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3533 篇文章
文中图片来自一土学校,本文来源:蓝橡树。
直播预告:
今天中午1点,一诺华章将会一起分享他们以学生、养育者和学校创始人等不同身份亲身体验过的“好的教育”,同时分享大家密切关注的话题:
1. 学校教育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2. 欧、美、日、中的好教育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3. 国内创新教育在 AI 时代将何去何从?
感兴趣的读者可点击
预约
,开播时将收到提醒~

2016 年 3 月 14 日,阿尔法狗打败了李世石,这一年也让人工智能真正进入大众视野。这一天,也是一土学校的创校日,半个月后的愚人节,李一诺在网上发布了一篇文章《你也为孩子上学发愁吗?》,分享自己创办学校的想法,这篇文章迅速破 10 万阅读,引发大家对“理想教育”的讨论。
当年 9 月,一土学校在北京故宫举行了开学典礼。如今 8 年过去,一土学校从最初的 31 名学生,到如今有北京、广州两个校区,涵盖幼儿园到高中学段将近 500 名学生。
经历多次校址搬迁,理想教育面临各种“柴米油盐”,人们曾寄予厚望的一土学校,在走出中国式教育创新第一步后,走了多远?
为此“蓝橡树”采访了华章校长,话题围绕着大家普遍关注的教育困境展开。为方便大家阅读,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
成全式教育不需要太强势的老师和校长
一土学校最打动家长的,是 2016 年创校那年提出的 8 个字:内心充盈,乐天行动。这八个字充满理想化的期待,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特别难。
为什么要讲内心充盈?一个人的行动力源于内心的力量,现在很多教育过分注重知识学习,忽视内心力量的觉醒。如果将教育比喻成种树,内驱力就是蕴藏在种子基因里面的与生俱来的向上生长的动力,而一棵树是否可以茁壮生长、枝繁叶茂,就跟土壤有很大关系。
但是如今教育的土壤,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本质上大部分都是“淘汰与竞争”,北大清华有“空心病”,藤校有“优秀的绵羊”,都是竞争环境所致。持续的竞争压力给孩子带来的内驱力缺失和心理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我长期关注科技和人工智能发展,思考面向未来教育的模样,一直在反思这套竞争主导的教育在未来是不是行得通?答案是否定的。一土学校要从淘汰竞争走向沟通协作思维,我 2018 年第一个提出“成全式教育”的理念,这也是一土学校校园文化的底色。
图为华章校长和孩子们在校园里
如何实现这样的教育?
首先,我们不迷信任何课程体系,一土从创立之初就选择了中国课标和国家课程。一方面,我们认为国家课程语数内容很扎实;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培养拥有中国文化底蕴的孩子,这很难通过国际课程来实现。
其次,我们看到了好老师的价值。同样的老师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人是环境的产物,学生如此,老师亦是如此。
我对老师们讲,你们要做“相对弱势的老师”,我希望在一土构建“弱势领导”和“弱势文化”,大家都走路慢一点,说话小声一点,不要那么紧绷,不要要求太多管得太细,这跟传统体制内教育要求老师“控班”非常不一样。环境松弛下来大家都舒服,老师弱势孩子才有可能“强势”,自信心就出来了。
松弛的环境不仅滋养学生,对老师也非常有吸引力。大家教的还是熟悉的国家课程,同时又没有那么多行政内耗,老师们的教育情怀和潜能也被激发出来了。
很多人会问,你这样“佛系”,学生出去有竞争力吗?我昨天得知我们学生在世界学者杯(World Scholar Cup)耶鲁轮的比赛中拿到四项银奖,还在朝阳区的中小学生秋季运动会上,拿到了三枚金牌一枚银牌。
学生内耗少,结果能不好吗?其实我们一点也不佛系,我们只是换了一种更科学更符合自然规律的方式“鸡”。
尽管整个社会处在高压淘汰的环境下,我们在一土学校的小环境中,构建了一片松弛的土壤,当环境松弛了,大家内心的能量才能起来。内心有了能量,其他都会水到渠成。
学校是环境的教育不仅是知识学习和考试
有一个教育现象曾引发过网络讨论:为什么孩子小学成绩很好,到了中学就掉下来了?可能因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构建起好的学习方法。
小学的知识体系非常简单,只要乖乖跟着老师的要求,结果都不会太差。到了初中后,如果没有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好的思维方式,就会掉队。所以,在小学阶段除了学科知识,构建底层能力就尤为重要。
一土学生有很多项目制学习的机会,包括我们开学典礼是在故宫举行的,围绕故宫文化、故宫元素展开项目制研究。
图为故宫里的“小土豆”们
另一方面,我们学习国家课程,学生每天也有作业和阅读任务,学习任务比公立学校只多不少,最大的区别可能是作业多样化,不枯燥
可能会有家长说:我的孩子功课都要做到 9 点半,有时间腾出手来进行项目制学习吗?
