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5月,是想要申请海外MBA的早起鸟们撸起袖子开工的季节。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在这个时间点上搞清楚以下这些问题,能避免“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让后续的申请之路事半功倍
  • 标化没有出分,应该先准备申请吗?
  • 兼顾工作和申请,还是辞职专心干?
  • 背景有明显短板,申请Top School我真的行吗?
  • 不想请机构,又怕拿不到好结果?
  • 访校是否有必要?
还没考出试,是否应该先准备申请?
我们很自然会有的想法是,既然考试是申请的必要条件、那么我立马先去准备考试、其它事情考完再说。这非常可以理解,对一部分申请人也非常适用。
然而世间未必只有这一条路。此时可能更有效的做法还可以是:评估自己的考试水平,并且对这个评估水平进行检验。同时,尽早做MBA申请的“综合评估和定位”,知道自己的标化考试应该以什么“区间分数”为目标。
这样做的好处是,更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做申请规划:是先考试、还是后考试、还是同时进行。条条大路都能通往罗马。但是比起无论如何都先考试,它更能够避免盲目自信、盲目不自信、或者不必要地死磕分数。
兼顾工作和申请,还是辞职专心干?
大家既然想到要申请MBA、大概率是现在的这破工作不想干了、又无法立马找到更好的选择。此时还要面对MBA申请这个庞大工程,真的是有点崩溃。
更糟糕的是,我们可能不得不“被迫寻求兼顾的办法。
在上周的HBS成功申请人分享会中,有一位现场观众给我们发来反馈:“印象比较深的是ta说觉得工作之后反而能让大脑更加active、对申请其实是更有帮助的;以及申请这件事也能反过来让工作做得更好”。既然如此,为何不借由申请的契机、好好审视自己的工作、甚至是作出有效的调整?
然而,确实存在无法兼顾的情况,在2023-24申请季也有不止一位辞职超过半年的小伙伴成功拿到梦校录取。如果你不是很确定自己是否可以辞职申请,不妨来和我们聊聊。
更多意见可参考:《要申请了,工作怎么manage好?
背景有明显短板?我真的行吗?
MBA申请中没有“完美候选人”,大家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所谓的“短板”:工作年限太短/太长,低绩点低标话,纯大陆经历、不够强的推荐人、英语不够流利、没有真正的职业目标……
此时如果我们知道,申请是一个“Holistics Review Process”,每一个申请人的所有申请材料(网申表格、简历、文书、推荐信)都被当作一个整体来评估,而非按个项指标打分,那是不是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对自己短板的焦虑?正如这篇《纯大陆背景如何申请到哈佛?|哈佛校友谈》的文章里提到的,如果我们能换一个视角,短板还有可能变为长板
没有拿到结果前,不论是谁都不能定义你呀,所以千万不要必妄自菲薄。
更多建议请参考:《MBA申请中的“完美候选人”
  • 不想请机构,又怕拿不到好结果?
许多MBA申请人都选择寻求机构的帮助。在选机构这件事上,我们往往容易陷入抄作业”的误区,即:找到和我们背景类似、定位类似、目标类似的成功申请人,我只要copy一遍ta的申请经验即可。另一个“误区”是堆资源:大佬的意见越多,意味着我越接近真相。
事实上,机构真正起作用的地方可能是:帮助你看到自己更多可以写的内容,找到自己甚至都不一定看得到的优势,把一些问题想得更近一步、从而又更多元的视角看待同样的经历,提升对MBA项目和申请过程的理解,把握合理的时间线……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你听到怎样的声音,申请的过程中需要面对的诸多选择(我最值得写什么、我为什么值得被录取、什么是好的呈现方式),最终都都需要由你自己作出判断和选择
所以请不要放弃提升自己的思考力和判断力,并相信你自己内心的真实声音价值连城
访校是否有必要?
访校最重要的作用是获得就读体验、校园氛围和校友风格的一手信息和感受。它一定程度上是申请人非常严肃对待MBA申请这件事的体现,也能够为申请人提供在选校、why school等问题上的决策依据。
虽然它可能会帮助你把申请做得更好、但是并不直接为录取理由加分。同时,它会在本来就紧急的申请timeline中占据掉大量的时间/金钱/人脉资源。如果这些对你来说都是可以支付的成本,那么也请大胆安排适合自己的访校计划。
其实访校也可以很轻松、不必“特种兵”一般辗转各个活动、课堂和coffee chat间。仅仅是游历顶级商学院的校园,有时都能带来极大的放松和十足的申请动力。
更多建议可参考:《顶级商学院访校真实体验
我们的下一个Workshop开班在即,将由刚刚在BeBeyond度过18周年纪念日的娟总带班。娟总也是《我们用这个方法论,辅导了1000多名学员》文章的作者,辅导出了两位数的HSW成功申请人,擅长用最温柔的语言、说最犀利的话。
如果你仍然对自己的申请定位和规划有疑问,不妨和我们约一对一的免费咨询请扫描以下二维码预约,我们将尽快与你联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