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改版打乱发布时间
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文章更新
将“智谷趋势”设为星标🌟
保持联系,一起前行
◎作者 | 李依霖 罗柳宁 
◎编辑 | 果栗乘
◎来源 | 地球知识局(ID:diqiuzhishiju)已获授权
“三月三”,你为什么如此快乐?
2024年“壮族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放假两天,与周末连休!足足四天!怎么这么好呢?
“羡慕”二字我已经说累了
(图: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原来从2014年开始,“壮族三月三”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就成为广西的法定假日了,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
看到这则消息,很多人羡慕之余不免心想:“少数民族的节日可真多呀!”
如果认为这只是少数民族的节日,可就错了。
广西人表示真不是我们想放假
而是家里对山歌不能少了我
(图:网络)▼
“三月三”并不单指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三月三”,她的前身是汉代的上巳节。“三月三”的原型,还与上古的物候岁时观紧密相连。
“三月三”?上巳节?
上巳节比寒食节、清明节更古老,萌芽于先秦,定型于汉,成熟于唐,宋元时开始渐渐不显。
汉代,上巳节结束了先秦以来的“练习生生涯”,正式以节日“出道”,被列为汉代五大节令之一。其节期相对固定于农历三月上巳之日,是以“水滨祓禊”为标志性的节俗活动。水滨祓禊,就是古人于水边举行的祭祀仪式,洗濯身体、去垢除疾
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巳节进一步固定节期于农历三月初三,并发展出“曲水流觞”“曲水浮卵(枣)”“曲水会”等多样“曲风”。与蛋相关的习俗,常具有浓厚的祈子意味。北朝延续水边宴饮,增加走马射箭,游牧文化因子渗入中原节俗。节日活动的祭祀性成分逐渐减少,娱乐化倾向日趋明显
唐代,上巳节是法定“三令”节之一,皇帝赐侍臣细柳圈以祛疫避瘟,并将曲水宴赏活动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制度化,上巳节成为“官推”“顶流”。民间娱乐游戏性质的活动继续增多,踏青、泛舟、竞渡、斗鸡、斗鸡子等大量新节俗不断涌现。
同时,因为寒食、清明节日假期的延长,三个节日逐渐相连。唐代王维以《寒食城东即事》为题作诗,内容却是“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可见当时三个节日已“合而为一”

穿越 → 唐代上巳节
“三月三”
在下张三,长安新晋基层公务员。
三月三日,早起赶赴城南朱雀桥东曲池,只见宰相、三使、北省官、翰林学士各行彩船,岸边船上已是人声鼎沸。
参加“王羲之同款”、“大唐皇家特供回转自助餐”、新科进士“曲江宴”,虽酒力不胜、射箭不成,但吟诗作答,非常freestyle,尽兴而散。午后,携家人踏青赏花,观看“三月三”划船大赛,擢影碧波,鼓声劈浪;更有内教坊第一女团“门面”、长安美妆博主庞三娘唱跳歌舞,甚美,然不及吾“本命”——善舞《踏摇娘》的张少娘。
归途,偶遇去年的新科进士崔护,说着什么“桃花依旧笑春风”掩面奔去,感觉这是个有故事的人啊……
意想不到的传承
唐时上巳“三月三”的主基调非常快乐,现在的“三月三”与之一脉相承。
那么,为什么“三月三”并不是当今的全国性传统节日?她又是如何成为当今南方部分地区的传统节日的?这就要从宋代开始说起了。
宋代,官方沿袭唐代的规制,设定了上巳节一天的假期,但重视程度大不如前。由于强调礼教的理学兴起,风气开放的“三月三”上巳风俗逐渐不被接纳,民间节俗活动日益分化和减少
加之“三月三”与清明节、寒食节的时间节点相近而走向融合,上巳节俗在中原地区日渐式微。感受到“人气下跌”的上巳节,开始逐渐“退居幕后”,融入与其节期相近的清明节。
在南方民族地区,上巳节则换了一个名称继续其节日生涯,这就是“三月三”
“三月三”,不止一家!
