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语文这门学科,一直都是“让人欢喜让人忧”。
上课的时候热热闹闹,很有意思,孩子很欢喜;
考试的时候迷迷糊糊,漏洞百出,家长很忧愁。
年级低的时候还好,如果能做到认真踏实,拿不到满分,也能拿个99、98分。

但是一旦到了高年级(比如大宝进入五年级之后),“学时一粒沙,考试撒哈拉”的感觉会越来越强烈,一张试卷答完,左扣几分、右少几个踩分点,不知不觉就从99、100分变成了90+、甚至80多分。
明明孩子并没有松懈,学习状态也都和原来一样,怎么成绩就变差了呢?
前段时间,老王特意拜访了豆伴匠的赵伯奇老师,将这个问题直接抛了出来:
为什么孩子年级越高,语文考试分数越来越低?
深耕语文教学多年的赵老师,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因为语文考试考察的内容,越来越“校外”了。
校外的内容越来越多,意味着校内课本能够覆盖的部分越来越少,也意味着识别、记忆类的考点越来越少。
有把握的“送分题”少了,答案总是模棱两可的开放题多了,拿满分的可能性可不就降低了嘛~
这种情况会在高考达到顶峰——150分的试卷,考察课本内知识点的试题只有6分,剩下144分,都是校外的。
那么,当语文考试的内容跳出了课本范围越来越“”时,孩们该怎样应对这个新挑战?
李希贵校长,原本是北京十一学校校长,现任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时候,他还曾作为中学语文老师在一线教学。
在一次演讲中,他用亲身经历揭示了一个现象:
在教师资源短缺的年代,新高一年级,有两个班级不得不采取了特殊措施。
“制定……自学计划,让学生去自修,学生感到实在太枯燥的时候,老师就把学生放到阅览室里去读书,或者把图书馆的书借到教室里让学生读书。”
结果一个学期结束之后,这两个班的成绩并不比其他班低,基础知识相差不多的情况下 ,阅读和写作的成绩还比有老师教学的班级略好一点!
李校长说,那时他们就开始思考:
“我们(语文老师)到底在干什么?我们课堂上那一些汗水,那一些努力,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随后,他又讲了几个类似的事例,然后总结道:
阅读非常重要,甚至“比上语文课还管用”。
看到这个结论,我的第一感受是欣慰。
我欣慰于这些年自己对阅读的坚持、对书籍的重视,大宝现在学习中很多正向反馈,都与阅读相关,这让我有一种没有选错路的欣喜感。
有了阅读,真的就不用在意语文课了吗?
答案自然也是否定的。
在演讲中,李校长分享了另一次亲身经历。
他让自己的儿子在初三时(孩子平时阅读量很大),答了一次高考语文试卷,当时拿到了122分;但三年后,已经是高三学生的儿子,成绩却没有很大的提升,只多考了1分,123分。
他认为,这说明语文到了一定程度以后,有些东西是考不出来的。
那么,“到了一定程度以后”,还想提分,该怎么办呢?
之前还有位同学给我留言说,她家娃也像大宝一样看了很多很多书(说不定是班上最多的),语文成绩却不好,甚至考过不及格,她很郁闷想不通。
当时我就知道,阅读不是语文学习的万能钥匙,想学好语文、得高分还得有方法。
大宝在五年级语文学习上遇到了小小的挫折,让我再次反思,大宝阅读的方向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以他的阅读量和知识积累,依然无法保证在考试时稳定发挥,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我想,“阅读比上语文课管用”这句话后面,一定还有更重要的半句话:
好的语文课可以给学习指明方向、提供方法、夯实基础。
今天晚上7点,老王再次邀请豆神大语文的海淀名师赵伯奇,抽丝剥茧细致剖析这个问题,规划大语文学习的方向和方法,同时带来豆神大语文花费十几年时间打造、覆盖字词、古文、阅读理解和写作等等重点难点的全名师课程——豆伴匠大语文
如果大家正愁着怎么提升孩子的语文成绩,或者想为孩子规划一条语文学习的“康庄大道”,千万别错过这次机会。记得点击下面的链接预约直播,我们不见不散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