合作,充分听取利益相关方的诉求,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发传染性疫苗,而这些经过精心设计的疫苗有望帮助地球上所有的动物过上更健康的生活,也更好的预防某些人畜共患病的传播。
参考来源: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n3231?utm_source=sfmc&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ScienceAdviser&utm_content=distillation&et_rid=1018944675&et_cid=5183154
4. 夜晚活动的蠕虫为何要进化出一双巨大的眼睛?
图源:Front. Neuroanat. 2022; 16789375
Vanadis 蠕虫生活在地中海,它们的身体透明,最突出的特征是一对巨大的眼睛:比头部其他部分大20倍。这种蠕虫主要在夜间活动,这让科学家非常困惑:费这么大劲进化出这么大的眼睛有什么用处呢?
研究表明,Vanadis 蠕虫的眼睛并不是摆设,其视野广阔,能够以高分辨率跟踪小物体的运动,帮助它们感知周围的环境。但是生物体也是要讲投资收益比的,长出这么大的眼睛需要很多营养物质,如果只有这些功能,这双眼睛就太过奢侈了。隆德大学的生物学家 Michael Bok 发现它的眼睛对紫外线(UV)很敏感,他在论文中提出了猜测:紫外线对许多其他海洋动物来说是不可见的,如果Vanadis 蠕虫能够感知紫外线,那么就等于获得了秘密的情报来源,可以帮助它们寻找猎物和发现同类。但是周围的环境中的生物是否真的会发出紫外线尚不清楚,他们希望进一步的研究能够解开这个谜团。
参考来源:
https://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24)00237-9?_returnURL=https%3A%2F%2Flinkinghub.elsevier.com%2Fretrieve%2Fpii%2FS0960982224002379%3Fshowall%3Dtrue&et_rid=1018944675&et_cid=5174513#%20
5. 最古老的冰芯包含600万年前的大气
图源:JULIA MARKS PETERSON
近期在维也纳的一场学术会议上,科学家宣布从南极洲艾伦山地区获得的蓝冰样本已经有600万年的历史,是之前最古老记录的两倍。冰中的气泡是来自上新世的空气,上新世是冰河时代之前的一个时期,当时地球的温度比现在高几度,二氧化碳 (CO 2 ) 的水平可能和现在一样高。对气泡的初步分析表明,CO 2水平在上新世晚期相当低,并且在270万年至100万年前略有下降——那是冰河时代即将开始了,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和强度的增加,冰川时代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表明二氧化碳是一个强大的气候杠杆。
这一发现也为寻找古冰开辟了新的领域。大多数科学钻探者的目标是南极洲内部的层状岩心,这些岩心提供了过去气候的连续影像。但是600万年前的“蓝冰”来自大陆的海岸。这些样本支离破碎,杂乱无章,难以确定年代。尽管如此,科学家们还是很高兴地看到了他们的第一份古老的高价值样本。
参考来源: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oldest-ever-ice-offers-glimpse-earth-ice-ages?utm_source=sfmc&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ScienceAdviser&utm_content=distillation&et_rid=1018944675&et_cid=5187320
点击下方知社人才广场,查看最新学术招聘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