孩子的时间就那么多,我们用科学的方法,70% 的时间可以达到 90% 的结果,这就已经很好了。但如果你非要达到 95% 甚至更好,就必须刷题,付出 110% 的努力。
但这真的有性价比吗?
我认为是不划算的。在一土学校,我们花 5、6 成的精力用于学科,3 成精进英语,还有大约 15% 时间进行项目制学习,培养学生更重要的底层能力,这些能力反过来又会促进他们的学习。
从一土学校读完小学,可以继续在一土读中学,也有学生选择回公立学校,去国际学校或者出国。各种途径都有,也都适应得不错,说明我们确实落地了“双接轨”模式。
很多人的误区是“教育=课程”,优质资源搞了一堆,效果却未必好,教育的内涵远比课程更广大
孩子在校时间不超过孩子醒着的总时间的 3 成,这 3 成的时间也不全是上课。上课时讲知识点也仅仅是一部分,还有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孩子有大量的课余时间,周末和假期,这些时间怎么安排,和学校教育同等重要。
学校教育需要构建的是环境,家长在其它时间需要关注的也是环境,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能力和个性。知识点讲一遍就讲完了,环境会反复刺激你,在大脑中形成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如果负面的自我评价积累多了,将会给孩子带来大量的内耗,造成看不见的伤害。
PISA成绩全球第一但我们的代价是什么?
怀特海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当你忘了学校教给你的知识,剩下的就是教育。
但现在教育的主次颠倒,知识学习占比太多了,留给思维、素养的空间太少。
思维方式是什么?是你对世界的认知,素养包括了坚毅力、创造力、沟通协作等一系列底层能力。你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线性发展的,还是跳跃式发展的?你有没有从历史的角度看到事物的重复性?从未来的角度看到不同的可能性?
图为一土的核心素养海螺图
高考之前没有高考,不存在一个从没有高考到有高考的过渡阶段,你不知道突变会发生在什么时候。对于突变,我们总是在回顾,但未来它们仍然会持续发生。去年大火的人工智能,未来将取代多少工作?面向未来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将发生什么变化?
过去有个误区,总是把优秀的原因归结为天赋、智商、运气。底层思维和素养总是让人觉得很玄,知识可以用纸笔测试量化考核,但素养的评估就很难,于是就只评估知识。
因此,人才培养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东西反而被忽略了。总有一些孩子通过看书、反思、尝试,各种各样的途径脱颖而出。还有很多人的人生感悟,底层成长都是通过人生经历来的,这些都是无设计的随机过程。
好的教育应该是一个有设计的学习过程,比如带孩子出去旅行并给他很大的自由度,给他制定行程、做预算的权利,同时也给他反馈和建议,这就是教育,并且是很高质量的教育。
随机过程也会产生人才,就像你扔下一把种子,总有长得好的。不能因为有这些长得好的,就可以说教育是先进的。什么是先进的教育?是要看这个教育制度让多少没有背景、没有资源的人成才了?千人成才率是多少?幸福指数是多少?
在传统的教室里,可能只有不到 10% 的学生成才了,还要看他是成了什么才?是 0-1 的才,还是 1-100 的才?包括这个成才的过程开不开心,是不是有幸福感?价值观正不正?
