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免俗地分享今年从1月至今,最喜爱的几本书。
多阅读,见世界,见众生,见自己。
最喜欢的社会纪实读物:《我的母亲做保洁》
很多人在评价这本书时,都喜欢拿它跟《我在北京送快递》进行对比,但实际上这是两本从完全不一样的视角来进行记录和读物。
反而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想到的是《回到故里》:接受了现代高等教育的这一代人,如何理解和面对远低于自己的原生阶层。
《做保洁》用一种真实又温暖的角度来解答了这个命题。有母女之间的爱和对峙,有大城市外来务工者的辛酸和精彩,有社会中的便利、无情和悲悯。
作者说:她是想写一本,妈妈也能读完的书。这句话,就是答案。
我们远离故土和原来的家庭独自生活,以为这样就可以颠覆自己原来的出身、抛弃那些不想贴在身上的过去。最终我们会意识到,我们永远无法忘记个人历史,我们永远无法背离那个世界,在辩证思考中接受它是唯一的出路。
--

最喜欢的散文:《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
近几年,李娟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她笔下的新疆、她写下的阿勒泰,虽我从未涉足,但是也深深地跳进了心底。
看她写的故乡,让我想起阿来笔下的西藏,那个我父亲长大的地方。阿来的散文,带来的是深邃的追寻,把我和一些对过去的想象紧紧捆绑在一起。他写一座山、一片河谷、一天空的风马,让我流泪不止。
李娟不一样。她写她的妈妈、货车、男朋友、河边洗衣,都像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在探索着自己的生活,并记录下所有的好奇心。那么可爱,常常让我嘴角上扬。
这些散文,是我近一两年最喜爱的睡前读物。
谢谢它们,安抚了那么多夜晚。
--
最喜欢的小说:《东北故事集》《我该走了吗》
近几年看的小说越来越少了。小说的杀伤力比较大,所以打开的每一本都是我对自己刻意进行的一种情绪控制和筛选。
迟子建的这一本新小说集,没有《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苍茫和忧伤,但是有着迟子建本身的浪漫和恬静。是那种来自寒冷北方的广阔,像是呵出的雾气,温暖却转瞬即逝,又像是阳光下的雾凇,泠冽锋利但晶莹。
这本故事集,书如其名,几个小故事,是很丰盈的阅读感受,深得我心。
《我该走了吗》前些日子已经分享过。
需要花点时间,沉浸在故事中,去感受李翊云老师的笔触流动。
--
最喜欢的Mook:《格》
出自「随机波动」几位主播所创作的Mook。关注她们已经是疫情前的事情了,那时她们还是「剩余价值」,年轻、愤怒、无所畏惧,是很尖锐的视角。
现在她们也都年过三十了,我们都年过三十了,不再那么年轻、愤怒、无所畏惧,她们和我一样,都不再那么“尖锐”,圆润而入世,独立且更怀抱热忱,有很多想做的事。
当然,她们比我更有想法和行动力,所以她们可以做到我曾经尝试但未完成的事——出版了自己的Mook。

没有什么深奥的知识或者学术的剖析,我所感:
去爱具体的人,以及去爱宏大的叙事,从来就不是冲突的对立面。
谢谢子卓赠予我这本Mook,中国好同事,Cheers~
--
很久没涉足的心灵鸡汤:《真想让我爱的人读读这本书》
光看书名就鼻头一酸。
时隔十年,再次翻开一本心理疗愈和自我剖析的书。
不赘述了,挺心灵鸡汤的。但希望每一个正在经历悲伤的人,都来读读这本书。
愿你能被看见,也愿你看见他人。
--
最后分享一本诗集:《遇见你,而后有悬崖》
(向丝绒老师敬礼)
已经很久没认真读诗了。偶尔看起,也是在书店里随意翻翻,但那些诗句都很难掀起涟漪。
这本诗集不是今年读的了,但每每翻起,始终心头一颤。
分享这一首,在第一次阅读之时,my heart literally missed a beat……
《而后浪》 
遇见你
而后有悬崖
而后有夜晚与夜晚之分别
有烛火惺忪和万物生长
又凋零
而后有千百种颜色
千种变化
超然人群之外
有独立的两人宇宙
而后有失落有困惑有纠纠纷纷
而后有四季之外
新的四季
有常
有无常
如梦如死灰
烟雾里蔓延至萧索
而后有注目消逝事物的可能
而后有肇事者逃逸
而后悔
而后海
而后浪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