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万价位区间,是传统外资车企(合资品牌)的主阵地。以SUV为例,大众、本田、丰田等品牌数款车型一直霸榜。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本田CRV、途观L、大众探岳占据20-30万价位SUV的销量前三,年交付在15万辆左右。
此前,比亚迪唐、小鹏G6、问界M5/M7已经轮番发起挑战。昨天,随着理想L6的亮相,这个价位区间又迎来一款极具竞争力的车型。
理想L6作为理想汽车下探30万元以下市场的首款车型,分为Pro和Max 两个版本:Pro为24.98万元,Max为27.98万元。新车基本上沿袭了今年理想L系列改款的配置,比如,高通8295最新一代座舱平台。
此外,Pro依然是标配AD Pro,依然是基于地平线征程5,不过,系统整体升级到AD Pro 3.0,亮点之一就是首次更新基于BEV大模型的高速NOA,这套系统的软件供应商就是轻舟智航。
Max则同样是标配理想AD Max ,配备2颗NVIDIA Orin-X以及前向激光雷达;和AD Pro不同的是,这个版本是理想全栈自研算法,提供全场景(高速、城区)NOA。
与此同时,华为也即将推出问界新M5,预计可能搭载华为最新发布的视觉智驾HUAWEI ADS基础版,大概率是增配降价策略。
此前,由于问界M5智驾版搭载的是华为ADAS2.0,激光雷达以及高阶域控制器的成本,导致车型售价下降空间有限。
按照此前已经发布的新智界S7的定价策略,视觉智驾HUAWEI ADS基础版预计可以将问界M5智驾版车型售价再下降至少两万元,大概率和理想L6 Pro版本售价接近。
此外,上个月,小鹏汽车也对G6全系车型进行限时降价促销。目前,最低配车型搭载高速NOA版本,经销商价格已经降至17.99万元。而配置城区NOA版本的车型,最低售价20.99万元起。
或许也是对自主品牌强势卷入20-30万元SUV主阵地的预判,大众汽车今年对新推出的途观L Pro进行了大量的适应本地化客户需求的配置优化升级。
比如,部分车型首次配置来自大疆车载的智驾方案,不过,从目前公开信息来看,这套名为IQ. Pilot的智能辅助驾驶,仅仅是ACC的增强版,提供拨杆换道辅助,而并非通常所说的NOA。
按照计划,预计大众MEB平台也就是纯电动车型才会首发亮相本地化团队联合开发的NOA智驾系统,最快估计也要到明年。
而在座舱部分,外资品牌尤其是类似大众、丰田这样的市场定位车型,高通8155才刚刚开始上车。相比而言,国内新势力已经从去年开始大规模升级高通8295,差异依然明显。
此外,作为日系车企代表之一,本田也刚刚正式发布面向中国市场的全新电动品牌“烨”,其中,两款今年底率先上市的车型,均为SUV。
其中,在座舱部分,本田也效仿大众,首次在中国市场升级高通8155座舱,由航盛提供支持;而在智能驾驶部分,目前暂无信息。
不过,考虑到此前商汤与本田的多年合作关系,不排除在高阶智驾本地化研发上有新的进展。而在此之前,商汤已经在本田中国的多款纯电车型交付DMC驾驶员状态感知系统。
同时,丰田由于此前电动化车型销量低迷,该公司也在积极寻求中国本地化供应商辅助智能化升级。
目前,座舱部分,丰田从去年开始,已经在部分新车上马高通8155平台;而在智驾部分,合作方Momenta已经进入项目开发状态。
事实上,本轮市场竞争,既是传统燃油车和智能电动的一次正面PK,也是外资品牌借助中国本地化智能系统供应商的一次市场验证。
和几年前的新能源政策红利不同,随着智能化加持、车型升级以及品牌向上,中国车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对于中国同行,大众集团首席执行官Oliver Blume甚至直言,“我们(除中国之外的其他汽车制造商)不应该抱有乌托邦式的期望”。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2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比继续攀升至53.70%,同时,新能源占比升至85.95%,继续碾压外资品牌。
"新能源汽车行业已进入淘汰赛阶段,接下来两年时间,行业将在规模、成本和技术上展开一场大战。"这是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近期公司年度财报发布会上的一番言论。
从目前已经公布的信息来看,不管是大众、丰田,还是本田,都在抛弃同样进展缓慢的外资供应商,转而寻求中国合资伙伴和供应商的支持。
比如,丰田将开始与在华合资公司加强技术合作,以加快本土智能电动车产品开发,以及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本地研发。
此外,丰田中国及合资公司的自主决策权也将进一步加大,包括涉及合资伙伴的资源和本地化采购,包括舱驾智能化供应商。
而在大众集团,负责统一软件平台开发的Cariad中国本土团队,背后则是负责智能驾驶的地平线和座舱娱乐的中科创达两家核心战略合作伙伴。
对此,大众汽车中国乘用车品牌首席执行官Stefan Mecha去年底更是公开表示:“在中国,与本地合作伙伴合作是明智的。在中国这样的市场,你需要了解当地市场正在发生什么。”
而背后的逻辑,也很明确:传统外资品牌是工程驱动型,善于控制成本,而中国车企以及供应商则是擅长速度和新技术导入。
大众集团高管坦言,与“中国速度”同频共振,是公司努力实现的目标。「因为,中国客户的需求与其他市场有很多不同,他们非常热衷于创新技术。」
不过,从短期进展来看,传统外资品牌的智能化变革,依然是慢半拍。比如,在智能座舱部分,当中国自主品牌已经大规模升级高通8295平台,外资品牌才刚刚上车上一代的高通8155。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标配1.0智能舱驾(L2+数字联网座舱+OTA)635.32万辆,其中自主品牌占比超过50%。
其中,自主品牌配置1.0智能舱驾新车交付均价为24.12万元,远低于外资品牌(含合资)的30.83万元。而在2.0智能舱驾(NOA+AI座舱)部分,自主品牌几乎垄断市场。
而在智能驾驶部分,中国自主品牌正在加快20-30万元价位区间的高阶智驾(高速NOA)普及,相比而言,外资品牌还处于基础L2时代。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1-2月,乘用车前装标配NOA新车交付量同比增长201.42%,增速继续保持上行态势,而搭载车型几乎清一色自主品牌。
在车型方面,截止2023年底,中国市场在售车型提供NOA标配或选装超过70款,相比2022年大幅增长160.71%。除特斯拉两款车型之外,其余均为自主品牌。
与此同时,除了新势力,传统自主品牌包括长城、奇瑞、广汽等也开始加速卷向NOA;各家车企更是在高阶智驾宣传上,开始比拼「董事长下场直播推销」。
而众所周知,2023年中国乘用车市场,自主品牌占比已经超过50%;相比而言,20-30万元区间,外资品牌依然占据接近70%的份额,2024年注定将是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