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猴,昨天刚通网,就看到了一直以来都很欢脱的网红@猫一杯发的道歉视频。
她对着镜头承认,曾经的“在巴黎捡到小学生秦朗丢的寒假作业”是编的段子。
同时,杭州警方的蓝底白字也出来了,猫一杯及其公司已经被公安机关行政处罚。
(上下滑动查看)

同时我注意到,在猫一杯的道歉视频之后,官媒十二道金牌齐发,枪口齐刷刷的对准了猫一杯此次的造假摆拍,环球时报、新京报、北京日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
人民日报还出了一篇重磅社论:
定性定调,这事儿没完,果然今天,猫一杯全平台被封。
根据我在新榜查到的数据,截止到被封前一天,猫一杯的粉丝抖音1900多万,小红书700多万,快手500多万,B站400多万(视频号粉丝数不显示,但肯定也是百万级),微博100多万。
此外,猫一杯的油管上还有接近40万粉丝。
按最保守的口径估计,猫一杯在全网也有4000万粉丝(去重前数据),能穿透这么多平台,做到这个数量级别的网红,在全网都是凤毛麟角。
作为猫一杯的半个同行,我不想落井下石。
但我觉得有必要从公关的角度分析下,猫一杯做错了什么?
这件事对所有做自媒体,做IP生意,做网红,做公关又有什么启示意义?
毕竟咱也是给腾讯阿里讲过公关课的人。
首先,猫一杯策划的“秦朗,你的寒假作业丢了”这个段子一出来,我就感觉不对劲,犯了大忌。
因为猫一杯指向了一个具体的人指名道姓,秦 朗。
作为一个几千万粉丝的网红,不会不知道,在作品当中曝光一个素人的名字,有多大的风险吧???何况那还是个小学生??
如果秦朗真实存在,你想象一下,第二天他从全班同学到大姑大婶都拿着这个视频戳他脊梁骨的情景,他可能接下来20年都是那个“把寒假作业丢在法国厕所还被捡回来的傻子”。
大家都是学生时代过来的,不会不知道这种绰号和同辈压力对一个小朋友的厉害吧?
跟大家讲一个真实的例子:
我去年写过一篇文章,中间用了一个评论截屏,那条评论是,A校B班CCC实名表白某某某。
我当时给CCC和他的头像打了码,但是后来他的朋友找到我,说虽然你打了码,但她的同学,还是根据头像被打码后的颜色和班级定位到了这个人,给这个同学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能不能把那张图删掉?
因为微信删不了图片,我干脆就把文章删了。
一个法律知识:哪怕你不指名道姓说一个人,但是你说的信息,能让他的身边人定位到他,也是要负责任的。
比如说,我不说肌肉_娃子阳痿,我说,经常在我评论区出现的那个蓝皮王八阳痿,肌肉_娃子也可以根据这句话来告我,说我侵犯名誉权(或者隐私)
因为“经常在我评论区出现的那个蓝皮王八”可以定位到肌肉娃子。
更何况指名道姓Cue一个小学生😅?
我理解,有人说猫一杯就是个段子,乐呵一下就行了。但这个段子和其他段子还是不一样的,从结构上来说,猫一杯这个段子是一个寻人启事,是在无差别打击全国所有叫“秦朗”的小学生。
这是第一层问题,
第二层问题,当时很多人都去找秦朗,有人认领秦朗舅舅,被发现是骗人的,后来不断有人反馈秦朗没找着,包括官媒也开始提出质疑:浙江之声派出记者,寻找这个“秦朗”,发现对不上号。
到这里,猫一杯的“寻人启事”已经引发了全社会,尤其是权威媒体的关注,质疑寻访找不到人,事态已经越来越不可控了。
猫一杯做了什么呢?
她发了个视频,叫“寒假作业大结局”,说她已经联系上了秦朗的妈妈,把寒假作业还给了当事人,还出示了和“秦朗妈妈”的聊天记录截图
本来这事儿,或许还可以用“无人认领”,结束翻篇。
结果她加入了一个新角色,秦朗妈妈。
嘴硬硬到底,做戏做全套。
为了遮盖一个谎言,撒了一个更大的谎言。
谎言越多,越容易拆穿,谎言越具体,越容易证伪。
猫一杯决定嘴硬到底的这一刻,事情就没有挽回的余地了。
猫一杯的“大结局”,显然不是警方的大结局。
杭州警方在立案之后,直接查了所有适龄儿童“秦朗”的出境记录。
自以为聪明的剧本,在警方的大数据面前就跟玩泥巴一样。
这件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我觉得,不要弄虚作假,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就不用说了,更深的一层是,我们要意识到:
段子/剧本类、记录生活类、观点评论类、以及新闻类这四种内容,都挤在同一个信息流中去争夺用户的注意力,背后是有问题的。
因为在传播中,各种带情绪,带巧合,带戏剧,带冲突,带反转(这都算是自媒体铁律了)的各种内容,更好传播。
但新闻需要客观、中立、不能带那么多的趣味性和情绪、观点。这导致它天生没有其他几种形式吸引人。
那么,当严肃真实的新闻,和各种搞笑段子、萌宠Vlog、观点暴论挤在一起竞争的客观条件中,新闻它就是抢不过人的注意力,怎么办?
就好像大家都在钓鱼呢,有人掏出一根电棍,一下子的一下把鱼都电死了,别的钓鱼的,怎么办?
会有什么后果呢?
举一个例子,前两天证监会出了一个国九条释放提振市场信心的信号但,如果大家都不关注这个东西,或者不感兴趣,那客观上来说,它提振信心的作用就会打折扣。
注意力在整个社会层面的涣散,影响了国家动员办大事的能力。
再说的本质一点,媒体有对人心的动员能力,本质上和枪支弹药有相似之处,这也是给所有网红敲响的一个警钟,慎用影响力,慎用注意力,越大越要。
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也是在占用一种公共的资源,这个资源就是人的注意力,这种资源很宝贵,就跟空气、水、黄金、电力、石油一样,不能挥霍它。
今晚就聊到这里吧!
这件事对我很有启发,还是要谨慎使用自己的注意力,宁愿少更更,不要翻车车,谢谢大咖!!鞠躬 ! 
PS:去年讲的公关课节选,常看常新:
作者:梓泉

助手:菁菁
审阅:小鸣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