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公众号:咪咕阅读(ID:cmread365)
作者:吨吨
这届年轻人的精神状态,主打一个出其不意。
前不久,一对爷孙之间“驴唇不对马嘴”的对话火了。
短视频博主@渣渣辉 躺在病床上,和爷爷对话。
渣渣辉:“爷爷,我好像中招了。”
爷爷说:“啥,种枣嘞?”
渣渣辉再次用沙哑的嗓子说:“我阳了,嗓子难受。”
爷爷平静的脸上没有一丝表情:“不懂什么是羊什么是狗?”
一来一回,具像化了“你说前门楼子,他回胯骨轴子”的喜感。
网友们不禁调侃,在爷爷身上体会到了“胡说八道”的快乐。
这种”已读乱回“的沟通方式开始迅速在年轻群体中流传开来。
催婚的亲戚、单向输出的朋友、发疯的同事连连中招,主打一个“事事有回应,件件没着落;事事关心,件件没谱”。
“糊弄学”的升级——已读乱回
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已读乱回”是糊弄学的升级版,对亲戚的“连环十八问”有奇效。
亲戚问啥都不要紧,用最简洁的回答搪塞过去才是重点。
“准备什么时候结婚?
——听你的。
“什么时候要孩子?

——晚上吧,中午也行。”
“学习成绩咋样?”
——学无止境。”
“有对象吗
——有一些。”
基础版“已读乱回的精髓,在于既能和亲戚划定边界,又能不得罪人。
如果说,这类应付回答只是基本操作,那么2.0版本的“已读乱回”,主打一个干蒙在场所有亲戚的CPU。
比如说,面对打着催婚名义来刨根问底没完没了的七大姑八大姨,有选择背歌词的,不仅朗朗上口,还能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在字正腔圆的朗诵下,谁能听出来这是《香水有毒》呢?
有长篇大论的,自然而不生硬地接续话题,又“出其不意,一招制敌”。
“因为这个螺丝钉的长度很容易直接影响到挖掘机的扭矩,你知道吧?”
“你往里砸的时候,一瞬间它就会产生大量的高能蛋白,俗称UFO。”
“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甚至对整个太平洋以及充电器都会造成一定的核污染......”
一段铿锵有力、前言不搭后语,却又似乎很有水平的“意大利面拌42号混凝土”发言,把亲戚听得一愣一愣的,硬控全场30秒。
甚至还能赢得他们不明觉厉的赞许:
“不愧是大学生,就是有文化。”
每一个学会这类方法的年轻人,都会忍不住发出挑战:我现在强得可怕,我要打十个!
已读乱回一个月,
社交内耗更重了?
打遍亲戚无敌手,但出了门,碰到陌生人突如其来的热情,也会让我们有一些不适。
碍于礼貌又困于陌生,这时候,“胡说八道”将成为一种体面的回复。
在处理陌生人社交这一方面,博主@辉辉呀 已经驾轻就熟,她有一套面对各种无效社交的话术。
遇到陌生男人搭讪,她:“离婚带俩娃。”
看到Tony老师办卡,她说:“不好意思,我秃了,这是假发。”
碰见儿童机构推销,她说:“孩子归我前夫管。”
她发现,负债200万、离异带俩娃的人设能帮她省去生活中80%的无用社交烦恼。
碰到剩下的20%,就指指自己的耳朵,表示自己“听不到”。
自从学会了这几招,她的生活清静多了,甚至还收获了一些快乐。
但天下武功,无坚不破。有时候我不犯人,人要犯我。
比如坐公交外放短视频的、带狗不牵绳、带娃不讲公德的……这种时候,放下个人素质,立地开始发疯,才可以carry全场。
遭遇到陌生人没礼貌的请求,博主@睡个好觉 用魔法打败魔法。
她出差坐硬卧,遇到同车厢的一对小情侣“理所应当”地要拿中铺换她的下铺。
她当即拒绝,并表示自己也不方便。
情侣的用词更让人生气:
“有什么不方便的,大不了补你差价!”
她说:“可能确实不大行,我这是假肢,上不去。”
空气凝固的一瞬间,博主可以睡个好觉了。
小情侣不但不敢骚扰,还一个劲儿地道歉。
还有热衷于拷问大学生的出租车司机:
“在哪个学校啊?什么专业啊?”
在重庆上学的大学生统一回答“重庆大学,卖烧烤”,在武汉上学的学生回答“武汉大学,学汽修”。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让司机自觉闭麦。
守好自己的边界,对乘客和司机来说都是如此。
当然,也有不少网友深受“已读乱回”的伤害:
更有甚者,因为“张口就来”导致自己陷入了更大的麻烦。
有网友分享了自己在购买出国保险时,面对对方“半是讥讽”的搭话胡言自己是“校董女儿,免试入校”,结果被对方当成了“大客户”,被推销了更贵的保险产品。
如此看来,并不是所有场合都适用于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已读乱回”。
长期“事事有回应,件件不靠谱”的处理方式,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很大的困扰。
人际关系中,
健康的社交距离是多远?
说到底,许多年轻人的“已读乱回”是为了守护社交中的个人空间,试图用风趣幽默的话语,提示对方行为已经越界。
可事实上,“胡说八道”更像一种被迫之举的修饰版,并不能真正解决沟通问题。
还容易被冠上“低素质”“没礼貌”等标签。
其实我们面对的许多人际关系问题,根源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不清。
《相处的艺术》一书将“边界感”解释为“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自我界定,它不像身体的边界,更多是保护人们心理上处于一个舒适的状态。
虽然每个人对“舒适”的定义不同,但至少我们得做到不越“界”。
在《好的关系,需要刚刚好的距离》一书中,作者把所有人际关系交往的最佳距离分成以下四种:
亲密距离区:0cm~46cm。这是产生并分享爱意、互相安慰、给予保护等行为的距离,适合家人、情侣之间
一个人距离区:46cm~1.2m。主要通过对话来沟通,有适度亲密感的同时,也需要维持某种形式的礼仪,适合朋友之间
社交距离区:1.2m~3.6m。大多数情况下,不允许提及私人问题或肢体接触需要遵守适当的规矩,适合同事之间。
公众距离区:3.6m~7.5m。需要夸张的声音和非语言交流手段,如手势和姿势,适合老师与学生,或讲师与听众之间。
需要强调的是,在社交关系中保持距离,目的并不是变得冷漠,而是彼此尊重。
毕竟,朋友之间的理想状态是相互温暖而不相欠,亲人之间的理想状态是相互扶持而不束缚
在《好的关系,需要刚刚好的距离》中还提到,人们更喜欢那些明确而郑重地说“不”的人。
不会推绝别人而持续被对方牵着鼻子走的人,会让对方怀疑你是任何要求都能答应的“软柿子”。
然而,如果是一个善于拒绝的人,一旦他答应帮忙,你会觉得他是真心诚意的,并且心怀感谢。
所以,面对沟通的时候,希望我们都能更大胆,更从容一些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只有彼此尊重、真实表达,令人匪夷所思的“胡说八道”话术和被迫“发疯”才会真正离开我们的生活。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咪咕阅读,点击下方卡片即可关注,更多精彩文章每日更新!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青年文摘视频号,给你的生活添点料
聊热点 听故事 涨知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