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出差,过了零点才到家

无法录音了,抱歉
最近还有没刷过短剧的姐妹么?
每集一两分钟,恨不得把重生复仇、手撕渣男、霸道总裁爱上我的狗血戏码,全堆上。
带着自媒体人的好奇心,我点开了小伙伴发来的链接,好嘛,差点收不住!
5秒一个悬疑,10秒一个爆点,简直是踩在观众情绪上跳舞,那是真的爽……
还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了,立马出现一批“外国化”的微短剧
可为啥不爽下去呢?爱看就看好了……
因为坏处也非常非常明显:
1、浪费时间:耽误工作、耽误休息……
2、伤钱:别看一开始都是小钱,刷着刷着就刷走一大笔
3、有害健康:一直看眼睛受不了,一直刷肩膀、手臂、身体也受不了,甚至看多了,连脑子都不好了(有研究发现,每天使用智能手机超过7小时的9-10岁儿童,大脑会出现可见萎缩)
4、心理空虚:毕竟是没有价值只有瘾头的低级快乐,回过神来发现竟在上面浪费了这么多时间,连自己也会讨厌自己
我们成年人都照样上瘾受害,孩子是不是就更脆弱?
最近就有个热搜,9岁男孩玩游戏充值上万,父亲知道后,自责“管不住儿子”,连扇了自己十个巴掌,并把娃送到了派出所……
孩子对网游、短视频上瘾,真的防也防不住,管也管不了吗?
不对的,其实并不是这样,在刷手机、玩游戏这些问题上,孩子可能比大人更能有效抵抗“低级上瘾”。
01
先给娃“洗脑”
手机是用来学习的
我的观点很明确,首先,禁止孩子用手机和其他电子产品(包括电子游戏)。
其实大家都清楚,手机平板电脑这些工具,我们办公肯定要用;娃学习肯定也要用。也有不少家长(比如我)都是主动给娃买的手机、平板、学习机,装上了又好玩,又好学的APP,带着娃一起上手。
给娃树立第一印象:“平板、学习机是一种好玩的学习工具”,这句话听起来比土味短剧都土,但是相信我,很管用。
每次娃拿起手机,我们都问,哦,你在学什么呢?
20分种时间到了,我们也说,停一停,眼睛休息下再学吧。
这些都是很好的“心理暗示”。
拿我家来说,小小优趣、嘟嘟数学、天天练、字闪闪这些本身就是学习的APP,我就对女儿说,这些学起来特别好玩,还是闯关游戏呢!
而对B站这样的综合性网站,我也是说:这可是B站大学,里面的人都太厉害了,妈妈化妆都是跟着里面学的呢……
这种“先定调子”,当然不能阻止孩子们发现,手机除了学习还能玩游戏。
但是它能先在孩子们的理智脑里建立一个印象:手机平板都是学习用的,从这些好玩的游戏和视频里,我们都是可以学习的。
只要是学习,谁会真的多上瘾呢?有了这种“前置立场”,后续我们再管娃用手机玩游戏的时候,就会站在优势位置上,不信可以往后面看。
与之相反的错误做法,就是大人自己把手机变成了“游戏专属、禁忌的诱惑”。孩子们也不傻的,大人明明特别爱看啊,越禁止越让娃“欲罢不能”。
人的心理都是一样的,越不让喝可乐,越是想去偷喝,但要是几百种饮料放在自助餐厅里敞开喝,有几个人还会非要连喝三杯五杯的可乐呢?
当一个家庭坦然地把电子产品当做一个工具,甚至就是一个积极的学习工具。那你的孩子自然也会这样看待它。
多多挖掘它学习方向的功能,孩子会觉得,学习也有比短视频更好玩的地方。
这一点上,孩子们是远胜于大人的,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天生就善于从新事物中发现乐趣。
之前我们安利的手工网站打印网站学习网站(戳蓝字查看文章),有很多云闺蜜亲测过,孩子们对它们的喜欢甚至胜过游戏短视频的。
02
玩了,又怎么样?
我知道,你们心理一定憋着一个问号——那孩子真就把它当玩具玩了咋办呢?
玩是孩子的天性啊,你不让孩子玩手机,他上课照样能把橡皮玩出花来……所以即便孩子用手机拿来玩,那也再正常不过了。
在玩手机这件事儿上,孩子真的比大人“收放自如”。
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局观——既然是玩,我们在什么时候才能玩呢?那就是,必须做的事:比如学习任务、锻炼任务,都做完了以后,就能自由安排时间来玩了。
前面说到,我们在一个家庭氛围中,先建立“手机平板”的头号功能是用来学习的这个习惯,习惯养成了,那家长看见娃拿起手机,第一句话就是问:你现在要学什么呢?
如果是学习时间,孩子用手机完成学习计划,我们当然不用担心;
如果不是学习时间,孩子拿手机就是要玩,那我们下一句顺嘴就是问:那你学习任务完成了么,手机主要是用来学习的,完成了学习任务,咱们才能娱乐对吧~
这不仅能在管控手机问题上,让家长占有先机,更是锻炼孩子规划自己的时间,每天按照规划完成任务的能力,一箭双雕,值得花心思好好引导。
#1
控制时间
玩可以玩,但该管控的,也必须管控。
一说起玩手机,大家最担心的就是伤眼睛。但我要说,它其实是个伪概念。
拼积木、下围棋再好,那也是近距离用眼;
沉迷做数学题,时间长了,也一样伤眼睛。
不管孩子玩什么,都得控制时间。
而且这件事,是需要大人监督和引导的,与其担心和责怪孩子,不如就踏踏实实做好自己能做的。
比如,创造良好的用眼环境:提高室内的光照亮度,给孩子准备一台好的护眼灯,需要近距离用眼时一定要开起来,同时遵守“双光源”法则(室内灯和护眼灯都要开起来)。
培养正确的用眼习惯,遵守20-20-20护眼法则:近距离用眼20分钟后,远眺前方20英尺的地方(大概是6米的距离),停留20秒,缓解用眼疲劳。
在我们家,还会一起制定一个全家的屏幕时间规则(明确告诉小D这是保护眼睛特别行动):我们和小D一起讨论,每人每天对着屏幕多久需要休息一下,玩的时候要暂停,学习工作的时候,最好也有这个暂停,跟孩子一起约定好了,大人也要主动遵守。
如果自己平时工作忙的,那么还可以借助手机/pad自带的家长模式等相关设置,来帮助控制合理的使用时长(方法见这篇→旧文:如何控制屏幕时间
#2
手机安全监管
简单来说,就是不能让孩子看不该看的,不能让孩子在手机上莫名其妙花钱。
像开头说到的,玩10分钟游戏充了6400的孩子。
他的游戏怎么下的?未成年人怎么实名认证的?支付密码又是怎么知道的?
——这里面一定是有家长监管不到位的因素。
我一直说,在给孩子玩游戏、看视频之前,家长一定要提前做一道把关的。
比如小D ipad上的app下载是需要我们家长手机确认同意的。而小D会看的视频内容,我基本上也都是会看过。
APP里也有针对儿童的青少年模式,这些能够帮助我们给孩子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的网络环境。
再不放心的,直接给孩子一个专用的学习机,也能很好地避免广告和垃圾游戏了。
另外,我真心建议,孩子要有自己独立的pad,独立的账号。
如果你非要和孩子共享一个,那么,最好不要关联支付账号,不要告知孩子支付密码,取消支付宝、微信、银行 APP 等手机客户端上的“小额免密支付"功能,这是最最基本的。
尤其是家里老人带娃的,也一定要同步设置,避免孩子在玩手机时,无意识地花钱。
#3
心理空虚怎么办?
同事小伙伴跟我分享过这样一段经历:有一次全家带娃出游,酒店房间刚好有一台装了上千款游戏的街机。
父子俩一起,就把小时候玩的魂斗罗、忍者神龟、超级玛丽全都找出来玩了个遍。
小伙伴说自己一开始不是没有担心过,但后来发现,放任娃去玩,他也并不是毫无节制的。
事实上,在这3天里,娃独自坐在游戏机前的时间很少很少,更多的也是邀请家长一起玩。
因为对孩子来说,电子戏本身,并不会让娃空虚;父母只是训斥却从不陪伴,才会让孩子空虚。
正如上面小伙伴家的娃,好玩的就并不是游戏,而是和爸爸一起玩的过程。
防止孩子沉迷,做他的伙伴,也远比做他对手有效。
毕竟在爸妈这得不到的关注、认可、奖励……那些亲密关系中必需的情感需求,游戏里有一大把可代替的“安慰剂”。