南方少数民族由于地处边远,上巳节的许多文化风俗与活动事象得以存续,上巳“三月三”由是发展成为南方众多民族的传统节日。
以今壮族、布依族、侗族、黎族、仡佬族、瑶族、畲族、仫佬族等最具代表性,产生了“壮族三月三”“畲族三月三”“黎族三月三”“布依族三月三”“报京三月三”
壮族三月三”,又称“歌圩节”“歌节”,是壮族祭祀祖先、倚歌择偶的重要节日。节日期间,青年男女相互对歌,并通过对歌寻觅心上人,因此“壮族三月三”也是一个表达爱情、寻求爱情的社会性活动。
这种传统古已有之,南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就对这种活动有所描述:“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駞(駞tuó,即绣球,壮族传统工艺品)。男女目成,则女受駞而男婚已定。”
“壮族三月三”也是祭祖敬神、祈求丰收的日子。人们不仅祭拜始祖,还祭祀真武大帝、神农,有的乡屯还祭祀村寨共同的神灵“布苏”。
畲(shē)族三月三”,又称“乌饭节”,有“三月三,吃乌饭”的传统习俗。节日期间,家家户户用乌稔树叶汁液泡糯米、蒸乌饭,并互赠,也含有祝祷丰年之意。
“畲族三月三”,对歌也是不可或缺的。有“落寮盘歌”“山哈歌会”,对歌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巫歌、讲古歌、史歌,也有情歌和习俗歌。人们或在田间地头,或于竹林深处,以歌为媒、传情达意,将节日的村庄变成歌的海洋。
“畲族三月三”也是人们缅怀祖先、祈求福祉、准备春耕的时节。“畲族三月三”是活态传承的民族文化,进入当代,其节庆活动也由祭祖祈福向着娱乐性、文化性方向转化。
当“三月三”漂过琼州海峡,来到海南,就有了“黎族三月三”。这是海南黎族、苗族同胞祭祀祖先、祝福新生、歌颂爱情的吉祥节日,以昌江黎族自治县和东方市为盛。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携米酒、竹筒饭,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一起,祭拜祖先。之后,人们或是载歌载舞,或是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趣味体育活动,热闹非凡。
1988年海南建省后,“三月三”节庆文化活动更多地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如与“椰子节”“香蕉节”融合在一起,使传统节日增加了促进商贸交流的功能,从而焕发出新的活力。
侗族三月三”,各地节庆形式不一。贵州镇远的“报京三月三”,也称“播种节”,节期5天。青年男女常于此时以葱、蒜定情,此外还有跳芦笙舞、走亲串寨、集体欢宴、对歌等民俗活动。
广西“侗族三月三”要过“花炮节”。花炮声响有团结、幸福、吉祥的寓意。花炮升空后,来自各村寨的芦笙队、狮子队争抢花炮圈,夺得者为胜。此外还有唱侗戏、赛芦笙、射箭、斗鸟等文体活动。活动精彩纷呈,吸引附近的苗、瑶、壮、汉等各族百姓纷纷参与进来。
从上巳节到“三月三”,节庆活动主要有拜神祭祖、男女对歌、竞技游乐等节俗活动。
拜神祭祖与寒食、清明两节习俗一致,男女对歌、抛绣球这类节俗活动,则与中原上巳节婚育信仰内容相同,可见自古以来各地文化一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如广西地区的“三月三”是融合中原上巳节习俗与壮族“歌仙”刘三姐的传说,以及诗歌、祭典、稻耕等多种文化于一体而形成的传统节日。
如今,在多种力量的推动下,“壮族三月三”这一传统文化被赋予更多的现代意涵,同其他民族的“三月三”一样,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增进认同的文化符号。
“黎族三月三”“畲族三月三”等同样如此,而在传承过程中,节日内涵不断丰富升级,以真实而质朴的方式表达人们的美好期盼
无论是古代中原的上巳节,还是今日活态传承的各民族“三月三”,无论是汉族的水滨宴饮、郊外踏青,还是少数民族的歌舞海洋、传情达意,其内在机理是一致的,都表达出中华民族对生命的热望、对自然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当大分化时代来临,舆论撕裂,信息泛滥。你缺的不是信息,而是专业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获取一个观点容易,但自己掌握一套方法论不易。我们研判团队费心整理了两份报告,总结了跟踪各类重要会议的方法,以及关注的侧重点。
加我免费领取这两份报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