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4月1日至11日,马英九时隔一年之后再访大陆,与上次沿着长江自东向西的“祭祖之旅”不同,这次的行程自南向北,以北京作为终点站。
细心的媒体一开始便从官方通稿和接待规格中发现了微妙变化。
比如:此次有“应中国大陆邀请”的明确表述;再比如:2023年那次是在访问的第四天才同国台办主任见面,而2024年是第一天即见面。
对于马英九访问大陆一事,岛内向来存在不同的声音,绿营通常将其视为“统战戏码”,蓝营则认为马英九访陆的光明正大与蔡英文、萧美琴等人出访时的低调隐晦形成鲜明对比,具有促进两岸和平稳定的积极意义。
客观来讲,马本人在岛内的政治影响力早已式微,他更多是带有一些象征意义——象征着“九二共识”政治基础下2008~2016年间大陆与台湾相对融洽的那段时光。

马英九的重要智囊、前安全会议秘书长苏起(右一)接受采访时曾批评马格局不够大,一遇到挫折就会退缩,习惯于“弃车保帅”。
马英九算不上“统派”,与连战等老一辈的“中华民国派”也存在立场不同——连战是主战推动两岸签署和平协议的,希望两岸开启深水区政治对话,而马英九执政八年间只谈了一些经贸、人员交流类协议,大陆对他其实非常失望。
2011年马英九竞选第二任期时,曾表态称“未来十年内如果在台湾有高度共识的情况下,两岸累积足够互信,不排除签署两岸和平协议”。
这一讲法被民进党视为设下了两岸统一时间表,遂发起猛烈批评。
面对民进党发起的攻势,再加上宋楚瑜也出来给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搅局(分泛蓝阵营的票),马英九立刻软弱了下来,他改口称:
“要让两岸和平制度化,不一定要签署一份和平协议,只要能继续维护和平发展繁荣的现状,其实就已经符合两岸和平制度化的目标。未来若推动两岸和平协议,一定会先交付人民公投。”
实际上,与2008年高票当选(58.5%得票率)时相比,2012年连任(51.6%得票率)的马英九民望明显下跌,已不具备推动重大政策落地的能力。
大陆方面怒其不争,认为他错失了两岸开启和谈的最佳窗口期,但也只能无奈的接受现实。
有朋友要问了,既然大陆并不满意马英九执政八年的表现,对其两岸政策可以说是失望甚至愤怒,那为什么又要表现出对马的一系列积极态度呢,这其中究竟想传递出怎样的讯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