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年一直在写“五十岁”系列,大半年过去了,最近又看到不少人在讨论五十岁。
说几个印象深刻的。
首先是戴军。戴军,70年生人,54岁,看起来就像四十多岁。他年轻,有活力,爱美食、爱生活,在人群中、镜头上一出现,氛围就会变得松弛、幽默。人啊,发现没,无论对于自己还是他人,活的都是一份综合感觉。
在采访中,他谈起对待死亡恐惧的话题。大家都看过他和李静主持的《超级访问》,李静的观点自然也会引发他思考。他说,李静曾说在过40岁生日的时候有种恐惧感,觉得40岁要过不少坎,好像每一步都是下坡路。
戴军的心态则很好,他说,到了50岁的时候,突然就想明白了。怎么明白的,他说,“我们家在这个世界上存活的人越来越少,大部分都走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我在想有一天我走了以后,那边我的亲人比这边的多,他们会迎接我,可能给我买好了房子,空调也安好了,电视也装好了。……我是想得很通透的一个人。”“享受现在,好好做个人吧。”
巧的是,李静,也是70年生人,最近她采访金惟纯的视频也有很多切片流出,其中一个也在谈50岁,她说自己多少有点恐惧,感觉不舒服,就问金老师那时候的状态是什么。
惟纯,曾是中国台湾《中国时报》主笔,被李敖誉为“中国台湾新闻界第一大才子”,后来专注“人生只有一件事”,即活好的研究、讲课等等,影响了一批商业界的精英,我周围好几个朋友都上过他的课,可见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精神被疗愈和提升需求,也是刚需。
他说恰恰是50岁的时候,是人生最大转变发生的分水岭。就好像人生的上半场已经活过了,人生下半场还不知道怎么活,所以说以前没有做的事,都得把它做一下,于是飞行伞、骑马和深海潜水,海陆空他各搞一个。观察了一下周围人,我的几个好朋友清明节就在翼装飞行,跑马啊什么的……
那些高难度、危险的运动,其实是在追问自己,我的人生为什么只有这样呢?一直问,一直问,后来也就找到答案了。金惟纯说,活出自己才是生命的本质。
戴军的方法是人生总有去处。去处想好,其实就不怕了。你来自哪里,去往何处,想明白了,也就通透和闲适了。苏轼说,“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野性的思维》里画了一个生死梦的三角,他说,生就是同时性,梦和死就是历时性,死是从现在看到过去的视线和视角,而梦是从过去看到现在的反向视角。
生死其实也就是一场梦。人生大梦一场,解析着看,就是过去现在未来都在你的心里。你好好对待你的心,你就知道来处去处,就会笃定平和一点。
我的朋友跟我说,他刚从新西兰回来,毛利人有句话,Past,present,and future move as one. (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体的。)他说新西兰人,三点半就在山里开完会了,然后开始一杯杯酒摇啊摇,看夕阳看野草看森林,随时可以跳进河里洗澡,尽管很冷。
我说,这不就是曾点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我们的理想,他们实现了。他说他们同事间都可以聊到9点半,然后10点半就睡了。他们似乎毫无焦虑,与自然是一体的。
金老师的方法则是此生找到真己,像打造作品一样去做自己。艺术结构就是生命结构(美 苏珊·朗格)。每个人怎么找到自己,其实向上一路。朋友从英国上课回来给我分享的震撼处,我觉得也很有启发。他说他去上了英国自行车国家队的总教练的课,此前自行车队成绩平平,后来经他领导获了不少奖,怎么做到的?
第一个就是立志,要高标准;第二个就是每天无论从任何角度和指标上提升1%,并做日志,做复盘;第三,在胸口挂个牌子,放三个自己的核心信念词。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看看自己有没有遵从自己的信条。
我觉得这不正是像作品一样打造自己吗?这不就是日用心学,事上磨练吗?而不是从刺激、危险、不确定性中找短暂的高潮快乐,而是生命本身有个常,有个至乐,有个训练场,有个广阔无垠的天地。
我最近很爱说老子的一句话: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静”,就是盛极而衰、衰极而复的中介,是复生的基础,是生命力最强的表现。
你要有自己的静,自己的常,自己的核,你才会存够自己的自由。自由是从静处储备势能水库的,自由是你有心解决任何事情的心力和实力。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50岁话题来自一部剧,剧中玮甯”想在50岁退休,“刘若英”说人会老,钱会贬,50~80岁的钱存够了么,起码2000万新台币(相当于452万人民币)。她还补充说,人生不是一条直线,这笔钱呢,你还不能生病,可能不能旅行,婚丧喜庆你可能不能包那些红包白包,还要顾及自己的品味……
是啊,四五百万人民币,按照3%的年息算,一个月也只能拿到1万多块的生活费。前阵子,上海一对夫妻,存了300万躺平,大概就是这个逻辑。
即便没有小孩的负担,要养好自己,在大城市也是一个挺难的挑战,三五百万才能低配版安然度日。关键是剧中的玮甯”都没有什么朋友,连饭搭子都没有,吃饭都会被餐厅请出四人位。
人生就是个复合体,不要固执地只选自己喜欢的,有些“不得不”,也是动力。比如不得不养孩子,为母则刚,也能生出很多力量来;比如还有未尽之事,未完成的书稿,研究和志向等等。年轻时候的那些盛气临人,坚持自我,其实不是那个真己。不要固执地只相信自己认为是真的东西,生命到处都是漏洞和空缺,不要让它成为万丈深渊。
