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晓圈内事
2024/04/11


建筑师埃罗·沙里宁(Eero Saarinen) 曾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如今国内城市更新已蔚然成风,杭州的南宋御街、福州的三坊七巷、成都的锦里和宽窄巷子等等如雷贯耳,皆是地区标志性的历史街区改造项目。掌握城市文化命脉的历史建筑,在近年来也迎来了它们的蝶变焕新:前身是上海工部局宰牲场的1933老场坊,摇身一变化作赫赫有名的创意产业聚集区;历经现代化工业改造的“船厂1862”民生码头八万吨筒仓等,是对一个时代的工业辉煌史的回望,也是与未来都市接轨的突破性尝试。
© 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网
历史建筑是承载着人类情感的“凝固的记忆”,记录着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它们不仅仅是砖石和混凝土的作品,更是寄托着城市文化遗产和共同意志的载体。尽管告别了“大拆大建”的时代,既有建筑和城市设施数量仍是只增不减。与其持续不断地造新与等待拆除重建,留住历史建筑,对其进行“转型”和再利用,已成众望所趋
我们以五种不同的维护改造手法为例,探讨建筑师如何让历史建筑重焕光彩,实现新与旧的平衡,以过去对话未来。
福斯特设计的大英博物馆大中庭和玻璃天花板 © Eric Pouhier
作者|long
本栏目文章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

“修旧如旧”
——被刻意模糊的新旧界限
“修旧如旧”,顾名思义就是历史建筑经过修复,仍然保持原有的面貌。国内火爆的创意园区,如北京798艺术区和朗园Station、上海的1933老场坊、昆明的C86山茶坊、合肥的长江180艺术街区等等。虽然这些所谓工厂建筑经过再次设计迎来了“涅槃重生”,但更多地是增加室内空间的实用性,来适应当下所需。原厂房的基本风貌和外形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并合理利用透光玻璃等现代材料来打造现代工业风的商业办公空间。
北京798艺术区 © Sasaki
1933老场坊 © 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网

尽管传统意义而言,“如旧”指代按照历史建筑的原始风貌去进行改造和翻新,但是比起“照猫画虎”地复刻,当下的建筑师们更倾向于利用材料和技法来达成有一定识别度的古朴效果
以砖修复原罗马圆形竞技场石材立面 © FeaturedPics
针对建筑遗产的风格性修复原则,1964年颁布的《威尼斯宪章》指出:“补足缺失的部分,必须保持整体的和谐一致,但又必须使补足的部分跟原来部分明显区别,防止补足部分使原有的艺术和历史见证失去真实性”。这则事关“真实性”的宪章条例,指引着建筑师们思索建筑材料新与旧的对话,以及如何在保持建筑“延年益寿”和高性能的同时,实现新增元素和原有建筑的流畅衔接。
船厂1862 © Julien Lanoo

隈研吾建筑事务所的“船厂1862”项目坐落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区,它以砖砌材料的特殊表达方式来衔接新旧界面,打造出全新的视觉体验效果。这个旧船厂重建改造项目保存了原有建筑结构和材料体系,以彰显旧时代工业建筑设计的先进性。
渐变砖系统 © Julien Lanoo
船厂的北立面保持着原有砖砌风貌,南立面早在几年前被全部拆除,这些有历史感的“砖块”成为了连接南北立面,使它们产生共通性的媒介。一个像素化的渐变砖系统取代了已拆除的西立面外墙,以充盈着现代艺术感的方式来铭刻砖石勾勒的工业建筑遗迹。
Neues Museum © 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
大卫·奇普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的德国柏林新博物馆(Neues Museum)改造项目,也是对历史和现代和谐交融的致敬。柏林新博物馆曾在二战时期遭受重创,但好在包括南侧翼楼在内的大部分结构保留尚完整,重建项目将重中之重放在了串联三个展览层的混凝土台阶。
Neues Museum © 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
