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一些向好的迹象与市场资金结构变化带来的新机会正在显现。
作者丨FOFWEEKLY
本期推荐阅读5分钟
一季度,机构整体出资节奏进一步放缓,市场仍然处于洗牌、重构、调整的“阵痛”中,市场化资金进一步萎缩,募资难、找项目难、退出难可谓是“关关难过”。加之近期“3.15新政”与“新国九条”出台,强监管的基调、高比例的现场检查,更严苛的发审,要求一级市场的参与者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应对、和适应,这对于许多机构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但是,在分析整体数据时,我们欣喜地发现悲观之下,向好的迹象与市场资金结构变化带来的新机会正在显现。
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一季度经济数据: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9629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GDP好于预期首要原因是制造业尤其是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带动。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指出,从供应上看,今年一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高技术产业投资都保持了较快增长。
在股权市场的投资端,今年一季度共发生投资案例1908起,环比下降12.64%;投资总金额795.68 亿元人民币,环比上升4.88%,平均交易规模环比上升20.05%。在投资领域方面,投资机构关注点集中于生产制造、医疗健康、企业服务、先进制造行业,合计占总体市场融资数量和份额都在60%以上。
这一方面说明,受竞争激烈、募资受挫、退出困难等因素的影响,机构的出资愈发谨慎与理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市场上仍然存在优质机会,部分机构正在对某些优质项目或公司进行更大规模的投资。
与投资相对的是,一季度LP出资节奏虽然整体放缓,市场化资金进一步萎缩,但是政策型LP的密集行动与产业资本对于并购的热度提高,对于市场来说却释放出积极的信号。
政策型LP加速出资
一季度,政策型LP出资活跃度较去年同期增长6%,是唯一较去年同期正向增长的LP类型,这与当前股权投资与国家发展战略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关。而股权投资作为撬动社会资源共同建设的有效工具,被越来越多的各地各级政府使用,在其他LP都放缓出资节奏时,政策型LP依然稳步设立政府引导基金,一方面引导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作为市场重要的资金来源帮助许多GP与企业活下去。
在近期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宣布的2024预算草案报告中,2024年主要收支政策第一点便与股权投资相关,其中提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央财政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安排104亿元,支持加快突破基础产品、核心技术等短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加强制造业领域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等保障,推动解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强化对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的资金支持,落实技术改造相关投资税收优惠政策,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支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首批次重点新材料应用保险补偿政策,促进重点产品创新应用。优化产业投资基金功能,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支持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加快发展。
可以看到,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以及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会是今年引导基金自上而下关注的重点领域,对于机构来说也是重要的投资、募资指引。据不完整统计,一季度宣布基金募集完成的基金84只,环比增长24%,其中超六成都是投向上述相关领域,并多由国资出资,预计今年这一趋势将持续。
产业型LP不投基金去并购
一季度产业型LP出资活跃度仍然最高,但环比下降12%的同时与政策型LP的差距不断被缩小。
