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学子】3259
10年国际视角精选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陈屹视线】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珍视每一个还愿意奋斗的人。
各位好,前几天写了一篇文章《律师妹子做“擦边”网红,但该脸红真是她吗?》,文章写完后有读者跟我聊了起来,她应该是在海外工作,坚持认为那个女孩在业余时间用自己的职业技能做直播赚外快是不妥的。
因为就律师这个行业而言,线上答疑和普法,其实与她的本职工作有重合之处,违反了“竞业禁止(Non-Competition)”的准则,在西方社会下是不被允许的,甚至真有可能丢工作。
我说,您讲这个道理我是懂的,但您在国外,我在国内,我想跟您谈一点更借国内地气的事儿。
什么事儿呢?就是这个女孩那份律师工作,真的不够在一线城市养活自己。
不信,我给你算算账。
女孩自述她一个月的工资刚刚涨到5500元,现在在上海较为中心的地段租一间20-30平米的小房间需要多少钱呢?最低也要3000多,也就是扣除房租,她也就只有2000多块钱了。
再扣掉水电暖和电话费,只剩下一千多,上班族中午没办法自己做饭,写字楼下吃一顿最便宜的快餐,少说也得20元,一个月光工作日就是六百。早晚餐在家自己做一个月也得三四百吧。这就已经把她的工资全部都搭进去了。可是一个年轻女孩子,她平时不需要买化妆品么?不需要社交么?不需要攒点钱以备应急之需么?
如果是个男孩,可能压力更大,他如果不为买房、买车做准备,以后还怎么娶妻生子呢?
所以一圈算下来,你会发现5500元的工资,在上海生活怎么算都是不够的。
当然那位读者也说了,“我们都是这样苦过来的”,意思是建议女孩能忍一忍,总有苦尽甘来的一天。
我知道她本意是好的。可是,对此我又想说,我们不能以自己人生的后见之明套用在这一代年轻人的头上,有些经验对他们也并不适用。
比如我今年36了,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这几届毕业生,越早越乐观。比我稍早一点的那一代职场前辈,他们消费理念非常积极,挣5000真就花5000,甚至挣5000花6000、7000。因为那个时候经济总体处在一个上升周期当中,新的公司不断开办,新的岗位被创造出来,一个年轻人可能今天还是一个拿底薪的跑腿的,明天干得好可能就被提拔、升职加薪了。
可能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当时让我们深恶痛绝的房价,看着房价蹭蹭的上涨,买的时候你当然觉得很痛苦,觉得开发商在刮你血肉,可是买完了以后房价继续涨,每天早上一起来,看着本市楼价又涨了多少,自我心理安慰一番:“实在不行就把房子一卖,白挣多少多少钱”
其实这种心理安慰是虚幻的,你自己心底里知道,那个刚需房你不舍得卖,真卖了你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还折损了欠银行的利息。可是不能否认,这种房价在涨,你是百万甚至千万富翁的心理暗示,会让你一天工作下来腰不酸了、腿不疼了、连搬砖都有劲了。
那个蓬勃上行的乐观时代,拿工资少、过苦日子的年轻人,他们的忍耐力是不能拿来和眼下做比较的。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数并不指望自己在可预见的未来升职加薪。因为既有的上司岗位上的大多数职位都被比他们大不了多少的前辈占满了。新创业的企业又没有那么多了,一个企业不降薪裁员就已经是好企业了。
这个时候你再让他们勒紧裤腰带过看不到终点的苦日子就有些残忍。说“忍一忍,总有苦尽甘来的一天”……反正我不敢向他们做这样的许诺。不现实。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是小冰心啊”这样的姑娘,甭管她做的视频是假擦边还是真擦边,都是正能量满满的好青年。主业之内的收入不足以在上海生活,她就业余时间搞搞副业挣个外快,讲的话题、跳的舞还都活力十足没有负面情绪。我的天呢,这样勤劳肯干的青年放在哪个社会不是求之不得的社会繁荣动力。可是到了我们的舆论场上,却要遭遇围攻,媒体揪住这个话题说她擦边,同行到律师协会举报她败坏形象,就连我的海外读者也不理解她,那西方的标准说她违反什么“Non-Competition”……
大家若都这么站着说话不嫌腰疼,你让那些刚毕业的年轻人怎么活?
我特别想提醒大家的是,这位姑娘还是当年高考的县文科状元、名校毕业、在校期间舞蹈队队长、颜值大家也看到了,相当能打。
若说有什么唯一的缺憾,可能就是她家不在一线大城市,不得不做起了“x飘”,可这样金字塔尖儿上的年轻人,若都面临困境和指责,你能想象眼下更多和她一样飘在大城市的年轻人,却还没她那么多天赋和优势的年轻人有多难么?
我想,我已写过很多的文章,试图唤起大家的宽容心和同理心。但我今天不想用太多的修辞了,我就想很朴实的再次呼吁一下:这一代年轻人,够难了!多给他们一点宽容和理解吧!少给他们设一点限制。
他们想干什么,做什么创业,就让他们先去做。能活下来,活的幸福,活的动力十足,正能量满满,就是好样的。