做对手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最后还躲着你玩。但做队友,我们还能在游戏中不断帮他往回拉,转移对游戏的兴趣点,回到现实生活的快乐中来。
比如,没决出胜负?咱们去桌游上杀一局呗;不够爽?到小区楼下打个球,再或者坐着公交去城市漫游~
孩子们就会发现,现实生活是无论如何都比虚拟世界更有意思的。
03
尾声

一说到互联网,父母心里最可能跳出来的两个关键词是矛盾的,那就是“上瘾”和“能挣钱”。
如今的世界首富马斯克,是被单亲妈妈养大的“电脑迷”,他的模特妈妈回忆说,当年离婚以后为了养活孩子,拼命去挣钱,根本管不上娃。
她就给马斯克买了一台电脑,一块地毯,然后孩子就一天到晚坐在地毯上“玩电脑”。并不是说每一个天天玩电脑的孩子,都能成为马斯克,但如果马斯克从小就被禁止玩电脑,那恐怕也没有踩中互联网风口的机会。
再怎么禁止娃用手机的父母,心里恐怕也会打鼓:以后都是AI世界了,我家娃不学点编程啥的,以后真能去竞争么?
既然堵不住,堵了反而可能有害,那就用大禹治水的办法,顺势而为吧。
我们其实并不需要养一个从来没有对手机、电脑、短视频上过一点瘾的孩子,因为我们自己也体验过大大小小的“上瘾和上头”,我们知道短暂的摇摆,并不会让整个人生路线都崩塌。
做好基础管控,在自己能力之内,尽量好好陪伴,我们的孩子就不太可能“废掉”,而我们自己,也会少很多焦虑,少花些吼娃的气力,留点心力爱自己,少生气才年轻!
大J叨叨叨
周末去了深圳和广州,开启了我的新书线下分享会的序幕。谢谢你们花时间来见我,希望我分享的三个没有写进新书里的故事可以给你们启发。
最近陆续收到大家读完新书的反馈,真的好开心,你们那么喜欢这本书。记得去当当写一下评价哦,这件事很重要,可以让这本书走的更远💕
已经在当当写了评价的27位朋友,谢谢你们,我每一条都有认真看,比心~
这位是做出很多大家耳熟能详作品的编辑,没想到她也买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