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3528 篇文章

题图:孙小美和妈妈
写在前面:
看到一篇文章,说家长们最近转学的关注点有点让人跟不上。
是否有真正的课间活动时间,居然成为了家长转学的重要因素。
踢球、攀爬、跳绳,哪怕是最简单的“你追我逃”,都开始受到家长们的追捧。
想来,家长和孩子们苦“课间不能出教室”久矣。
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们希望通过教育获得什么?
课间活动,就像教育中其他的很多“重要但是不耀眼”的部分一样,被默默的忽略了。
小美是一土六年级的学生,三年级从国际学校转入一土,这是小美在一土度过的第四年。
一土学校学生会主席、国家一级运动员、以及袋鼠数学比赛、世界学者杯WSC等奖项获得者……虽然小美在一土有众多“头衔”,不过小美的妈妈说,在一土最大的收获是,在这个崇尚均衡发展、关注状态的学校里,小美把时间花在了真正重要的东西上。
对于正在寻觅“适合的教育”的家长,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带来一些启示。
以下内容来自于小美妈妈访谈。
养育孩子是认识自己的过程

当一位妈妈真正开始回看自己的育儿过程,就会发现养育孩子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内观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
在孩子出生之前,我从来没有预期过她可能是什么样的人,或者她会成长成什么样,所有我与孩子之间发生的一切,都出自于她是这样一个孩子,而我希望如何根据她与生俱来的天性,给到她所需要的东西。
小美小时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孩子,这种敏感让她表现出对养育者的高要求。在小美刚出生的一两年,我其实是很困惑的。因为这种困惑,让我不断寻找自己与内在的链接。
学生时代,我是体育训练(跳高)、学业、学生干部同步发展过来的,方方面面都比较顺,唯一忽略的是我自己本身:我是在被滋养,还是在被消耗。
比如在大学期间,我被安排主持上千人的活动,活动结束之后我发烧了整整一天。主持活动这件事对我来说是一种消耗,但是在大学期间我是不懂得拒绝的,既然安排了我来做,而且我也可以做,那我就去做了。这个过程中并不会有人考虑到我自身是什么感受,包括我自己。
在大学还没毕业,我就生了一场病,当时专家第一判断就是恶性肿瘤,很幸运并不是。后来我意识到,身体在提醒我,被忽略的很多东西,以这样的形式体现出来了。
这些经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可能很普遍,但是我不希望孩子再走一遍这样的过程。我希望孩子能够知道什么是对她重要的部分,感受到自己与身体和情绪的链接。
择校是一个“按需选择”的过程
小美很敏感,对玩伴儿要求很高,交到令她称心如意的朋友是一个很不容易的过程。
从她很小开始,我组织了一个“海淀妈妈的跑娃团”。这个跑娃团的初衷就是给孩子创造更多的社交机会以及让身边焦虑的妈妈们能共享生命智慧,实现群体养娃。也正因为是最初的一年多都是我组织和主讲,在外面从来不入圈的小美,才有了进入一个圈子的可能。
结合之前搬去美国生活期间孩子的种种退化表现,我看到了孩子在安全感方面的高要求,选择什么样的学校就读,是困扰了我很久的课题。
从传统的择校角度来说,很多家长都在放格子,把学校分为国际轨、国内轨,和一土学校这种国际国内“双接轨”。再根据可以量化评估的指标例如课程、硬件、成绩、特色、升学出口等打分择校。
我也迷惑过,并想不清楚多重因素制约之下该如何进行判断和决策。在“想要什么”并不能清晰的时候。我能做的,首先是发现那些“不想要的”。比如我家是中关村某小的学区房,也是自己的母校。但当我带着孩子在学校外遛弯的时候,与放学前后水泄不通的马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巨大的塑胶操场上空无一人,学生们并不能在课间和午休时间自由出入,我知道,这是自己不想要的教育。
其他方面怎么选?离开“绝对好”的角度,我更愿意用“更适合”来思考,不同的学校(尤其民办学校)各有各的优点,择校不是一个可以放到格子里进行加权统计并打分的类似买房子的过程。每一个孩子有自己的专属特质,看到共性的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重要的东西一定是独特的:可能是与好朋友的关系、可能是能够自由探索的空间、可能是温和坚定给人安全感的老师……
在我对所谓教育并不十分了解的时候,小美最好的朋友先毅然地选择了一土。既希望孩子的英文达到国际化教育的水平,又希望孩子打下扎实的中文基础和传统文化根基,还希望孩子成长在一个温暖、安全的社交环境中,我和小美也共同选择了一土。实事求是地说,我们没有按照所谓的“评分/排名”做选择,我们只是根据自己的真实需求做了“更适合的选择”。
 找到教育中“真正重要”的部分
幼儿园、小学、中学这15年的教育,是为了让孩子在进入高等教育之前,就达到人生的顶峰吗?显然不是。
在我的认知里,这个阶段的教育,要为未来生活打下良好基础,找到兴趣或热爱所在。
从我自身的成长经历,我是国家二级运动员,常年保持田径训练;有很好的学业成绩,清华计算机系毕业;参与了很多活动,是毋庸置疑的“多肩挑的好学生”,得到了很多的荣誉和认可……这些背后“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回看过去,我认为运动习惯带来的健康身心、愉悦感和掌控感,是成长经历中让我最为受益的部分。
我希望通过家庭和学校给到孩子的,是这些真正重要的部分,而尽量减少一些看似光鲜实则无用甚至有害的部分。健康的心理带来的感受幸福生活的能力;优秀的学习能力和审美水平;以及这一切的基础,身心健康——这是构筑幸福生活的“空气和水”。
令我很开心的是,小美所在的一土学校,从创立之初,就很慎重很深入的思考过什么对孩子来说“真正重要”,并因此形成了一土的育人目标和核心素养模型。
相较于“看到”,我更在意的是在每日教学中是否真正“做到”。体育课程的扎实落地,实现了大课间自由活动、体育课程、课外课社团校队相结合的多种运动组合;社会情感学习(SEL)渗透进入每一天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对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类课程水准保持,不打折扣……
在周围的家长群体中,我们非常喜欢一个观点:“平衡才能高效”。平衡包括两个部分,首先是以全局看待孩子的时间,休息、运动、学习同等重要,不在某一方面特别用力而偏废另一部分;其次是学术与素养的平衡,既要扎实的学术基础,也要综合素养能力,不去追求极致的考试成绩挤占素养发展的时间。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在已经为孩子们提供了完善的底层能力发展模型,扎实的各类学术课程之上,一土没有寄予孩子们短期功利“出成绩”的目标,而是让孩子有时间有空间沉淀、积累和选择,这是我所赞赏的。
接受混沌,不去急于寻求答案
经常看到不同家长的困惑,以及择校家长的交流:
我究竟给孩子选择哪条路?中高考还是出国留学?
