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智己官博
作者:李东阳 
来源:首席营销官 (ID:cmo1967)
文章已获授权
“总有刁民想害朕”
没有人想到,在态度诚恳地给小米发完三封道歉信后,智己会强硬地上演“举报信”的反转戏码。
图源:智己微博
言辞之激烈,令人错愕。
字里行间满是“总有刁民想害朕”的愤怒。
智己的委屈“有理有据”:
极度卑微的承认错误,换来的却是官方直播间、官方账号评论区、经销商门店的直播间以及各大网络平台的舆论攻讦。
“我都道歉了,你还想我怎样?”
一副傲娇大小姐低头认错,但心底满是不服的模样。
可舆论不是你说“对不起”,我就一定要回“没关系”。
很多时候它都是沿着非线性的逻辑在毫无章法的演变。
退一步讲,后续的舆论走向真的和标错小米SU7参数有关系吗?
新能源圈,向来春秋无义战,手段之卑劣,令人不齿。
但很难讲的是,智己所遭受的舆论攻击到底是对手在搞鬼,还是刘总这番“为了造车,员工舍弃老婆孩子”的言论惹的祸。
图源:微博网友
至少从智己发布的“人身攻击”截图看,这番言论的威力好似一把无比锋利的尖刀插进了无数打工人的心窝,触碰了大众的逆鳞,以至让许多人口不择言。
图源:智己微博
我不知道这番“流量霸凌”到底对智己产生了多大影响,才会产生如此大的反应。
也不知道23小时大定10000台的销量达没达到预期,但以我有限的认知,这显然是个不错的数据了。
但从最终的结果来看,智己大概率是不满意的,可这封呈递主体不明的“举报信”显然没有起到该有的震慑作用。
随之而来的是新一轮的嘲讽、谩骂,以及对“举报信还打广告”的揶揄。
从公关的角度看,这显然是个负分的操作,甚至是场公关灾难!
因为智己显然是对现实世界网民的舆论存在巨大认知偏差的。
我承认这里面一定有“黑公关”的存在,但大众情绪的愤怒也是真实的。

只是智己被愤怒冲昏了头脑:
发疯的慕容复,看谁都是段誉。

不过智己的这番行为倒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向“黑暗”发起攻击的理想。
它们的共同点在于,无法解释负面从何而来,于是将矛头指向了那个明确的“敌人”。
智己的名字很好,但显然没有知己知彼。
小米有没有参与我不知道,但智己和它的供应商大概率上已经把枪口对准了小米。
图源:微博网友
在我看来,其实很难从公关的角度去理解智己的行为。
很大程度上来说,当你在发布会PPT满页写满“对标”小米的时候就应该想到了后续会有一波舆论的交锋。
从营销的视角看,这种一来一回的戏谑与调侃既是互联网的常态,也是当下整个新能源圈的社媒营销思路。
在这种语境下本没人把调侃当真,默认一切都是善意的。
但当刘总的言论将话题引向了另一个不可控的维度时,舆论失控了。
于是,智己打破了行业里默认的营销规则,颇有一种“掀桌子,玩不起“的嫌疑。
我最无法理解的是“举报信”里的这句话:
“该等有组织的网络暴力……否定了企业多年的技术创新成果……将严重打击中国汽车行业自主创新的舆论环境和价值导向。”
很难想象,互联网上几行键盘敲击的文字居然能有将纵横商海数十年上汽大厂的技术创新淹没。
如此这般,那“刹车失灵”了无数回,被友商“黑公关”按在地上摩擦了无数遍的特斯拉岂不是应该是新能源圈第一家倒闭的车企。
在生意场上,哪有那么多的高度、价值和意义。
自己玩砸的发布会,自己没蹭到的流量,何必给友商扣那么大一顶帽子。
如若这顶帽子真的扣上了,那恐怕才是对中国汽车行业自主创新最大的打击吧。
不知道智己刘总如果和雷总互换位置,面对大家用放大镜看SU7:
“不能退定金”“座椅鼓包”“未交付掉漆”“充电线束‘铜改铝’”“保费过高”等等一系列质疑会作何感想。
这封举报信恐怕都不知道该如何下笔了吧。
与其外攻,不如反躬自省。
黑公关也好,白公关也罢!
其实背后都有着深层次的业务和产品逻辑:
一个参数错误事小,但也反映了工作的细致程度;
刘总的言论是不是也在提醒智己该关心关心员工了。
技术再强,也别让企业价值观跑了偏。
当年发明8小时工作制的亨利福特二世给后世最大的启示并不在汽车业本身,而在于:
没有时间去体验生活的人,注定搞不懂真实用户需求,也更造不出好车。
新能源的战争激烈又内卷。
但过去无数成功的商业案例已经证明:
走到最后的不一定是技术最强的,但一定是最有品牌魅力的。
包括产品的,当然也包括人的。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