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关不羽
来源:冰川思享号
文章已获授权
河南这次对事业单位动真格的改革,财政趋紧是背后主因。财政吃紧,某些低效冗余的铁饭碗就不能紧吃了
4月10日,河南省委编办一份题为《扎实推进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 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注入强劲动力》的文件曝光,该文件透露:河南正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原则上不再保留科级和事业编制16名以下的事业单位……
中国户籍人口第一大省开始砸“铁饭碗”了,这一消息上了热搜,让人眼前一亮。很多网友惊叹“河南这是动真格的了”。
01
就目前公开的信息看,河南这次确实是动了真格:
在省直层面,除学校和医院外,事业单位精简 60.7%。撤销了科级机构和16人以下机构以及137个“空壳单位”。机构编制合理化了46.9%,厅级领导职数合理化了 9.3%,处级领导职数合理化了 25.5%。
市、区两级,纳入改革范围的市、区机构精简44.3%,编制合理化调整了23%,全额拨款编制合理化调整了13.7%。
机构减半,无疑是大刀阔斧、及时果敢的举措。
河南这次编制调整的情况比较复杂,目前还没有准确的数据。网上有人预计半数事业单位的员工面临精简,我认为并不准确。
因为就目前的信息来看,市、县两级编制的精简比例远没有达到50%,部分机构裁撤并不是连人一起裁,而是并入了其他机构。
不过,改革实际影响的就业人群数量会比“缩编”数量更高,可能要高出不少。因为很多事业单位还有不占编制的合同制用工、劳务外包用工,一旦机构被裁撤,那些没编制的员工很可能是要被精简的。
▲郑州政务服务中心(图/媒体报道)
无论精简是否能到50%,这次改革对河南事业单位就业人员的冲击都不会小,难免引发一些担心和争议。比如,有人担心公共服务水平会因此下降,也有担心就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忧虑很正常,但再有顾虑,也不是阻止这次“大手术”的理由。
因为,改革的理由太充分了。
河南省委编办的文件明确指出:
当前事业单位存在定位误差、职责混乱、组织架构不科学以及运作效能低下等诸多问题;部分机构功能弱化,公共服务宗旨缺失,无法满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求;另有部分机构职能出现交叉重叠,冗余设置,致使机构呈现出“小、散、弱”的病态局面。
文件措辞很严厉,说明是到了不得不改的程度了。
机构庞大,并不等于公共服务质量高。比如,市、区两级五类社保经办机构原来是五套班子各过各的,全省市、区级社保经办机构数量高达 602个。这次改革后整合后,直接减少到 177 个。
“五龙治水”到“一站式服务”,减少了425个机构,运行效率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服务质量是提升了还是降低了?答案不言而喻。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因人设事、没事找事的事业机构膨胀早就该改了。
其实,这几年,事业单位改革一直在搞,主要集中在一些人口小县试点。
比如,山西省2020年启动了人口小县的事业机构改革,先后两批试点了6个县。其中,人口不到9万的娄烦县事业编制锐减88.6%,减编减到了“膝盖”;浮山、河曲两县减少了一半以上的事业编制,事业单位数量更是减少超过3/4。力度不可谓不大,但因仅仅是基层试点,所以社会关注度不高。
这次河南是从省级自上而下大范围推行的改革,释放了强烈信号:就业市场,不能再固守着“铁饭碗信仰”不变了。
02
2023年4月,河南省事业单位联考总报名人数30万。
17个地市加省直,有一半岗位的竞争比例超过100∶1,其中,竞争比例最高的新乡高达340∶1。各地热门岗位更是千里挑一,像鹤壁市殡仪馆招录1人,竟有1508人报名,仅次于郑州市检察院后勤服务中心的1560∶1。
不知道鹤壁市殡仪馆的事业编是否纳入了此次改革范围,如果也在“瘦身”名单上,去年这位“事业单位联考探花”作何感想?即便这次没被“调整”掉,这千里挑一的“铁饭碗”还稳吗?真香吗?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只为争夺一个职业含金量低的“铁饭碗”,并不是河南独有,而是许多地方的普遍现象。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也未能免俗,甚至更为严重。2023年,广东省单位统考最终报名人数57万,同比增加了10万。按照人口比例计算,广东的考编热情比河南还要高出两三成。
竞争比最高的职位是深圳市工业展览馆综合部一职,竞争比为1815∶1。今年,广东事业单位联考的报名人数为65.5万人,比去年又多了8万,竞争比例最高的职位是广州市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人事部(1052∶1)……
考公热、考编热,是真的热过头了。很多事业编联考的热门岗位并没有多少职业含金量,专业技能的提升空间约等于零,职业前途也面临天花板。
图/图虫创意
这些很寻常甚至称得上是闲差冗员式“养老岗位”,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竞争比例纪录屡屡刷新,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呢?