我这样说,您能理解么?
当然,我那位朋友可能会奇怪,我为什么一开始给她算一个“沪漂”花费的账时会算的那么具体。原因是,我最近也正在筹备回到上海去,当一个大龄沪漂。
这是一个主动地选择,但也是个无奈的故事。
以前的号不能写了,至少这一年内我得给自己找一份新的工作,正好朋友提供助力,我打算去上海开一个工作室,推出一款自己的专属小程序,以后在那上面推出我的全媒体内容。可是这个工作必须到上海才能去做,所以上个星期我跑了一趟沪上,去忙活租房和建立团队的事情。
结果挺让我感慨的,就算不算工作场地和创业团队的花销(这个与我合作的小伙伴暂时帮我承担掉了),即便是房租和平素的伙食、杂项花销,也是个不小的数目,像我接下来一年工作的地方在浦东内环,那里最便宜实惠的单人公寓一个月也要3000多块钱,而且房间逼仄的真的只能用来晚上睡觉。伙食费用也很贵,写字楼下的那个食堂,没有20元以下能吃饱一顿午饭的情况。而为了保证下午的工作状态,同事们都习惯于点咖啡,一杯咖啡少说也是20几块……
当然,我自己三十多了,这些年靠写作,好歹攒下了一点家底。这个消费我还是能维持住的。
可是我总忍不住去想,让一个毫无家底,月工资几千的年轻人在如何承担得起这种开销呢?
弄不好真的是在贴钱打工。
也在工作里接触了一些实习的学弟学妹,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实习生很喜欢带便当,我不知道是工作地的饭菜不合他们的口味,还是就近吃一顿午餐他们都多少有点不舍得。如果是后者,我想我也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工作不易,在大城市工作、打拼,更加不易——在大学毕业,畏惧于一线城市的“卷”逃离北上广多年后,被迫重新回到这里,重新寻找工作机会的我,再次真切而又更猛烈的感受到了这一点。
但我还是不得不回去,房子大约这个星期就能办妥,最迟下个星期,我就会重新开始我的沪漂生活。
为什么呢?因为大城市工作固然不易,但小地方其实连工作机会都没有。前几天有个孩子造句说“我的梦想是当上农业发展银行行长”的段子我不知道你关注过没有。其实我觉得童言无忌,这孩子说的,某种程度上就是很多中小城市、甚至县城实景的体现。在那些地方你想要有前途、有未来,真的就是需要关系、背景的。地方家族关系的盘根错节,会让一个只有背影的普通年轻人感到窒息。这一点上,不是说一线大城市没有类似的情况,但毕竟天花板更高一些。只有背影的年轻人,还有努力一下往上拼搏一把的机会。
所以漂在大城市……不好意思,漂这个词用的不积极,容我换一个——奋斗在大城市,对我们来说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一种宿命、一种死中求活。
我其实是一个觉悟很慢的人,活到36岁,太多路径都大约的走了一遍,才隐约悟到了这个心得。此次去上海,不求别的,只求漂在那里的这段日子,工作能有所得,产品能被用户接受和满意,就足够了。
而我依然要呼吁我们的社会、我们的舆论给我们这些依然在做事的年轻人们一点宽容,就像“是小冰心啊”姑娘一样,这个时代,选择不躺平,还愿意咬牙坚持打拼的年轻人,不管做什么工作,真的都代表了满满的正能量。
结尾想起了前两天看罗振宇老师做的一个直播——是的,曾经开启整个知识付费时代、成为我们那一代人标杆的罗振宇老师现在居然也转行做直播了,刷到的时候我挺吃惊。
时过境迁,真的是白云苍狗。
看了一段以后,我觉得他直播的完成度,远不如他过去的录制的那些节目。
但他对一个读者问题的回答,挺触动我的。
那是一个和我差不多年级的30多岁的读者,问他:像我这个年纪的“失业打工人”,该怎么办?
这是最难回答的问题,罗振宇总不会因为这一个求助,现场在他的得道公司里为提问者找个工作。
所以罗老师说了一堆,但中心思想就是一个,就是“你可以不找单位,但是千万不能让自己不工作。”因为“人到30岁了那个劲儿一旦一泻,可能就会泻很长的时间。然后你会发现,你再也没有工作的能力了。”
老实说,这个警告击中了我。我这两天真的也就在想这件事。上个月遭遇打击我挺消沉,有时想干脆就放任自己失业一段时间算了,可是某天清早醒来我提醒自己不能这样,因为我年过三十了,甚至到了三十多岁的后半段,甭管遭遇什么样的打击,我不能让自己停下来。因为身上的那股劲儿一泻,可能我就再也没法重新开始工作了。
所以我给自己鼓劲,还是找了一个业给自己创,重新当回了沪漂。
我知道接下来的一段日子会过得很苦,远不如在自己家中待着舒坦,我也知道这次创业未必成功,成功了也不保证是否某天又化为乌有。
可是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不能泻掉这股劲儿,失去自己的工作状态。
到了这个年纪,我深知,再不拼一把,可能一辈子就再也拼不起来了。
我的一生,不想就那样消沉,我不甘心。
所以,36岁了,再去当“沪漂”,我图什么?
图对人生的不甘心,想奋斗吧。
也希望我们的社会,尊重并宽容那些在逆境与拮据中依然愿意咬牙坚持、有梦想、想奋斗的人,有不想躺平、还愿意奋斗的人,就是我们走向繁荣的希望。

精选汇编 ↓↓↓ 百篇尽收眼底

【名校之路】过来人的教训与秘籍

喜欢就点“赞↓↓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