细分到月度会更为明显,去年12月政策型LP的活跃度是2023年以来第一次超越产业型LP,主要是受到年底政策型资金集中出资的影响。进入2024年,产业型LP的活跃度回升不及预期,3月,政策型LP出资占比超38%,又一次超过产业型LP位居第一。这背后是政策型LP的强势和产业型LP战略重心的转移,上市公司的出资行为尤其有代表性。
观察一季度上市公司的动作,可以发现上市公司今年以来在出资股权基金方面放缓节奏,即使出资基金也更倾向于由子公司自管,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在并购方面加快速度,积极寻求优质标的。
1.出资节奏放缓
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出资笔数快速下降与去年截然相反,到3月份,出资规模也掉头向下。据FOFWEEKLY统计,3月份,上交所、深交所共有24家上市公司(含子公司)对私募股权基金进行了出资,共投向24支基金,出资笔数共计24笔,已披露金额的出资额合计39.07亿元,平均单笔出资额1.63亿元。
出资节奏放缓,从外部因素来看是一级市场估值调整、二级市场环境不佳,从内部因素来看与上市公司整体净利润减少有关。对比近几年A股市场营收会发现,23年三季度上市公司净利润为67,107.52亿元人民币,与前年同期相比减少2,301.58亿元人民币,上市公司的日子也普遍不好过,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投向股权基金的资金就更少了。结合内外部因素,公司在使用资金的时候必然会更加审慎,从结果来看就是今年开年以来的上市公司出资笔数“三连降”。
同时,今年以来近10家公司发布公告,出于基金募集不及预期、未能寻求到合适的投资标的,基金亦未进行实际投资等原因,公司宣布终止出资基金。当前市场投资赛道高度重合,GP投资难度本就增大,好不容易募到钱之后却有可能面临因为投不出去而基金解散的风险,给到上市公司如此负面反馈,想要继续拿到他们的钱就更难了。
2.收并购规模扩大
一季度A股市场的出资与并购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境地 ,一边是不断收缩对于股权基金的出资,一边则是在并购重组上的动作频频。
“并购女王”刘晓丹在去年3月的分享中提到“并购市场系统性的机会出现了”,今年3月,晨壹基金宣布,阿里巴巴集团原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将加盟晨壹基金。还有媒体报道,几乎所有二级投行、一级市场FA,都已经将并购(MA)业务作为了2024年业务重点,认为“2024年将是A股市场的并购重组大年”。
从数据上看也确实如此,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按首次公告日并剔除失败案例计,截至3月31日,今年以来A股市场共披露561单并购重组案例,其中,披露金额的有426单,交易总金额约为310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从进行并购的公司来看,近三年曾出资股权投资基金的公司并购交易份额连续三个季度扩大,一季度交易金额约为1720 亿元,环比上升64%,同比上升77%,与不断收缩的出资规模形成明显对比。同时也从侧面说明,上市公司手中仍持有可观的资金,只不过因为市场风险等原因,上市公司选择更直接的并购重组,而不是时间更长,不确定性更高的股权投资基金。
一季度A股市场并购案例中,产业整合诉求强烈,围绕纵向延伸、横向扩展的并购节奏加快。从交易规模来看,大额并购频出,超10亿元以上的并购案例有30单,并且出现超百亿元的巨额并购。从并购主体来看,行业龙头领衔积极寻求优质标的,提升整体核心竞争力;科创类公司积极进行产业链协同整合、抢占细分领域的技术高地。
从资产供给端来看,前些年不少PE机构投资的大量标的直奔IPO而去,目前已经到了退出期,但由于IPO审核收紧,这些项目的退出渠道被挤压,通过上市公司并购退出成为较为便利的方式。从需求端来看,A股公司正面临转型升级,产业链并购和跨界并购都是上市公司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对于在垂直赛道有深厚基础的GP来说,能够寻找到优质标的,帮助上市公司实现产业链布局等目标,在未来无疑将拥有强大的竞争力。
3.还出资的公司多属于稳定期
从出资上市公司行业分布看,一季度消费行业企业的出资次数最多,占全部出资次数的22%,消费、医药生物与房地产行业企业出资金额靠前,也就是说,当前出资主力是处于稳定期的产业型LP。
这类产业型LP出于寻找新增长点的需求,在股权投资方面的布局较为广泛,积累的风险投资经验更加充足,对产业发展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丰富的资源,再加上多数GP历史业绩难以让其满意,他们选择自己更能掌控的基金。体现在数据上就是上市公司出资基金的管理人为自身子公司的占比越来越高。除开自管的基金,目前还能拿到产业型LP资金的GP多为专注垂直赛道的GP,他们能够更好的为产业型LP加深产业链布局的诉求服务。
结语
近期的一些行业政策可以说是要对非银金融市场进行一次打碎重建,这对行业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是一场痛苦的重塑,但是面对上个周期股权投资市场狂飙突进留下来的一系列问题,也许正是需要不破不立。
重新回归冷静和理性,思考在新资金结构的市场中,市场的诉求与真正的需求,然后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的机构,也许能最快抓住市场复苏所带来的新一轮机遇。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