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和肿瘤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两大主要原因。随着肿瘤综合诊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但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治疗的心脏毒性发生率和致死率与日俱增。为此,肿瘤心脏病学应运而生。3月28-31日,“第二十七届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心脏病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胸痛中心大会(CCIF&CCPCC2024)”盛大召开。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陆浩教授进行专访,就肿瘤导致心血管损伤的机制和治疗方案、肿瘤心脏病学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展望分享真知灼见。
医脉通:请您结合临床经验和相关文献介绍,肿瘤治疗是如何导致心血管损伤的?
陆浩 教授
肿瘤治疗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目前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肿瘤患者多为老年患者,很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本身就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患者另外在肿瘤治疗,尤其是免疫治疗期间可能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虽然发生率较低,但仍占有一定比例(2%甚至更低),且这类患者临床治疗死亡率高,治疗手段有限,因此临床上非常棘手,也是现在大家在肿瘤治疗方面关注的热点
以PD-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近年来肿瘤治疗的重要进展,其主要机制是通过抗体抑制免疫检查点的活性,恢复并提高效应T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从而增强全身抗肿瘤免疫应答系统的反应。免疫治疗一方面为肿瘤患者带来生存获益,但其对各个器官的免疫毒性也是应用不可回避的问题,尤其是心脏毒性的致死率最高。
从机制方面来说,在肿瘤的免疫治疗过程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导致T细胞激活,一方面对肿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对心肌的免疫损伤,引起心肌炎的发生,同时不能忽视的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中T细胞的激活,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和斑块进展,最终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随着肿瘤治疗手段的发展和进步,患者的远期预后改善,越来越多的患者可以实现长期带瘤生存,但这些治疗方法可能会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越来越高,肿瘤医生和心血管医生需要加以重视。
医脉通在肿瘤治疗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陆浩 教授
在肿瘤治疗的过程中,可通过以下四个方面降低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首先,需要了解肿瘤治疗对心脏的影响。肿瘤治疗除了可能导致心肌梗死,脑梗死和冠心病等心血管事件外,还可能影响心肌本身。
其次,心血管事件的预防至关重要,在治疗前需要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在病史方面,高危因素包括高龄和既往心血管病史等。在检查方面,目前的研究相对较少,高敏肌钙蛋白是重要的检测指标,如果患者高敏肌钙蛋白<0.014,提示其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较低;如果患者基线高敏肌钙蛋白水平较高,则应高度重视,在应用免疫治疗药物时需要慎重选择。
再者,在肿瘤治疗过程中,肿瘤科医生需要慎重制定用药策略,对于联合治疗药物,需要关注其是否会加重或放大心脏毒性。
最后,如果患者存在心血管事件高危因素,但必须进行肿瘤治疗,为了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可给与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但对于没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是否需要给与预防性治疗仍存在争议,未来仍需更多证据加以验证。
如果心血管事件已经发生,需要暂停肿瘤治疗,避免带来进一步的损伤。对于心血管事件的处理,需要依据相应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原则进行治疗,包括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介入治疗和其他常规药物治疗。如果发生了心肌炎,往往需要肿瘤科、心内科、风湿免疫科、药剂科等多学科协调治疗,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之后在治疗中进行进一步观察。
医脉通为了更好的管理肿瘤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肿瘤心脏病学应运而生。您认为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如何?
陆浩 教授
肿瘤心脏病学的发展是大家较为关注的话题,目前各个心血管大会基本都设有肿瘤心脏病论坛,这也反映了我们对于肿瘤心脏病学的重视。随着肿瘤治疗手段的提高,肿瘤心脏病学涉及人群基数越来越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会随之提高。
但对于这些人群的治疗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目前治疗手段有限,尚缺乏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案。这是目前大家关注的重点,我国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包括一些相关研究和对解决问题方案的探讨。
近3-5年,大家逐渐开始重视肿瘤心脏病问题,进而促进了肿瘤心脏病学的发展。我相信,随着大家重视度的提高,肿瘤心脏病相关数据量将不断提升,也将会有更多成果不断产出,解决现在临床上治疗的痛点。
医脉通展望未来,您认为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助力肿瘤心脏病学发展?
陆浩 教授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助力肿瘤心脏病学发展:
首先,关注肿瘤治疗药物引起心脏毒副作用的预防和处理策略,例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引起的心脏损伤,包括心肌炎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和处理。
其次,肿瘤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处理。大部分肿瘤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出血风险较高。而冠心病患者在进行介入治疗期间需要进行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因此两者相互矛盾,临床治疗相对棘手。目前专家共识对此类患者的处理也存在争议,未来还需要更多研究探索此类患者适宜的治疗方案,改善其远期预后。
专家简介
陆浩 教授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 现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血管介入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卫生部冠心病介入培训基地培训导师,中国冠脉闭塞病变俱乐部成员
• 临床主要方向为冠心病介入治疗,每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超1000例
• 专注于高危复杂的冠心病介入治疗,尤其是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近3年个人每年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介入量约200例,多次在国内大型学术会议上进行手术转播,均出色完成了高难度的介入手术转播
•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6篇,其中SCI文章16篇。最高分为Innovation杂志的封面文章,影响因子32.1分
• 参与编写《实用心脏病学》、《现代心脏病学》、《现代心脏病学进展》、《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等专著,共计十余万字
• 作为执笔专家或专家组成员,参与制定4部冠脉介入方面专家共识
• 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一项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