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yings:
今天想聊聊“攒钱”。
起因是我前阵子看到一个热搜:
中国人四年存了 58.24 万亿元。
相当于 2009-2019 十年银行新增存款总和。
其实攒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豆瓣上专门有一个小组,叫「丧心病狂攒钱小组」,从组名就能看出来,他们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倾向:
要攒钱,而且要竭尽所能地攒钱。
我在里面待了一个月,看到了他们中的一些人是如何攒钱的,为什么要攒钱,也翻到了十几年前的帖子。
在那个时候,攒钱还不是一种共识,而是一种选择。
从消费主义到攒钱风潮,我们的生活似乎被踩下了一脚急刹车。
而在那些事无巨细的记录贴中,有一些问题也若隐若现:
“攒钱到底是不是亏待自己?”
“不花钱就是好的吗?”
“安全感可以拿钱买到吗?”
这些问题没有答案,但每个人都在尽力回答着。
下面是我在这个小组中观察到的一些细节。
01
先分享一个最直观的观察:
攒钱的人确实变多了。
丧心病狂攒钱小组,常年挂在豆瓣热门小组榜单上,组员 62 万人。
一个组还不够,攒钱人还延伸出了五花八门的攒钱组。
按财富值分的:
~穷人版~丧心病狂攒钱小组,组员 24 万
贫民窟丧心病狂攒钱小组,组员 2 万 8
按性别分的:
抠门女性联合会,64 万人
抠门男性联合会,23 万人
按消费习惯分的:
今天消费降级了吗?,35 万人
低消费研究所,16 万人
不要买|消费主义逆行者,37 万人
攒钱,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02
另一个直观感受是:开始攒钱的年龄提前了。
在过往的观念里,存钱、攒钱、节俭常常跟“中老年群体”划上等号。
@懿 发工资的第一件事是去银行存定期,洗脸水攒着冲厕所,塑料袋攒着当垃圾袋。他说自己是在“像老人一样生活”
@我就是我 为了每个月多攒 200 块钱戒掉咖啡,说自己“提前过上老年人精打细算的日子”
但这种论调现在已经不被攒钱人接受了。
攒钱组首页飘着的帖子经常是:
《毕业 3.5 年存到第一个 6 位数》
《读研三年搞钱 50K!》
《大四终于攒到 30 万啦》
《大学攒钱!》
点进去一看,是每月 1000+ 生活费的大学生靠抑制物欲月存 800 元。
更有甚者:
当代年轻人攒钱,总想赢在起跑线上。
03
攒钱组不可避免会出现很多数字。
但在攒钱人心里,数字似乎只有两种极端。
一种是超乎你想象的“大单位”——
有人提问,“大家一件衣服可以穿多久?”
答案基本是 10 年起步。
@宝儿 到现在还在穿 98 年买的衣服;上班后遇到同学,同学看到他的衣服就笑;
@momo 所有出行都只有一个包,背了 12 年,坏了就缝起来;
@莉莉安 到现在还在穿小学买的衣服,每次找妈妈帮忙缝扣子都被劝赶紧扔掉;
@九鼎之黄金家族 爸爸的衬衣穿了 37 年,自己也经常穿 10 年 20 年前买的衣服。
这群人秉持的生活信条是:
“东西不烂,为啥要换?”
04
另一种是精确到细枝末节的“小单位”——
记账必须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羊毛能薅则薅,多省一分是一分。
@林 开始攒钱之后,9.9 的咖啡也不喝了,每月的咖啡额度只留给有 8.25 元优惠券的那天;
@诺 曾经只在自己的移动支付钱包里留 13.62 元,其他的全部存定期;
几百、几千的“中间值”是不被重视的。
05
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攒钱也是要讲求方式方法的。