奇普菲尔德尊重历史留存的材料样本,从其中提取白色和马赛克铺地的元素,作为古典马赛克地板和类水磨石工艺的白色混凝土新材料间的过渡。通过这些新旧并置的手法,柏林新博物馆既有历史意蕴,又有新材料的突破创新,人文历史的“连续性”也得以实现。
“立而不破”
——嵌入对立元素,体验另类焕旧如新
与其死守老一派的传统制式,或苛求复刻原始面貌而停滞不前,新锐派的建筑师们宁可在改造之路上做叛逆的开拓者。对于此类建筑师而言,历史建筑的保守理念已死,当代干预当立。通过引入与原建筑“格格不入”的设计元素,成功破除了传统风格一成不变的僵局,与现代有机材料和表现艺术接轨。
卢浮宫 © Benh LIEU SONG
卢浮宫的金字塔入口 © Hteink.min
从玻璃金字塔底部眺望 © BY-SA 4.0
相信大家对贝聿铭的“玻璃金字塔”不陌生。经贝聿铭重新设计的卢浮宫拿破仑中庭(Cour Napoleon)为法国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冲击,与吉萨金字塔(Pyramid of Giza)等比例的玻璃钢铁结构金字塔与文艺复兴风格碰撞出新的火花,致敬博物馆的折线形屋顶,展现了现代工艺的细节和通透感。尽管其金字塔的设计和前卫的表现形式与古典主义建筑完全不相容,很难博得法国传统历史学者的青睐,但是它的设计为中庭引入充足光线,加强了主入口的象征意义,足以缓解庞大的客流量带来的拥堵问题,且逐渐渗透进人们对卢浮宫的记忆中,成为巴黎不可或缺的标志性景点。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 Elliot Lewis Photography
“水晶宫”外部近景 © Royal Ontario Museum
丹尼尔·里布斯金也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改造中置入了大胆的现代干预措施。这个博物馆前身是19世纪弗兰克·达林(Frank Darling)和约翰·A·皮尔森(John A.Pearson)建造的新罗马式风格建筑。里布斯金在扩建项目设计时,从博物馆矿物学展厅的晶体形态中汲取灵感,几何穿插的有机棱柱形结构自此诞生,它也得名“水晶宫”。它打破了原博物馆堡垒般的固有印象,摇身一变成为了灵感聚集的活力中心。这样通透明亮的新扩建部分与周围环境在夜间灯光呼应,成为繁忙的十字路口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线。
“水晶宫”内部 © Sam Javanrouh
“寄生建筑”
——原有设施与新结构体系的碰撞
继承非常规和创新式的改造理念,在“违建房”的边缘疯狂试探的寄生建筑横空出世。说是“违建”,其实不过是在原有建筑之上构筑新的结构体系,让一个已然存在的结构成全另一个架构。寄生式架构也成为了纾解密集城市问题、优化功能布局优先考虑的加建方式。
民生码头八万吨筒仓改造 © Tian Fangfang
大舍建筑的民生码头八万吨筒仓改造重新定义了工艺遗产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将一度废弃封闭的生产建筑转变为可供艺术展览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建筑师充分利用了48米高的筒仓建筑的底层和顶层空间,并利用外挂的电动扶梯将人流引向顶层展厅,并可眺望民生码头乃至黄浦江的壮观景色。通过寄生式的适应性再利用改造,八万吨筒仓褪去了其作为旧工业遗产的厚重感,多了形似“艺术装置”的灵动和活力。
绿色预制房屋 © Korteknie Stuhlmacher Architecten
2001年出现在鹿特丹废弃仓库Las Palmas电梯井之上的荧光绿色预制房屋是对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新式尝试。这栋显眼的房屋是以“寄生虫”为主题的展览中按比例建造的展品,它仿佛游离于仓库内部的修复活动之外,又处处借助所在建筑的现有基础设施。
© Korteknie Stuhlmacher Architecten
它依附着下方仓库的主体结构,同时进入房屋的管线输送着来自仓库的自来水、废水和电力等资源。房屋外部均选取的是工业废料中的层压木材,内部则由原木铺造而成。它的形态是对顶层机械室的一种呼应,它醒目的外观也造就了极高的能见度。
192 Shoreham Street © Jack Hobhouse
