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变了,整个产业从上往下连环违约。
来源 |意外的CEO
作者 |RW
出品 | 资人说(touzirenshuo)
灵魂拷问,创投基金到底是服务谁的?
依照我最粗浅的理解,基金应该是服务创业公司的。
创业公司才是基金的甲方,是基金的衣食父母。
只有创业公司做得好,基金才能成功,才有资本去募集更多的资金。
站在全社会角度这也是合理的:
经济的核心力量是企业,企业发展得好,经济才能好,大家才有钱赚,而不是反过来的。
但是现在以招商引资为核心诉求、以融资作为主要目的的创投行业生态,恰恰就是把逻辑反过来了。
我相信现在很多基金会觉得自己的客户是国资LP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满足LP的要求,哪怕LP没钱了,也得跪着求。
反过来也会更加变本加厉地要求被投企业去配合工作。
商业逻辑不重要了,是不是好公司不重要了,行业的逻辑彻底颠倒。
今天的中国的PE/VC(创投)行业,和美国的创投,已经不是一个行业了。
在美国,创投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
创投的最大特点是风险超高、投资周期超长,只有经历超过一个世纪、很多代人的资本市场,才能会有足够多“有耐心的资金”愿意支持创业公司。
而中国呢?
曾经中国的创投市场是美元占绝对主导的,这个时候,中美创投行业的区别不大。
唯一区别是团队构成不一样。
因为美国资本市场高度发达,有大量成功的创业者,功成名就后再通过创投行业支持更多创业者发展。
这种“传帮带”的风气是很强的。
比较典型的像a16z,基金创始人本身都是成功的连续创业者,包括《创业维艰》的作者Ben Horowitz。
中国的创投呢?
曾经的创投,核心竞争力是搞定美元金主爸爸,要给老外讲故事,取得老外信任,因此团队的学历、背景就很重要。
所以你会发现行业里是清一色的常春藤或者清北,但很少见到有创业经验的投资人。
毕竟,“真的懂创业”不是核心竞争力,况且在行业上行阶段,闭着眼睛也能投出好项目。
可以说,中国创投行业曾经的辉煌是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
如果中国没有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如果没有在飞速发展的同时赶上全球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就不会有美元愿意支持。
如果没有美元,中国的创投市场就没有一个合理的逻辑起点。
这是一个由行业超强Beta带来的增长故事。
但今天,一切都变了。
美元基金撤出中国,在可见的未来不会回来了。
潮水褪去,行业才猛然发现,原来我们这个社会的“耐心资金”这么少。
扪心自问,有多少中国人是愿意给创业公司撒钱,而不计较风险的呢?
这其实也是很合理的。中国的市场经济才搞了多少年,经过了多少代,经历了几个周期啊?
愿意做长期投资的长钱自然少之又少。
今天,中国特色的长钱基本只剩下国资,尤其是地方国资。
创投基金如果想生存,不可能不想办法拿地方政府的钱。
但地方政府的核心诉求是发展地方经济,所以一定会要求创投们把钱投回到当地,行业里叫“返投”。
这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安排。
因此,许多创投基金发现自己现在干的已经根本不是投资了,而是在帮政府招商引资。
这种底层变化给创投行业,以及所有创业企业都带来了深刻变化。
首先,国资是不能犯错,不能亏钱的。
而创业投资,90%以上的项目恰恰是一定会亏钱的,这就造成了内在矛盾。
为了保障国有资产不流失,现在基金一般会要求创业公司的创始人提供个人无限连带的责任。
把企业的有限责任转化为对个人的无限责任。
创投就变味了,变成了银行业,甚至是高利贷。
我知道已经有越来越多创业者选择拒绝这样的融资,觉得拿这样“昂贵”的投资还不如关门算了。
第二,现在地方财政状况不好,其实国资LP们也很困难。
结果就是,行业出资人极其单一,出资人的资金也非常紧张,整个产业从上往下连环违约。
这样的行业生态会带来什么恶劣的后果呢?
我说两个最近听说的案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这些案例本身都不是什么大事,但正因为这些不是大事,太普遍了,它们深刻折射出了创投行业在中国的普遍性危机。
我不对这些案例的真实性负责,如有巧合,纯属雷同。
第一个故事。
C公司,刚从Y基金拿了新一轮融资,Y基金是个标的人民币基金。
和很多公司一样,创始人对Y基金背负了个人无限连带责任。
C公司的投资人以前都是美元机构,从没有“无限责任”的说法,这是C公司第一次碰到人民币投资,一开始就遇到巨大的文化冲击,但是为了救公司,创始人咬着牙接受了这个条款。
本来以为有了这个兜底保障,投资人就应该放心了。
结果恰恰相反。
那些美元机构,日常基本不过问公司,公司需要帮助的时候都会尽力帮助,可以说“只服务,不索取”。
但是Y基金就不一样了,隔三差五要这个分析,填那个表。
只要问,就是说“合规要求”,“中台要求”,“投后管理要求”。
C公司不厌其烦,本来一家公司的心思应该花在做好业务上,还是要不断抽调紧缺的人手去应付Y基金的差事。
C公司有十几个投资人,但是90%的股东关系工作都花在Y基金身上。
讽刺的是,Y基金又恰恰是被条款保护最好的那个投资人!
