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期,两位小学生在网络上大火了。一位是虚构的小学生秦朗,网红猫一杯发布了一段视频,小学生秦朗把寒假作业丢到巴黎,结果被她带回。这个视频因被广泛传播而受到关注和讨论,甚至出现“秦朗舅舅”之类跟风蹭流量的账号。但通过有关部门调查,秦朗是虚构的、视频是网红创造的段子。猫一杯为此道歉,在多个平台上被禁言。
其实短视频大多是段子,大家对此心知肚明,谁头顶上会长摄像头随时随地拍摄?大家都是图一乐。被广泛讨论,说明切中了社会的痛点,教育内卷令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小朋友不堪重负,以至于对学习甚至人生失去兴趣,批量制造宅男宅女和躺平者。
猫一杯的错误,在于没有在视频上打上“本视频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几个字,口头劝诫谈话即可,公开道歉平台禁言有几分小题大做。
不是说不可以严打“假新闻”,但网络上很多比这性质恶劣后果严重得多的“Fake news”,四处传播形成闭环无人问,纯粹一个娱乐搞笑段子却被大张旗鼓追究,吞舟是漏,却揪着小鱼小虾不放,只能说这个世界太复杂,一般人没一双慧眼看不明白。
2
另一位大火的小学生同样是因为视频。一段在网络上流传的视频显示,一名小男孩用“我长大以后想……”造句称,“我想当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行长,继承我的爸爸。因为我的爷爷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行长,我的妈妈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副行长,所以我想继承我们的家产。”
视频上热搜后,农发行安徽省分行进行了摸排回应。经排查,视频中的学生确实是该行员工的孩子,其父亲是某县支行行长,母亲是某市分行机关部门副主管,孩子的爷爷、外公曾经是农发行员工,均已退休多年,其爷爷是支行普通员工、外公曾担任过另一县支行行长。可见,视频中小孩说的是实情,童言无忌,小孩没那么多心眼,一般不会撒谎。
网上有大V说这起事件中,最可恶的就是把视频放上网络的人。老子英雄儿好汉,岳父是行长,女婿是行长,这种事情很少见吗?
  改革开放初期,国企和体制内是可以“顶职”的,父母退休,儿女子弟进单位“接班”甚至不是潜规则而是明文规定的,哪怕高层下文废除“顶职”之后,县市很多单位潜规则都可以解决一名子弟进单位工作,编制慢慢解决,此举造成大量单位人员超编,人浮于事;特别是不差钱的垄断性质的国企,三代烟草人、三代电力人、三代银行人……更是屡见不鲜。
这种现象直到体制内“逢进必考”、国企也要公开招聘才有所好转。但在县城也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体制内阶层,以至在网络上被戏称为“县城婆罗门”。年轻人为何往一线大城市跑,不愿回到家乡小县城?就是因为县城稍好的岗位、职业都被这些“县城婆罗门”瓜分完了,你不进入他们的圈子就很难有职业发展空间。
在一线城市没有婆罗门吗?同样存在,但一线的蛋糕大、资源多,婆罗门不可能全部掌控;二是因为计划生育,体制内子女较少,一线的婆罗门子弟相对稀少;三是大地方要做到高层,还是要有能力和精力的,不像在县城的岗位,真实学历初中以上完全能够胜任,本科研究生之类的学历要求,不过是内卷作为筛选用。像一些卷烟厂招普工,居然也要研究生,操控卷烟机器,技校毕业完全能够胜任,为何要研究生?内部人士道出了奥秘,如果不设门槛,打招呼写条子的特别多,主事者不胜其扰,只能提高门槛,把大多数关系户排除在外,耳根清净,这其实是一种浪费和内耗。
大国的很多事情,做得说不得,不上称没有三两重,上称千斤都不止。把视频放上网的确实不是好人,很多时候,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做人做事要低调,长者教诲,闷声发大财是金玉良言。
3
小学生“继承家产”一说在网络上大火,是因为切中“阶层固化”的社会痛点。大国是个很奇妙的国度,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大国是阶层流动性最高的国家,没有之一;但同时也是阶层固化最严重的国度,特别是近几年。
阶层流动性最高,是因为之前的运动和动荡,导致阶层大洗牌。以70年代末期的“老三届”大学生为例,这一批人,无论是官学商,都有不俗的成就,原因是之前出现了断层,生态位空缺,所以他们这一批人成为头部玩家,占据了顶端。高校里很多院士、博导都是老三届毕业生,甚至不是名校毕业,但当时大学生稀缺都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送出国深造而上位;而今哪怕是世界知名大学博士,到高校也只能签订临聘协议,数年过后“非升即走”,大多数连一个安稳的教职都不可得,跟前辈待遇可谓是天差地别。
