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在大巴山深处的重庆城口县,与生漆打交道了十余年,是什么支撑一个法国人将身心“安住”于此?
文森在他的工作室。张旭摄
文森生于法国图卢兹一户艺术世家。上学时,文森学习装饰艺术专业,常在展览上看到漆艺作品。毕业后,文森进入古董家具修复行业,漆成了他日常相伴的材料。
某次浏览网页时,文森看到了有关成都漆器的介绍,日常接触工艺漆的他对生漆产生了兴趣。
2008年,文森受友人之邀来到中国。旅程中,文森来到成都送仙桥古玩城,向“漆艺大师”邹小屏讨教。没想到,这一面让这个法国人一头扎进了生漆工艺的学习中。
不同于以往使用机器修复家具,制作漆艺品的材料和工具都需要文森自己做、自己调。文森从收集大漆开始,拌灰、调漆,又制作木胎、刷子、雕刀等等。
文森正在进行创作。 张旭 摄
漆艺品的美由危险和时间浇灌而成。制作的第一步是收集原料。漆匠首先要找到野生的漆树,从3月份开始在树上打钉子方便爬树,之后刮皮、放水、割漆获得原料,整个过程长达数月。不少漆匠已经上了年纪,难以在山间树林里爬上爬下,原料变得愈发珍贵。
之后的工序便是加工生漆、打磨家具、反复上漆等一件作品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是数年才能完成。
从割漆到完成作品,文森将苦头尝了个遍。一次,文森用手将生漆涂在毛刷上,第二天全身就开始浮肿。他的手也在随后的几天里褪了一层皮,疼痛持续了大约一周。这十几年与漆为伴的生活让文森的手饱受摧残。时至今日,文森还偶有过敏反应。
文森对漆艺的热爱始终不减。他把家安在了大巴山,山川日月给了文森更多灵感。他将大漆与竹子等自然材质结合起来,探索更多创作形式。村中的生活、民间故事也都成为其灵感来源,促成了一件件艺术品的诞生。
文森还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叫文森·漆。对他来说,漆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他希望有更多人了解中国漆艺,让这项工艺传承下去。

来源:中国侨网综编自中新网、澎湃新闻等
作者/编辑:刘洋
责编:马海燕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