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提示:本文为转载文章,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作者:风云君的研究笔记
来源:雪球
最近微盘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国九条一出,微盘绷不住了。虽然市场已经开始自我纠偏了。但不少手里拿着微盘基金的朋友,内心确实像过山车似的,主打一个心惊肉跳。
那么,国九条对微盘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微盘未来到底还能不能买?
风云君最近和量子复利的基金经理王岩也聊了聊他对此的看法,分享给大家。

新国九条对微盘股有啥影响?

对于新政策的解读,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1、强化现金分红监管
新政旨在对具备分红能力但不愿分红的公司进行风险警示,并非“不分红就退市”。这个规则是对所有上市公司的一个分红约束,并不是针对小盘股的规则,结果被很多人错误解读成了“不分红就退市”,成了这轮小盘暴跌的最主要原因,这是非常严重的误会,好在官方媒体在16号澄清之后,市场对小盘股的误杀已有所纠正。
官方文件是这样说的:“主板方面,对符合分红基本条件,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现金分红总额低于年均净利润的30%,且累计分红金额低于5,000万元的公司,实施ST。”
这里面有个前提条件是,要具有分红能力,那么没有分红能力的可以不分。
在分红的要求上,基本上可以等同于每年不低于年平均利润的10%,如果低于10%的话,要保证总金额超过5000万,而且施行是从2024年报也就是2025年才开始,这里有足够的缓冲时间。
对于这个要求来说,不管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基本上都能做到,并不会构成实质性的负面影响。
在规则上约束有分红能力的公司要给股东分红,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引导,鼓励上市公司回馈股东回馈投资者,可以说是长期利好。
2、严格强制退市标准与监管
财务强制退市指标,主板公司的门槛提升至盈利亏损且营收低于3亿,科创板和创业板则维持原有标准。
这个正式执行也是在2025年之后开始,有将近1年的缓冲时间。
交易类强制退市,将主板市值退市指标从低于3亿元提至低于5亿元,创业板及科创板市值标准不变,还是3亿。这两个可以通过财务指标与市值筛选,提前规避潜在风险。
对于其他的退市情形:资金占用长期不解决的,多年连续内控非标意见,控制权无序争夺导致投资者无法获取上市公司有效信息的,还有财务造假的情况。其中,新规对财务造假的处理是非常严厉的,这些就需要平时多关注公司公告和相关新闻。
3、并购重组政策与“壳”资源价值
要加大并购重组改革力度,多措并举活跃并购重组市场;同时要进一步畅通多元退市渠道,完善吸收合并等政策规定,削减“壳”资源价值。
这表明监管层既注重市场活力的激发,又力求维护市场秩序,可以说是有堵有疏,整体来说考虑得非常全面。
对于“壳”资源价值,经过注册制的提出到实施的这几年洗礼,市值最小1000只股票的PB中位数从2017年初的5.06跌到现在的1.73,比现在中证800的PB中位数是1.92还要低10%。
目前的“壳”资源价值在小盘股的估值中已充分体现,在持续的偏悲观情绪影响下,小盘股的整体估值是被低估的。

微盘还值得关注吗?

当然能,微盘/小盘股的投资策略长期还是有效的。
从3个方面来看:
金融理论与市场特性的支撑:从小盘股的投资逻辑出发,无论是基于法玛三因子的传统金融理论,还是我国A股市场以散户为主、偏好小盘股的独特投资环境,均表明在中长期内,小盘股作为投资标的具有显著优势。
市场规模与量化投资的适配度:当前A股市场股票数量已突破5000只,市值低于100亿的股票占比超过70%,构成了庞大的小盘股群体。在这里面各种类型的公司都很多,行业分布多元均衡,相对中大盘有着偏高的波动,为量化投资提供了丰富的交易机会和较高的超额收益潜力,这也是众多量化策略做市值下沉的主要原因。
小盘股的内在投资逻辑:小盘股因其规模比较小、成长高弹、题材丰富等特点,历史上在市场常态及牛市期间,往往展现出更为出色的收益表现。这个投资逻辑并未随时间改变,不断变化的更多的是人们的情绪,市场情绪的波动仅是表面现象,而把握低位布局时机,则能实现“一低胜千牛”的投资效益。
以美国成熟的资本市场为例,罗素2000小盘指数自1980年以来,到现在差不多40多年接近50倍的收益,其K线图一直是波动向上的趋势,表现非常优异。
未来,随着A股未来逐渐走向成熟,参照罗素2000的历史表现,A股小盘板块未来亦有可能呈现相似的亮丽成绩。尤其是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国人的勤奋努力程度和超强的创富能力,A股上市公司更具活力和潜力。
最后,还是要和大家再提醒一句:正因为小盘股的高波动的特性,建议朋友们从资产配置的角度出发,合理分配投资比例,这样才可以更理性、冷静地面对市场波动。
想更深入了解如何做私募组合配置的朋友,欢迎加入厚雪长坡俱乐部,我们经常会组织私募路演和小范围沙龙活动,也愿意为大家提供一些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和行业信息给大家做分享更多详情欢迎关注专注私募研究的风云君。
专注私募基金,分享私募基金测评、私募行业话题、基金经理认知、产品归因分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