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暖花开之际,总是能迎来一些远道而来的贵客。
2023年4月,中方迎接了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来访。
犹记得马克龙在广州松园听琴、赏花、散步,经过一番兴致勃勃的深度交流,他强调欧洲必须避免被拖入台海问题,要与美国主导的外交政策保持距离,防止沦为“美国的附庸”。
再后来,马克龙的战略自主意识愈发强烈,目前正跃跃欲试地准备擎起欧洲安全大旗。
2024年4月,中方又迎来了德国总理朔尔茨的访问。
朔尔茨带着庞大的访问团从重庆、上海一路到北京,双方会谈后一起散步、茶叙、共进午餐。
朔尔茨在上海发表讲话。德国是中国在欧洲的主要经济伙伴,过去八年间,德国在欧盟对华直接投资中所占份额上升至58%,即近六成的欧盟对华投资由德国企业完成。
众多欧洲媒体聚焦着朔尔茨访华行程的一举一动:
有媒体称,“德国在面对中国时,更倾向于和解而不是对抗”。
还有媒体称,“这是一次几乎与默克尔时代相同的旅行”。
细心的记者甚至发现朔尔茨不久前刚刚开通了TikTok账户,并将其解读为“对中国的务实态度”。
不过也有媒体使用偏负面的语调评论道,在2023年7月发布的“中国战略”中,德国政府将中国定义为 “合作伙伴、竞争者和系统性对手”,现在朔尔茨显然没有践行他的“中国战略”,仍将中国视为一个合作伙伴,而不是对手。
实际上,去年夏天德国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和《联邦政府中国战略》主要是其外交部主导的。
德国外交部由执政联盟里的一个小党(绿党)领导,外交部长贝伯克是一名“80后”女性,立场极端亲美(本次访华未随行),有时并不能完全代表朔尔茨与社民党的观点。
朔尔茨曾数次推迟中国战略文件的出炉,并且尽可能修改了一些绿党草案中的对抗性措辞——或许在他本人看来,这两份文件更像是为了应付一下美国和欧盟。
作为三党联合政府的首脑,朔尔茨没有默克尔那样的权威,经常在一些外交政策领域和稀泥,连最关键的国防预算问题都含含糊糊,俄乌开战初期他放出的“1000亿欧元军事提升计划”完全沦为空气炮。
那朔尔茨重视什么呢?
他最重视的议题毫无疑问是2025年秋天的议会选举(对内阁制国家来说即大选),在此之前朔尔茨政府需要扭转德国经济下滑的颓势,毕竟选民在乎内政远远胜过外交。
假如明年选举中社民党继续获胜,并与基民盟合作形成大联合政府(两个大党联合组阁),德国政坛的凝聚力将显著提升,朔尔茨本人会获得像默克尔那样的强大自主权。
假如继续玩跷跷板式的三党联合执政,朔尔茨还是个裱糊匠,政府内部各自为政、对外软弱无力。
假如输掉选举,立场较为中性的朔尔茨也可以考虑给基民盟领导人做副手——这个角色他很熟悉,默克尔时期他就是德国副总理。
朔尔茨曾任汉堡市长(2011~2018)和副总理兼财政部长(2018~2021),他被认为是一位务实的技术性官员,国际政治并非其强项,他本人也不爱出风头,极少发表刺激性言论。
与俄罗斯、印度不同,欧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行动体。
但具体到国际政治领域,欧盟可以选择的战略路径其实不多——要么向美国一边倒,要么战略自主。
作为欧盟内部的两强,法国和德国不存在向中国倾斜的可能性,它只能在“向美国一边倒”和“战略自主”中间二选一。
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法国德国的领导人都是“战略自主派”,尤其在特朗普任内,中欧关系十分热络。
然而随着默克尔卸任、俄乌战争爆发后拜登全力绑架欧洲以及疫情导致的交流中断等因素,使得过去几年间中欧关系遭受重创,“去风险”论调甚嚣尘土。
因此自2023年以来,中欧关系成为中国外交领域修补的重点。
这其中,中国对法国的期待主要是引导欧洲战略自主。
我们看官方通讯稿,但凡涉及到中法高层外交,一般有如下的表述:
“中法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具有独立自主传统的大国,作为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坚定推动者……”
实际上,在英国脱欧之后,法国已成为欧盟唯一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和有核国家,所以马克龙才会在欧洲安全问题上跃跃欲试。