阶层固化则是因为制度性因素,这个你懂的,既不是也不是封建时期的科举制度,体制内类似于两汉时期的“推荐制”(察举制),这种制度很容易形成阶层固化。如汉制到了魏晋时期最终发展成为“九品中正制”,以至于“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到了唐朝,世家大族“五姓七望”在民间的声望甚至凌驾于皇族之上。
唐文宗曾经为皇太子向宰相郑覃求婚,希望郑覃能把孙女嫁给太子,结果郑覃拒绝了,却把孙女嫁给“五姓七望”中的一个崔姓九品小官员。以至于唐文宗感叹:“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不要以为这是中唐之后皇权衰落所致,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李世民想把女儿嫁给清河崔氏,结果人家直接以门不当户不对拒绝了。
唐太宗看不上世家大族的傲慢命重臣修《氏族志》,但在初稿中,编修者无视皇室,而将博陵崔氏排为天下第一。气得李世民跳脚,命令重修,将皇室李氏排在第一,但民间依然把“五姓七望”即博陵崔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视为门第之首。
4
为了抗衡世家望族,隋唐开科举制度,但唐代的科举制度跟后世的科举不是一回事。唐朝的科举,不是闭卷考试,比的是名气,靠皇帝和朝廷重臣圈定。这样更有利于名门望族,家族中官员越多,名气越大,中举的概率就越大。
像清河崔氏,先后有12名成员在有唐一代任宰相,形成一种垄断。寒门士子依然难有出头之日,像大唐才子罗隐,考了十多次都没能上榜,史称十上不第”。在跟妓云英的诗中自嘲道:“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另一位屡试不第的考生黄巢,可就没有罗隐的好脾气,因为没有出头之日,黄巢冲冠一怒,我花开后百花杀,率领寒士和造反的士卒将大唐搅个天翻地覆,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五姓七望和大唐皇族被他杀了个人头滚滚。
黄巢死后,朱温等寒族继续了他的事业。后梁太祖朱温在谋士李振(寒门出身)的建议下,在白马驿渡口,对当时的唐朝内部的“清流人物”、门阀士族进行的一次有计划的屠杀,杀死以裴枢为首的朝臣三十多人,后又将尸体扔到了黄河中,李振对朱温言:“此辈自谓清流,宜投于黄河,永为浊流”。
白马驿之祸宣告了世家望族的覆亡,反者道之动,世家望族的覆亡有其历史必然性,寒族长期被打压压制,郁郁不得志,一旦翻身世家望族必然会迎来惨烈的报复,之后的屠龙者成为恶龙,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要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在无法进行制度性变革的局面下,科举制度是一个很不错的系统补丁,“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宋明清的糊名科举制度,使得任何官僚家族无法长期把持科举,促进了阶层的流动性。
大国目前的“逢进必考”有几分类似于科举,但远远不够与“推荐制”抗衡。世界上与“科举制”最相似的制度是印度的“联邦公务员考试制度”。印度的联邦公务员考试,近百万报考,只选取数百人,难度与大国科举制度类似。如2021年,印度有约97万人报名公务员考试,最终只录取了712人,也就是1362人争夺一个岗位,内卷程度可见一斑,就连回国赶考的谷歌精英,都难以通过。
印度公务员考试分两阶段的笔试和一次面试,涉及的综合知识就有9门,全程考下来需要横跨一年,时间周期漫长。且考生一生只能考44次不通过,就不能再考。印度影片《第十二次失败》就反映了印度国考之残酷。
尽管考试很难,但印度国考一旦通过,不像大国国考只是上岸,依然是小吏而非官员;而在印度成为联邦公务员不啻鲤鱼跃龙门,不仅待遇好,而且升迁快,可以跟明清进士“老虎班”相比,下去就是地方“百里侯”,过几年就能出任地区公务员系统长官,除了选举官员外,是一个地方真正的掌权者。
印度在独立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事实上是有众多土邦拼合的一个散装国家。独立之后能够维持统一和联邦制度,且在2023年印度经济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印度的联邦公务员考试制度培养了一大批忠诚联邦有能力的公务员,并且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是一个重要因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