攒钱人热衷于研究各种攒钱方案。
“30 天倒数存钱法”——
每个月 1 号存 30 元,2 号存 29 元,以此类推,1 年能存下 5580 元。比较适用于新手入门。
“52 周存钱法”——
以年为单位,第一周存 10 元,第二周存 20 元……一年存 13780 元。
更高阶一点的“36 存单法”(也对自己更狠)——
每个月存 10000 元的三年定期,连续存 36 个月。粗略估算从第 4 年的第一个月起,每个月都有 1000+ 的利息可以作为“生活补贴”了。
还有 123 存钱法、365 天存钱法、12 存单法……看得人眼花缭乱。
小时候吃过的数学不好的苦,长大了仍在继续。
06
攒钱日趋年轻化,攒钱的方法自然也更向年轻人靠拢。
枯燥的数字,省钱的攻略,薅羊毛的表单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年轻攒钱人的需求。
他们追求更“刺激”、更沉浸的攒钱方案。
比如“假装养娃攒钱法”。
假想自己生了个孩子,从“做产检”开始记录每一笔花销:医院挂号 25 元,产检 120 元……
即使育儿是知识盲区也没关系——去小区群里加一位“宝妈”就行了,她给孩子花多少钱,今天又报了多少钱的兴趣班,自己就往账户上存多少钱。
“假装宫斗攒钱法”。
假想自己穿越到《甄嬛传》,重生为 17 岁的甄嬛,从进宫选秀开始攒每一笔花销:购买耳环、请安陵容喝奶茶……一路攒到大结局。
“假装和男高谈恋爱存钱法”。
开一个账户,把准备给假想中的 Crush 的钱全部存起来。攒钱的同时还能体验一把恋爱暧昧期的美好。
07
但我翻完攒钱组里的帖子发现,攒钱的核心方法论其实并没有变,就一个字:
算。
算自己生活需要花多少钱。
@管理员 认真算过每天开灯要花多少钱。
“客厅灯大概 110-130w,卧室灯 30w 左右,其他的大概率不超过 30 。
130+30+30+20=210w —— 那么十个小时就是两度多的电。”
帖子下面有人温馨建议他:
可以把家里用电设置为峰谷电价,在晚上 10 点之后再开洗衣机等电器,电热水器温度最好设置在 45 度 ——“省电既省钱”。
算自己生活还能省多少钱。
@我就是我 认真算过公司附近和家附近的早餐店哪个更便宜。
“公司旁的 4 个包子和 1 碗豆浆,需要 7.99 元。家旁边的店同样东西只要 6 元。在家附近吃每个月可以节约 22 元。”
我的朋友@六花 每年购物节大促囤纸巾的时候,都要敲着计算器算,每个品牌的卫生纸平均下来一张是多少钱,货比三家后再下单。
在攒钱这件事上,学生时代被数学支配的恐惧不复存在。
把生活过成数学题,也是一种心安。
08
攒钱组里最早的帖子可以追溯到 2011 年,我比对了当年和现在的帖子,发现:
在“攒钱”这件事上,每代人都有不同的精神面貌。
攒钱的动作变了。
以前的人为了攒钱爱囤货,喜欢在超市大酬宾和购物节买一年都用不完的东西回家。
@汤达人是骗人的 曾经分享,2024 年,他们家终于用完了 1988 年囤的火柴。
当年因为担心导致物价涨价,全家囤了一堆火柴、肥皂、毛巾。
结果火柴用到 2024 年,搪瓷盆用到 2020 年,@汤达人是骗人的 30 岁之前家里所有的毛巾都是 80 年代的款式。
而现在年轻人攒钱偏爱“极简”,主打一个不买、不花、不消费。
@十个村的希望 分享表哥的极简攒钱生活,交通出行全靠蹬自行车——自行车是朋友送的,他本人连锁都没买。因为锁 15 块钱比车本身还贵。
“上班一路能掉三次链子。样子很旧也没人偷。”
@李朵朵 影视平台会员全靠银行积分兑换,坚决不在娱乐消费上支出一分钱。
@momo 擦脸只用凡士林和维A酸软膏。一年四季只有三双鞋,一双球鞋,一双马丁,一双拖鞋。袜子也只留三双。