敦建筑事务所Project Orange的192 Shoreham Street项目也将加建的两层屋顶空间凌驾于维多利亚时代红砖建筑之上,形成“寄生者”与“宿主”的微妙关系。新扩建部分拥有现代简洁的黑色外形,与原工业建筑相比体量感鲜明。它的存在取代了原有斜屋顶,窗户的设置与现有建筑相互咬合。在功能布局上串联通高的酒吧和餐厅空间与上层的复式工作室办公单元,为整个街区带来了新的生机。
“假体结构”
——“查缺补漏”式的外科接合
当建筑师在修复过程中遇到因年久失修而“缺胳膊少腿”的老建筑时,常常会想到给建筑安装“假肢”——补足建筑整体的接合结构。建筑师可根据当下的建筑规范和适应性再利用的功能需求“对症下药”,将增设的假体结构更好地运用于人性化的现代空间中。
© Rubén P. Bescós
Vaillo+Irigaray建筑事务所运用新旧“杂交”的手法,为西班牙一座19世纪的精神病治疗中心引入新式空间,进而增强整体设备性能。建筑师把“假肢”的概念融入扩建部分的建筑,同时对新增的现代主义空间有着另类的解读:“假肢的原理就是帮助人体恢复失去的功能,根据这种医学概念,新建建筑就是在重新配置空间,使新功能的引入成为可能。” 补充的“假肢”结构扩充了可支配的空间,也向新兴医疗保健趋势进一步靠拢,吸收先进技术来修复失去的功能。
© Rubén P. Bescós
翻新项目尊重原平面布局和长方形的立体构成,延续了建筑环绕中心花园的排列阵型。现代化改造部分沿用山墙面造型,在混凝土选色和水泥砂浆的配色上与老混凝土结构保持一致,达到视觉上与现有建筑顺滑承接。上层的混凝土楼板在底层靠玻璃幕墙的走道侧悬空挑出,颇具混凝土体量“漂浮在空中”的失衡感。
© Rubén P. Bescós
建筑师从老建筑中提取立面和屋顶几何图形元素注入现代建筑设计,将拱形轮廓压印于新建筑的混凝土立面表层,以此来精妙呈现“剩余的记忆”。比起在形式上刻意“做旧”,这座医疗中心更像是在耐心地等待同化和完全磨合的过程——依据新建部分的朝向和主导风向,新混凝土的表面会日渐发黑,沾染老建筑特有的锈迹,直至新旧难分。
“互惠共生”
——和谐但不统一的实体
既然有“寄生建筑”,那自然少不了加建部分和现有建筑“共生”的集合体。虽然在此类历史建筑改造项目中,我们很难见到新旧成分“难舍难分”的一面,但是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成分在同一个项目中“和而共生”的场景,却也留住了历史的本真,并赋予了新时代下的全新面貌和功能,真正做到了同一屋檐下的“互相成就”。
哈佛艺术博物馆 © Laurian Ghinitoiu
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和Payette合作修复的哈佛艺术博物馆项目是以“共生”为理念进行改造的成功案例之一。重组和升级后的哈佛艺术博物馆是由哈佛大学三座艺术博物馆合并而成,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福格博物馆(Fogg Museum),它是一座20世纪20年代的乔治亚复兴风格建筑。一个玻璃屋顶结构将上世纪的历史建筑和沿普雷斯科特街的新建建筑覆盖于同一屋檐下,巧妙地打破了新旧隔阂,并自然地将博物馆馆藏与教学空间和文物保护融为一体。福格博物馆的历史庭院成为了这个新博物馆群的空间核心,透过玻璃屋顶,自然光可以引入研究中心、画廊乃至下方庭院等空间。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 Denis Esakov
此外,里伯斯金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也是非常经典的一个“共生”改造项目。这个博物馆始建于1933年,于1938年因纳粹限制而关闭,于是里伯斯金试图用一种新颖的方式“重建”犹太人的身份认同和价值——以Jewish Star of David为线索,贯彻整个场地和文脉。通过构建历史事件发生地的联系网,所绘制出的图形化作了建筑的外形轮廓,呈现出了戏剧性的“之字”形态。尽管从外形来看,里伯斯金新加建的部分像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体量,但是实际上只有进入旧馆才能抵达新馆,新老建筑由一条地下通廊相连。这种非干预的设计体现了建筑团队对原巴洛克建筑的充分尊重,并创建了独特的漫游步道体系,也从感知体验上让游客更能共情犹太人的遭遇。
结语
——历史建筑的“前世”与“今生”
莎玛丽丹百货公司街景 © Jared Chulski