这种独立自主的姿态有可能导致欧盟在贸易问题上对华更加强硬,或在乌克兰问题上持续对俄罗斯、对中国施压,但它也会让欧盟在台海、南海、北约亚太化等问题的立场上与美国保持一定距离。
总的来看,“欧洲战略自主”是一把双刃剑,但中国倾向于支持这把双刃剑——你可以有自己的利益、自己的立场,但不能事事都向美国一边倒。
马克龙曾明确反对北约在东京开设办事处,主张北约应专注关切北大西洋区域的安全,而非东进亚太。法国高级官员还援引了北约宪章中的条文,即该联盟的地理范围限制在“北大西洋”。
中国对德国的期望跟对法国的期望有很大不同。
法国是有核国家,境内没有一个美军基地,而德国是二战战败国,军事能力几乎被阉割,且境内驻扎有数万美军。
中国对德国的期待主要在经贸领域,比如官方通稿中有如下表述:
“中德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互嵌,两国市场高度依存……双方要提升两国关系的韧性和活力,坚持中德关系的合作主基调和发展大方向,牢牢把握中德是全方位战略伙伴这一定位……”
不难发现,中国与法国的合作更偏向战略宏观,与德国的合作则是一项项具体的事宜,2023年中法贸易额只有不到800亿美元,而中德贸易额高达2700亿美元。
对于中国来说,对法德的外交政策需要统筹考虑,比如用中法关系去调整欧盟在中美之间的位置,尽量使其战略自主,从而为中德之间的互惠贸易保驾护航。
因为美国一直想做的事情就是用安全关系去绑架德国,把“安全因素”掺杂进中国与德国等欧洲国家的正常交往——此时马克龙的战略自主论便能够发挥一定的中和作用。
实际上,法德作为欧盟的两大支柱,他们也不希望中美关系螺旋恶化下去,迫切期待一个相对温和的国际政治框架。
在一个相对温和的框架下,大国竞争会被局限在产业、经济、科技等领域,这些是欧盟的强项,且中美双方为了实现战略目标都必须拉拢示好欧盟。
而一旦中美关系破局,将带来两点直接影响:
1、欧盟被迫向美国一边倒,不仅丧失巨大的对华经济利益,也将彻底沦为美国附庸。
2、中国军事支持俄罗斯的可能性大大提升,欧洲将成为对抗第一线,永无宁日。
夕阳下的巴黎
德国法兰克福是欧洲中央银行总部所在地
文章最后,让我们回顾一段历史。
1989年推倒柏林墙、东西德迎来合并契机之时,美苏两国都表示支持,但英国和法国却跳了出来。
撒切尔夫人拿出一张二战前德国的地图给法国总统密特朗看,表示对欧洲未来的深深忧虑。
考虑到法国历史上曾多次被德国入侵,好几回亡国,其对于德国的仇恨与恐惧是深入骨髓的。
因此法国总统密特朗一边激烈反对西德的统一想法,一边于1989年12月亲赴东德,对他们的独立主权表示支持,鼓励东德领导层要“挺住”。
最终是在美国的强力干涉下,法国才无奈就范。
期间密特朗还一度将希望寄托到苏联身上,盼望莫斯科出面阻止,只可惜此时的红色帝国风雨飘摇,满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用地缘利益来换点钱。
恰好西德财大气粗,同意减免苏联所欠西德政府的数百亿美元外债,并支付苏联驻东德军队几十亿美元的搬迁费用。
1990年12月,东西德与美、苏、英、法四个占领国签署《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又称“2+4条约”,西德一路用金钱开道,最终实现了祖国统一大业。
2023年5月访问韩国期间,朔尔茨专门到了三八线远眺北方,感慨德国已经统一,半岛还在分裂。
回到今天的欧盟。
自从英国退群后,欧盟相当于法国与德国在搭伙唱戏,一旦这个台子散掉,两国合作的政治基础将不复存在。
目前很多战略专家都持一个看法——欧盟这个组织很脆弱,一次严重的债务危机、一位主要国家右翼政客的上台、一轮难以忍受的通胀,都可能成为其解体的催化剂。
除欧盟框架存在的风险外,特朗普上台对于欧洲传统安全体系的冲击同样不容小觑。
而欧盟和北约作为德国外交政策的两大根本性支柱,一旦发生塌陷,将对德国的处境带来颠覆性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德关系可以成为德国极端情况下的一招“后手”,5000家在华德企就是日耳曼人的“诺亚方舟”。
考虑到大国外交向来存在多重预案,谁又不想给自己留条退路呢?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
江宁知府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