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涂层球囊(DCB)在股腘动脉疾病的血管内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疗效。然而,治疗过程中可能遇到血管后坐力、残留狭窄及动脉夹层等问题,亟需提升血管准备过程和DCB治疗后技术。血管内超声(IVUS)能提供血管尺寸和斑块特性的详细信息。然而,关于使用IVUS能否改善DCB结局的数据有限。
当地时间4月8日,在第73届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ACC.24)“Late-Breaking Clinical Trials”专场上,来自韩国首尔Severance心血管医院的Young-Guk Ko教授公布了IVUS-DCB研究结果。研究结果显示,DCB治疗腘动脉疾病时,采用IVUS引导可获得显著且持久的临床益处。
研究设计
IVUS-DCB试验为一项在韩国开展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研究,旨在比较IVUS和血管造影指导下使用DCB行血管成形术治疗腘动脉疾病的临床疗效。研究共纳入237例有症状的腘动脉疾病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IVUS指导组(n=119)和血管造影指导组(n=118)。主要终点为12个月时的初级通畅率(图1)。
图1 研究设计
研究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和病灶特征匹配良好。手术特征存在差异(表1)。
表1手术特征
即时手术结果显示,与血管造影指导组相比,IVUS指导组在技术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踝肱指数(ABI)方面表现更佳(表2)。
表2 即时手术结果
IVUS指导组12个月时的初级通畅率显著高于血管造影指导组(83.8% vs 70.1%;P=0.01;图2)。
图2 12个月时的初级通畅率
IVUS指导组在免于临床驱动靶病变血运重建(92.4% vs. 83.0%,P=0.03)和持续临床改善(89.1% vs 76.3%,P=0.02)方面均显著优于血管造影指导组(图3)。
图3 免于临床驱动靶病变血运重建(左)和持续临床改善(右)
在TASC II病变类型为C/D级的患者中,IVUS指导组12个月时的初级通畅率显著高于血管造影指导组(84.8% vs 58.7%;P=0.002);而在TASC II病变类型为A/B级的患者中,IVUS指导组和血管造影指导组12个月时的主要通畅率无显著差异(96.9% vs 94.1%;P=0.52)(图4)。
图4 依据TASC II病变类型的12个月时初级通畅率
再狭窄增加的预测因素包括病变长度≥200mm和内膜下再通,IVUS指导与再狭窄风险降低相关(表3)。
表3 再狭窄预测
研究结论
与血管造影指导组相比,IVUS指导显著提高了DCB治疗腘动脉疾病的临床效果,尤其在12个月时的初级通畅率、免于临床驱动靶病变血运重建和持续临床改善方面。在复杂的腘动脉疾病中IVUS指导对DCB治疗后初级通畅率的益处更为明显。
研究者说
该研究主要研究者Young-Guk Ko教授指出,IVUS在测量血管尺寸方面较血管造影更准确,有助于获得足够的血管管腔直径,并有助于评估靶病变对治疗的反应。尽管IVUS可能增加手术的复杂性,但其或可通过提高治疗效果而使患者获益。
Ko教授表示,与血管造影组相比,IVUS组在应用DCB前使用了较大的预扩张球囊直径和较高的压力,以及在应用DCB后使用更频繁的后扩张和较高的后扩张压力。基于IVUS评估的这些优化或可增加最终管腔直径,在12个月随访时更好地维持靶血管通畅。
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中治疗的大多数股腘动脉病变复杂而广泛,平均长度超过20cm,目前尚不明确IVUS对较短和较轻病变患者是否具有相同的益处。此外,研究人员表示,该研究仅适用于涉及DCB的股腘动脉手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阐明IVUS在指导其他类型的装置(如支架)以及在其他外周动脉中的可能益处。
信源:ACC官网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