我的孩子在社交(竞争)中似乎信心不足,我应该给他一个目标或要求让他达成吗?
孩子现在某些课程(兴趣)的学习进入了瓶颈期,我应该逼他坚持还是同意他慢慢转换方向?
孩子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感知,但是家长们总在担心他们的决定也许不够好。
随着小美的成长,我开始越来越接受不确定,以及自己和孩子对停留在混沌中的耐受度越来越高,就是允许自己暂时找不到答案,在混沌迷茫中待着。
承认不确定性,就是被迫承认自己暂时还没有办法做出笃定的选择,但也意味着你相信你自己的思考,也相信这个世界大部分时刻都是并不明晰的,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小美从小接受体操训练,现在是国家一级运动员(体操),国内国外获得了很多奖项,但是她最近冒出了“换换项目”,“去看看跳水也不错吧?”的想法。尽管从比较功利心的角度来说,运动技能是否能平移,以及累计投入巨大成本是否就此变成沉没成本了?这些我都难以马上定论。但是我依旧对一个“社恐”能在同一个领域训练十年以后,自己思考走出舒适圈,自主选择去探索新的未知领域,感到惊喜与庆幸。
和我对教育的预想是一致的,一土从底层价值观到各项教学安排,以及课堂内容的教授方式,都是提供各种选择而并不要求你立刻做出判断,尊重世界的混沌性。
一个很明显的体现是在校内学生活动的目标和导向。每到大型赛事,我们经常看到两种不同的状态,一种是整齐划一的状态,另一种是每个人的个性和生命力焕发的状态。不同的目标导向了不同的个体状态。在一土来说,学生活动是从学生的需求中生发出来的。做为个体,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挫折、过程中的迷茫都是孩子们要去体会的重要部分。
再比如说戏剧课程,学校底线的要求是每个孩子都有角色,都要上台。但是不同的孩子对上台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可能还没有准备好,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判断,选择哪怕是一块石头或者一棵树的角色,可以没有台词,只是体会舞台。如果孩子觉得自己准备好了,那可以选择一个有更多呈现的角色或者是当主角,允许孩子有时间体会和选择,是这个设置的底层逻辑。
 让孩子看到好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回顾这十多年与孩子相伴成长的过程,我越来越发现,作为母亲,影响到孩子的不是做事过程中的行为动作,而是展现出来的应对事情的态度、方法和价值观。
我看到周围很多不同的家庭,带着孩子做的“事”千差万别,但是孩子共同都呈现出了很多让家长欣喜的品格,比如坚毅、松弛、自洽、不拧巴,与周围人和世界有很好的关系,有强烈的好奇心,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能力……家庭和学校都是环境和土壤,在这个品格养成过程中,土壤的作用是让孩子看到什么是好的关系。
在家庭里,看到妈妈在遇到问题时,不断尝试求索的过程,孩子会留下印象。在学校里,看到老师允许提出观点,表达意见,尊重反对和质疑的声音,敏感于孩子的需求并做出调整,孩子也会明白好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并自然而然缔造这样的关系。
最近小美学校里的整本书阅读和戏剧排练剧目是《不老泉》,这也是在一土最经常做的事情之一,把孩子们阅读的书目搬上舞台。《不老泉》给孩子们带来了深深的触动,他们看到了人类对不老不死渴求,以及不老不死的本质也许是一种灾难。有一天,小美问了我一个问题:妈妈,如果不老泉在你面前,你会喝吗?
这就像世界上绝大多数问题一样,没有答案。但是我愿意她不断行走在寻找答案的路上,我会和她一起。
一土学校在 8 年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案例,围绕着这个社区里的学校、家长和孩子们,发生了很多成长的故事。草长莺飞的四月,我们诚邀大家来到一土(北京)小学部,与一土人面对面,对话、交流,看到教育中的多种可能性。
在这里,您可以看到一土校园和校园里发生的一点一滴;您可以和一土学校校长、老师和家长们沟通交流;可以获得择校问题的第一手答案。
开放日时间:
4月13日 周六 9:30-12:00
4月21日 周日 9:30-12:00
4月27日 周六 9:30-12:00 新一年级专场
报名方式:
欢迎扫码预约活动~
如果您想直接和我们聊聊一土(北京)小学部择校问题,也可以直接添加招生老师微信13051633211(微信同号),欢迎来到一土看看。
-  END  -
↙点赞、转发、在看 | 欢迎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