无论成绩好坏学生状态普遍不好
我之前是体制内的学霸,理科成绩好,数理化竞赛都拿奖,全国奥数金牌。因为这么点理科优势,什么好事都掉到我头上。老师也夸、家长也夸,每年都被评上三好学生。
说实话,当时我觉得我不配,体育那么“差”,文艺、社交都一般,怎么能谈得上“三好”呢?不管怎样,这些正面反馈不断提升我的自信心。
我就是个幸存者,那个不公平的体系,让我这个只有理科好的学生拥有信心。现在学霸的日子也不好过,大家对他们的期待更高了,要样样好,不能失败。
用“挑刺”的眼光去审视他们,总觉得他们还有不够好的地方,这会持续带来更大的压力。与此同时,班上还有一大批陪跑的学生,这些孩子也在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无论成绩好坏,学生的心理状态普遍都不好,这是现在教育最大的问题之一。
国内走出国路线的孩子亦是如此,内卷程度更甚于体制内升学,很多家长在用卷的逻辑去搞留学,出现所谓的“六边形战士”——打造一个样样好的人设,不够完美就硬凑,“卷”到极致。
当国外名校逐步发现这样完美无缺的学生说实话都“挺水”,这个游戏就玩不下去了。
一土学生的发展,简单来说就是尊重孩子兴趣,符合自然规律。从外人角度看我们也有“六边形战士”,但我们这些学习好、体育好、艺术强的孩子和卷出来的有本质区别,在于他们内心状态和外在表现是一致的,纠结和内耗少。
我们每个学期的期末评估报告会对学生核心素养能力进行评估。素养评估是相对主观的,和评估知识点的纸笔考试不一样。而且在一土并不是所有的素养都可以被评估,比如认知自我、追求美好,我们就选择不评估。其它一些素养可评估性高一些,可以通过课堂表现、讨论、小组学习体现出来。
实践课堂的“小土豆”们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关注素养得到了家长的认可,他们的直观感受就是——自己孩子写作业不费家长,他们不需要陪孩子写作业,更不需要帮他们改作业。
家长会逐渐发现孩子越来越有自主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然后家长们就完全自由了。你如果下午来我们学校,就能看到家长们在楼上搞社团活动,自己玩自己的,孩子们在一楼大厅写作业,等父母一起回家。
家庭回归它本来的作用,父母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而不是学校的“帮凶”,孩子就会身心愉快,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去玩耍和享受生活,而不是内耗。
付出会有收获但无需对结果抱有执念
办一土学校,我抱着顺其自然的心态。一土已经走过8年,你问我下一个8年有什么规划?办几个校区?我不做这样的规划,也不抱有这样的执念。
顺其自然反而是最高效的。
父母教育孩子也是如此,你对孩子的执念越多,这个孩子的内心被干扰的也越严重,你看到孩子的成长是他为了满足你达成的外在成就,你可能不知道他内心的状态,他可能也越来越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当孩子以不太舒适的方式达成了父母的目标,他内心就会开始拧巴,他的内在与外在就会逐渐分离,他的状态就会越差。空心人,学霸抑郁就是那么来的。
顺其自然,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最好的。
当一个人的状态是自洽的,他内心就有力量去做下一件事。我们如果过分强调眼下这件事(考试),而破坏了他的状态,他后面就没有足够的能量去做下一件事了。
人生不是只有一件事,尤其是在未来人工智能时代,谁也不知道自己的饭碗什么时候被AI打破,谁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要从头来过。
接纳所有的结果,只要付出了足够的努力,结果是好是坏没那么重要。关键是,孩子要有勇气去做下一件事。 
一土学校在 8 年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案例,围绕着这个社区里的学校、家长和孩子们,发生了很多成长的故事。草长莺飞的四月,我们诚邀大家来到一土(北京)小学部,与一土人面对面,对话、交流,看到教育中的多种可能性。
在这里,您可以看到一土校园和校园里发生的一点一滴;您可以和一土学校校长、老师和家长们沟通交流;可以获得择校问题的第一手答案。
开放日时间:
4月21日 周日 9:30-12:00
4月27日 周六 9:30-12:00 新一年级专场
报名方式:
欢迎扫码预约活动~
如果您想直接和我们聊聊一土(北京)小学部择校问题,也可以直接添加招生老师微信13051633211(微信同号),欢迎来到一土看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