那部剧叫《不够善良的我们》,光是名字,我就觉得直击人心。年轻时候看的那些演员,如今也是中年人了,林依晨、玮甯、贺军翔演的。曾在《恶作剧之吻》里有过合作的林依晨与许玮甯,暌违19年,又同台演情敌。时光啊,原来我们是同步的。
林依晨,经过这些年结婚生娃及长时间的空白期之后,复出了,饰演的就是一个自己差不多年纪的人,十年前用了一点心思抢过来的男人,如今的生活,其实也是日复一日的苦闷。
41岁的林饰演的小简,一个人在阳台呆着抽烟,婚前喜欢她的婆婆,现在也嫌弃她。丈夫对她不咸不淡。人也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讨厌身边人,红玫瑰和白玫瑰,怎么都不可能两全。
“现老婆”和“前女友”,两个人暗暗彼此关注、较劲,究竟谁的生活好,其实就是两条路线的比较。终究人都是要过40、50的难关的。35岁前的生活,似乎怎么过都没错,不后悔,但到某个阶段,总有些内心的鬼鬼祟祟会出来影响自己。
现代大城市的女人啊,单身贵族,精神似乎独立自由,不怕寂寞,但也怕没钱。而嫁人有娃的,面对一大堆的工作和生活,似乎也缺一口气自主生活。
所以,不要非此即彼,人生最重要的是转场能力和多点开花。不要比较,人要专注自己。我前两天见了一个生命力极强的同龄人,她经历几次婚姻,有5个孩子,还跨国搞事业。岁月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还是年轻漂亮。好的坏的,过去了就过去了,从不滞留,这就是如水自由的生命啊。
梅花道人吴镇,五十岁之后,他的画才被人认可。他的邻居盛懋,求画人多,生活殷实。他则无人问津,照理说,天天被刺激,早已崩溃,但他说,二十年后,我的画一定比他的强。后来果真是。上海博物馆有两人的画,可以去比较看看。
说回这两个女生,一个注重事业而没有存下足够的钱,一个注重家庭而没有存足够的爱,她们共同的,都没有足够的自由。想花就花不是自由,想放弃就放弃也不是自由,有底气才是真自由。
如果要搞事业,就专注赚足够的钱,然后有很多的朋友,享受很多的自由;如果要搞家庭,就专注存下足够多的不计较的磨砺出来的爱。
人要对自己,对别人都要有足够的耐心。现在的人,说走就走,说分手就分手,表面看是潇洒,实际上也会反噬自己的情感。对宠物可以花很少的钱,就拥有绝对的忠诚,但是,人在世上,需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大的、久的信任。比如发生最紧急、危险状况的时候,你能填上三个人的名字吗?风里来火里去都会来帮你的人有吗?
人明白了无常的底层逻辑之后,还是要在事上磨,在人与人之间的深度关系里探索,你有了一颗清朗澄澈的心,你再看待万事万物,有了别样的构建能力,你会发现熟悉的古板的关系里的新东西。深度链接,深度体验,都是需要痛苦凝练的,需要代价和灵感的。深度关系就是爱,你存了多少?
另外,四海皆弟昆(子夏语),朋友多真的是爱的源泉。别活得太寂寞。
每天过一样的生活好像很无聊,傅佩荣的答案是每天回答自己一个问题就可以了。不要崇拜任何一个还活着的人,善是我和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
我就是每天读一本书,写一篇文章或者解决一个项目,然后就休息了,也不贪求。
加缪的《西西弗斯的神话》里说,星期一早上醒来,上班吃饭,下午上班,周一到周六都是如此,然后问自己,这是想要的生活吗,他一直跟着别人的脚步走,你也许表面跟别人还是一样,但你开始追问了,就走在觉醒的路上了。
人最重要的是真正的快乐。
蔡澜说过一个故事,他说有一次他在一个航班上,飞机抖动的时候,周围的人很害怕,他很镇定,旁边的人很生气,问他You die before?意思是你死过吗?这都不怕。蔡澜说,I live before。你看角度不一样。生死梦的视角和方向不一样。
苏东坡说,生命就是闲、存、养、练。万法本闲,人心自闹,所谓“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人心跟规律合一,就必须先静,先闲。然后存足够的势能,钱是势能,爱是势能,自由也是势能,养福,养气,养财。另外,养心,练心也是动静相宜的。
前几天,一个爱茶如命的好朋友跟我说,你去看看你们老家名人陈立(《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祖籍绍兴)讲的东西,很有感觉。在一个茶局上,主持人问,陈老师对什么茶有期待,他说,所有能够被表述的美好时刻,都是他人的,不是自己的。他是任何茶都能喝的,每一种茶中都有好的,他“期待”的是不期而遇,并不是专程要去跟谁有一个交集。
我们往往忘了邂逅这个词。为什么会放弃不期而遇,是因为我们不自信,自信的人,能够吻合和喜欢的东西,你会非常享受它。你要去寻找公众认可的好东西,跟茶叶之间的关系被利益所左右。最好的状态,能够深情而来,拂袖而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要被好的或不好的感受影响。
好的感受你能获得,不好的你也会获得。好的坏的,都清空,过程不是重要的,是过程之后,记不记得都放下。就像诗一般地活着,有感而发,发完就放下。
我理解的就是归根曰静,还至本处。
 /// END /// 
No.5729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水姐
作者简介:秦朔朋友圈创始主编,上海作协会员,公号名:水姐;视频号:水姐一天一书实验室。代表作:《中年好友苏东坡》《苏东坡万有应用商店》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图片 视觉中国
  欢迎点看视频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