“刚刚好。”
极简的尽头是想进化生活的每一面。
攒钱组里常有人发类似的帖:
也永远有人真诚地给出建议:“甩,把头发甩干。”
09
尽管同为“丧心病狂攒钱人”,对比 10 年前的旧帖,人们攒钱的目标在一步步“通货膨胀”。
2011 年,月攒 500 是一件值得每天发帖记录的事。

到后来,有人在组里发帖问:“大家觉得攒多少钱心里才有底?”
大家的答案:

“我个人来说 100 万(无房无车无孩的情况下)。”
“存到 200 万可能才会安心吧。”
10
攒钱组里确实有很多人存到了“百万”——自己曾经设下的目标。

但当有人问他们“百万储蓄带来的变化”时,他们的回答却很一致:
“没有变化。”
“该干嘛干嘛,还是要上班。”
“甚至比之前更抠了。”
@夏言 觉得,可能是因为百万这个数字特别适合当心理目标,而不是一种达到就能带来巨大幸福感的更落地的需求。
这是众多观察中最让我感到意外的。
一个攒钱小组,数字带给大家的反馈却是模糊和流动的。
11
还有一个粗糙的观察:

10 年前的帖子,标题常常带着很多感叹号,且经常在帖子里立誓。
有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冲劲儿。
12
但无论 10 年前还是现在,大家都愿意为攒钱这件事做出一些“牺牲”。
@123 为了省 400 块停车费,会把车停在很远的停车场,然后走回去。
@7colorleaf 喜欢跑马拉松,两条跑步短裤裤腰松了也不买新的,就花 5.5 包邮自己买松紧带缝上。
家里囤积的火柴用了 30 年的 @汤达人是骗人的 ,亲戚去家里做客都劝他们别用打火机,“先消耗一下家里的火柴”。
13
但这种“牺牲”,偶尔会指向一种消费的负罪感。
攒钱组常常出现的高频词让我有些意外:

“魔怔了”
“很羞耻”

“很委屈”
在攒钱的过程中,余额的增加没有带来舒展和放松,反而带来一些没那么正向的情绪。
很多攒钱的人常常会在花钱之前反复思量,犹豫,咂摸自己是否“值得”花这份钱。
一旦思考结果没那么理想,就会陷入自责情绪。
@Lori 焦虑到需要每天都要至少看一遍自己的银行卡余额;
@may 天天琢磨着如何存到第一个 100 万,“只要有支出就难受到变形”;
甚至会生出一些“不配得感”。
@Chole 大四考研失败后想出去散心,2000 元预算自己完全负担得起,但还是犹豫,会担心自己的行为是不是“花钱大手大脚”,会质疑自己“花 2000 元出去玩是否真的值得”。
14
写这篇稿子的时候,脑子里闪过了两个故事。
一个是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的故事。
他常年住在一只桶里,拿两件披风当床铺。喜欢喝别人的葡萄酒,看见小孩用手舀水喝,就把杯子也丢掉。
当亚历山大大帝到桶前拜访他时,第欧根尼说:
“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第二个故事没有那么遥远,就发生在我身边。
朋友@狸花 某次经历地震,震感明显,睡到半夜惊醒,坐在床上不敢动。
她给我发信息报平安,我问她现在打算干什么。
她说, “花钱。”
想把购物车全部清了,想把攒的钱都花掉,想把之前忍住的时刻都补上。总之那一刻只有一个念头:
要把钱花掉。
15
保存阳光和享受阳光都很重要。
但不要挡住阳光,最重要。
撰稿:李林
责编:许无
  晚祷时刻:
 在摇摇晃晃的世界中,
 坚持对抗不确定性,
 是确定感的唯一来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