这个背后,折射出创投基金对创业公司的极度不信任。
压断C公司和Y基金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有一次,Y基金派了一个小朋友,要求C公司提供全体创始团队的个人征信报告,并暗示他们在其他项目上遇到了相关问题。
这就很离谱了。
所以搞半天Y基金到底是VC,还是银行机构?
如果是银行,是不是应该把回购利率从12%降低到银行LPR水平呢?
是不是应该自行放弃享有股权的超额回报呢?
C公司后来就不再搭理Y基金了,一心想着把公司弄好,然后找新钱把Y基金买走。
就这样,投资人和被投企业之间的关系,从合作伙伴,变成了交易对手。
第二个故事。
A公司,从22年开始融资,和W基金聊了大半年,终于签字。
W基金只投了很少的一点钱,但是强加各种苛刻条件,把A公司创始人搞得累死累活。
终于签字了,过了半年W基金却只打了一半的款,原因是有一个地方政府LP的出资不到位。
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地方政府LP违约了,W基金也跟着违约了,但A公司也没办法啊,总不能去告W基金吧。
W基金又能怎么办,还能告地方政府违约么?
正好赶上客户拖账严重,又赶上银行还款日,现金流很紧张,A公司找W基金要钱,硬是没有。
A公司创始人都快疯了,最后找到一帮兄弟企业,包括W基金投资的其他公司,互相之间拆借了一下,才解决了短期现金流压力。
这就是中国创投行业现状,创业公司已经指望不了投资人了,只能自己做自己的融资方。
好无奈啊。
小朋友都看得出来,这样下去中国“创投”行业将很快消亡。
不但起不到给创业公司融资的作用,反而给社会增加了更多矛盾,给经济发展带来困扰。
怎么办呢?
有篇文章中曾经说过:
“而从人民币LP角度出发,徐清谈到了更深远的问题。
她观察到,整个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的规则面临震荡和调整。
在这个时期里,GP、LP甚至更上层的机构投资人,需要坐下来共同对行业的规则进行梳理。
“我们并不一定需要沿用美国创投所有的条款,而是可以讨论出我们需要的现有的规则,即如何建立一个LP/GP认可的方式,大家去遵守和沿用。”
在她看来,这是现在的一个迫切的需求,改变相对乱象的状态,让一切都更标准化和规范化。
一点希望。
说了两个令人沮丧的案例,我再讲一个可以给人带来希望的案例吧。
冥冥之中,我感觉这个案例也指向了这个行业的某种未来。
S先生,曾经就职于一家头部的美元机构,但他一直梦想成立一个自己的基金。
哪怕在创投行业跌入冰点的2023年,他也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每年数百万底薪,开启了自己的基金“创业”。
经过分析和一段时间的碰壁,他认为在这个市场上新基金的融资已经很难,于是决定调整策略。
先用好不容易募集来的资金,加上自己积攒的钱投资了一批自己真正看好的企业,并且挑选里面自己最看好的,躬身入局,帮公司融资,帮公司拉核心客户,帮公司招Key hire,甚至出国到亚非拉国家帮公司拉客户。
事实上,S先生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投资人了,而是公司真正的合伙人。
S先生傻么?
我觉得S先生很聪明。
爱拼才能赢,把自己拼进去,尽到最大努力,大不了败了,重头再来
而如果有一天公司成功了,S先生收获的不只是投资回报,更重要的是他和公司之间建立起了深度信任。
而这样一个好的故事对所有创业者都是有感召力的,我相信有一天所有创业者都会排队去拿S先生的投资。
每个投资人最大的梦想能投出一个千倍回报的公司,然后再找这个公司做自己的投资人。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好事如果不给S先生这样的人,会留给谁呢?
冰冷的行业,恰恰是新一代行业大佬孕育和成长的机会。
相信我们能看到创业者、中国的a16z们成为创投行业核心力量的那一天!
  ·   END   ·  
近 期 活 动

----------------------------------------
----------------------------------------
阅 读 推 荐
视 频 推 荐
合 作 对 接
寻求报道、商务合作、投融资对接媒体互推、开白、投稿、爆料等……
扫码添加投资人说运营者微信,备注「商务合作」详细沟通。
超 级 社 群
【投资人说】正在组建超级投资者社群、超级创业者社群、超级读者群、超级媒体群等,目前总人数已超1000人。
关注【投资人说】微信公众号,发送信息「进群」,与各行业精英直接交流,共同进步。
旗 下 媒 体
发现在看了吗,戳下看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