不同改造手法的运用,为老建筑赋予了新生的多彩活力。纵使老建筑的重生之路常常与鲜花和掌声相伴,但也不乏有质疑的声音。像是2021年为业界所津津乐道的莎玛丽丹(La Samaritaine)百货公司修复项目,就一度以偏离古色古香的奥斯曼建筑风格为由,遭受SOS Paris和维护巴黎市容和法国审美的社会组织机构反对。日本事务所SANAA以海浪般的玻璃幕墙打造里沃利街的新立面,延续了繁华商业界面的视觉连续感,向周边街道的橱窗尺度和形式看齐。同时,全新的玻璃立面反射出街对面的奥斯曼建筑,让现代材料技艺与都市历史肌理产生戏剧化的交流。
翻新后的玻璃立面 © Jared Chulski
虽然SANAA主持设计的莎玛丽丹翻新方案在招标中大放异彩,但是其计划实施之路可谓是一波三折。此中标方案收获了巴黎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并有法国文化部和法国建筑设计委员会为其保驾护航,本应在获得改造许可后一帆风顺。然而,来自社会机构的反对终究是闹大到了法庭。巴黎行政法庭在2014年5月首次取消了建筑许可,之后恢复许可后又再度取消,最终这一标志性的巴黎修缮更新项目还是得以与公众相见。是守着旧形制畏葸不前,还是迈出大胆创新的一步,平衡保守建筑语言和新建筑风格的重担再次落在建筑师和规划师身上。
莎玛丽丹百货公司的新建走道 © Jared Chulski
透过鲜活的历史建筑改造项目,我们目睹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重生和迭代,并从中见证了城市修复和变迁的“进化史”。在步入新时代和感受社会规则变幻的同时,愿建筑师们能将留存过去记忆的建筑,“改”在当下,“建”向未来,合理挖掘老建筑的潜在价值,走好历史建筑的漫漫改造之路。
发文编辑|冰晔
专栏/审核|Mel
审核编辑 | Miranda Heloise
Reference
https://www.xiaohongshu.com/explore/652c8699000000001f0346a9
https://www.xiaohongshu.com/explore/657b142c00000000380214be
https://www.archdaily.cn/cn/921088/10zuo-li-yong-xian-dai-shou-duan-gai-zao-de-li-shi-bo-wu-guan-jian-zhu
https://www.sohu.com/a/219927355_355111
https://www.epochtimes.com/gb/15/1/15/n4342477.htm
https://www.archdaily.cn/cn/963831/sha-ma-li-dan-bai-huo-gong-si-xiu-fu-gai-zao-she-ji-sanaa-plus-lagneau-architectes-plus-francois-brugel-architectes-associes-plus-sra-architectes
https://wap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a46e4d351ddeac03fefb9c5d
https://www.archdaily.cn/cn/889998/wei-yan-wu-gai-zao-shang-hai-huang-pu-jiang-bian-chuan-han-zhuan-qi-xin-mian-mao-ji-huo-gong-gong-kong-jian?ad_source=search&ad_medium=search_result_articles
https://www.archiposition.com/items/20190822104439
https://www.archdaily.cn/cn/879905/ad-jing-dian-lu-fu-gong-jin-zi-ta-ru-kou-bei-yu-ming
https://www.dezeen.com/2012/03/06/192-shoreham-street-by-project-orange/
http://www.archcollege.com/archcollege/2017/12/38453.html
https://www.archdaily.cn/cn/908508/renzo-pianos-renovation-of-the-harvard-art-museums-is-years-on-a-quiet-neighbourly-triumph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