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陈兴杰
春天已经过半,气温回升,空气中弥漫着潮热的气息。每年的这时候,互联网上就会出现一个话题:网约车为什么那么臭?

这是所有人都有的经验:打车如同开盲盒,中奖则是大概率事件:一开车门,一股醇厚的气息扑面而来。置身车中,那股味道随着汽车行进而翻涌。
北方的春天还有冷风,司机不开车窗,臭味尤其明显,乘客就在网上年复一年地抱怨。
网约车为什么臭?很多人郑重其事地科普物理知识,这些气味是何种成分,司机应如何消除,乘客如何缓解……没那么复杂,几句话就能讲清楚。
网约车臭味背后的原因

所谓的网约车臭味,无非是:车体和部件(如机油)正常挥发,皮革塑料内饰散发味道,司机久坐车内,身体分泌异味(如汗味和皮肤脂肪酸味),乘客体味和携带异物的味道……这些味道在车内混合发酵,形成特有的怪味。
与其讨论物理原因,还不如谈论每一种味道背后,隐藏的经济因素。
网友讨伐“臭的网约车”,基本是低端快车。造车工艺粗糙,新车味道就大,时间一长,汽车老化还会带来新味道。内饰是便宜的皮革塑料,有时司机为遮掩异味,会使用廉价的空气清新剂,反而增加了怪味。
网约车是很辛苦的行业,司机每天工作十几小时,往往休息吃饭都在车内。每天长时间熬着累着,疲劳少睡,身上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并不难理解。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网约车有臭味,是因为服务很廉价。多花一倍钱叫专车,基本能避免以上问题。车内没臭味,可能还有香氛,戴白手套的司机有礼貌地服务。多数人平时不叫专车,而是一边打着廉价网约车,一边抱怨臭味。
当然,本文不会用冷酷的“有本事你就多花点钱”来结束讨论。
网约车早已改变了行业

许多抱怨者也明白世事真相。他们只想提一些额外诉求:想让普通网约车不臭,并不困难。
司机每天洗个澡,打点香氛,车内不抽烟,多开窗通风,做到这几点,大体就能解决车内臭味。为什么做不到?司机没有自觉性,网约车平台可以出台激励惩罚措施,强制要求啊。
愿望诚然美好,现实却不简单。说服一个司机保持个人和车内清新整洁,可能还不算难。网约车行业有超过500万司机,靠宣传呼吁,显然无法解决。
幻想着司机们突然觉醒,迅速焕然一新,这太现实了——否则天底下还有什么难事呢?
即便要求平台向司机强制推动,也不容易做到。监督成本太高,高到这件事情闹到最后,成为形式主义,变成笑话。要让司机们有自发自觉的意愿,并且能从中获益,他们才会真正去做。
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才是行业进步的真正动力。目前的市场环境,廉价网约车在让“车内变香”这件事情,很难付出额外成本,获得的收益也不多。乘客不愿多付钱——看看每一次网约车涨价引发的骂声,就知道了。
在“很臭的网约车”成为话题以前,出租车早在社交媒体被吐槽很多年。
出租车司机拒载、骂人、随意加价、恶意绕路、用对讲机侃大山,这些现在听着不可思议的做法,确实是这个行业的陈年恶习。
出租车司机工作也很辛苦,他们背着份子钱早出晚归,在很多年头里,还是抢劫者针对的目标。相比而言,出租车内味道很大,简直是这个行业最无足轻重的毛病。
网约车平台的出现,基本解决了出租车时代遗留的大问题。它使乘客能安全便捷地打车,司机的服务精神有所提升,整个行业的进步前所未有。
至于味道难闻的毛病,网约车平台只是部分解决(高档定位的专车),还未能全面覆盖。
平台也提供了改善机制:乘客可以留言打分,向平台反馈直至投诉。司机从激励和惩罚机制中,不断调整行为习惯,不适应者慢慢被淘汰。
进程十分缓慢,网约车平台需要长期运营,也有赖于社会经济发展,民众素质提高。这不是网约车平台一己之力就能做得到。
谈论社会问题,摒弃许愿思维

社会生活中,只要涉及到众人利益,任何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问题,都不是靠一声呼吁、一纸命令就能解决。摒弃许愿思维,回归成本收益逻辑,这是成年人需要具备的思考素养。
每年春天,很多人总抱怨,述说着网约车环境多么糟糕。类似话题还有很多,高铁上小孩哭多么吵,与别人合租有多麻烦,快递小哥态度有多差——总之万事不遂心,能不能有人管一管。
他们也许知道,问题背后自有原因。解决问题需要付出多少代价,却压根不关心。他们也不寻求自我解决的方法。
他们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向众人派发委屈,分享不幸遭遇,进而收获自我怜悯。这是一种无聊的、自我感动的刻奇情绪。这是当前互联网上,最能够激起一片共鸣的密码。
社交媒体上,我看到几位年轻乘客,一边表示被车内味道熏得难受,又怕说出来惹司机不高兴,只能一路憋着,痛苦难当。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
感觉车内味道大,可以反馈投诉;不想投诉就对司机说,感觉有些闷,需要开窗透气,司机不会答应吗?随手就能解决的小事,何必无病呻吟,脑补那样大一场内心戏。
翻译新作,欢迎支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