义务教育九年、高中三年、本科四年、硕博若干年,却挤破头想去考公、考编,捧“铁饭碗”,这绝非好事,也未必能真正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优势。
一面是全民关心经济发展,全民呼唤创新;另一面是大家都想捧“铁饭碗”,是不是有些滑稽荒诞?
这种荒诞的局面并不是因为老百姓思想有问题,而是分配机制使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5237元,名义增长3.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而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为114029元,名义增长6.7%,实际增长4.6%。
“铁饭碗”的平均工资大约是非公就业人员的一倍,实际增长更是高达近三倍。此外,“铁饭碗”的养老金待遇也是“开小灶”的。
利之所在,人之所趋。毫无疑问,一个有编制的普通岗位当然要比一个没编制的高级岗位更有吸引力。
但是,“铁饭碗”不是电饭锅,吃的都是财政现成饭。如果大家都不想做饭,都想着在铁饭碗吃现成,迟早吃不下去。财政吃紧,某些低效冗余的铁饭碗就不能紧吃了。
河南省大刀阔斧的改革,就这样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03
事业单位改革并非今天才启动,而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都在改。财政状况,始终是影响这一改革进程的主要因素。
2006年之前,财政紧张,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明确:政事分开、降低财政依赖度,做减法。不过,随着经济发展和土地财政崛起,地方财政宽裕了,事业单位又重新承担行政职能,事权变重、各项待遇大幅提高,机构和人员重新膨胀。
河南这次动真格的改革,财政趋紧是背后主因。
2023 年,河南省政府一般预算收入总计 4512 亿元,政府一般预算支出总计 11062 亿元,年度预算自给率仅为 40.8%,这意味着六成的财政缺口都是靠转移支付来补。
2023 年对河南的转移支付预算数为 5095 亿元,但最终执行数为 5908 亿元,超支了800 多亿;2024 年,河南转移支付预算5335亿元,比去年实际执行数要少500多亿。
今年,河南本地财政可能还要再勒紧裤腰带。地肯定卖不太动了,外贸形势也不太好。
今年1月至2月,河南进出口同比下降 30.9%,其中出口同比下降 36.3%。这一滑坡和富士康相关动作有莫大关系,同一时期,富士康进出口同比下降 53.1%,其中出口同比下降 63.7%,拉低河南外贸增速 31.5 个百分点。
▲河南省郑州市(图/视频截图)
总之,河南本地财政是养不起那么多人了,转移支付的“外财”也快到了极限。在财政还没有真到捉襟见肘的地步,趁着还有腾挪空间抓紧未雨绸缪,河南这次推进事业单位编制的改革,无疑是明智之举。
户籍人口排全国第一、GDP排全国第六的大省河南,正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大力瘦身事业机构,其他省份呢?
事业单位的铁饭碗已经不那么稳了,公务员、国企的铁饭碗还能稳多久呢?我觉得,就业市场的“铁饭碗信仰”是真的到头了。
打破“铁饭碗信仰”不是悲观的理由,而是反思和改进的契机。“铁饭碗信仰”给了很多人幻觉,误以为经济发展是理所应当的。
这几年的舆论场充斥着不少反智言论,比如:制造业是“血汗工厂”,应该完蛋;外企其心必异,富士康可以滚;大厂等民企都有市场原罪,要他们退场……这些狂躁的幻觉,是靠“放水”解决一切、“铁饭碗”管饱的伪经济理论,完成闭环的。
现在,河南开始用大刀阔斧的事业单位改革打破这些幻觉。如果这还不够,后面还会有新的暴击。
大家终将意识到,天上从来不掉馅饼,也不会掉铁饭碗。唯有尊重市场,改善企业营商环境,我们才能捧牢自己的饭碗。
为河南编制改革鼓与呼!
*题图来源于图虫创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