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卡片关注👆


《资本论》是影响深远的一部著作,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资本论》,但却未必读过。篇幅宏大的三卷本,博大精深,要想透彻通读,绝非易事。
那么,那些真正读完《资本论》的人,他们的思想究竟会经历怎样的变化呢?一起看看答主们的读后感。

真正读完《资本论》的人,思想上会发生哪些变化?

|答主:好嘀很呐
资本论的起点是商品逻辑。
商品是一种可以被人交换的存在,通常是劳动产品,但不一定是劳动产品。
以商品逻辑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形态,叫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经济。
其内涵就在于,劳动力成了一种商品,即劳动力的商品化。劳动力,全称劳动能力,是一种寄存于(健全)活人体的能力。必须是活的人体,而不能是死的人。
劳动力的商品化,意味着劳动者在某个时间之内要把自己的这种能力拿去跟货币相交换。这段时间内,劳动者的能力不属于他自己,而听命于购买这份商品的人。
购买这份劳动力商品的人,就叫做资本家。但是在这里特指产业资本家。
资本家消费这份商品,劳动力商品的消费,就是劳动。
很多人理不清劳动能力与劳动的概念差异。打个比方,你妈会做饭,但并不在做饭,这个叫【劳动能力】。你妈正在做饭,这个叫【劳动】。做出来的饭,叫【劳动成果】。
资本家购买的并不是【劳动成果】,而是【劳动能力】这种商品。
一般而言,【劳动成果】>【劳动能力】,【劳动成果】-【劳动能力】=【剩余价值】。
所以工资是什么?工资是一种特称。跟劳动力商品相交换的货币(货币也是一种商品),这样的货币是工资
生产是一种特殊的消费,生活用消费是越消费越少,生产性消费是越消费越多。
劳动能力是劳动者身体里的一种能力,当这种能力发挥作用的时候,就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劳动。
劳动外化的把物质世界改造了,但这个是能量守恒的,其代价就是人的神经、筋骨、肌肉、脑髓等人体生物机能的【消耗】。人也是一种物质,一种特殊的有能动性的物质。
而当这种消耗过度的时候,就会变成损耗,就会对人的机体的生命健康产生损害。所谓劳动者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健康换取外在物质财富的积累的人。
而抽象劳动或者说社会必要劳动,就是以一般的、社会的人的身体的消耗为单位量,进行劳动成果之间的交换。
生产工具越是进步,生产每一件产品所需要的身体的消耗,就越少。因为生产工具可以放大单个人的劳动能力,类似一种增幅器的东西。
|答主:孟祥宇零zXr0
在阅读观点输出型文献时,建议同时阅读观点针锋相对、影响力旗鼓相当的另一本材料。
比如说:

如果读《资本论》,建议同时阅读亚当斯密赞美私有制、自由贸易和贪婪的《国富论》;如果读鼓吹极简生活的《断舍离》,建议同时读深刻剖析阶级生活差异的《有闲阶级论》或者《格调》,后者在断舍离作者出生前已经预言大多数人的极简生活就是因为穷。
|答主:林先生
我觉得,看这个人的知识储备如何。

如果他是从康德,到黑格尔一路读下来,其实对于马克思那套不会觉得多么惊人,相反从逻辑来说,反而觉得是有迹可循。
我最开始读哲学书,感觉到的是震惊,觉得他们的思考方式太过于毁三观。但是现在读哲学书的感觉,则变成了,原来就是这么简单,但是为什么我想不到。

可能以后还有一种感觉,就是觉得之前的人其实都说错了,都没有意识到我发现的东西。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之前知识储备不够,读懂了某本书以后,就会觉得这本书道出了某某真理。但是随着知识储备上来以后,就会意识到,每个哲学家的观点,他们的观点在思想史上都是有迹可循的,这也是一种去魅的状态,每一个思想家的思想,只不过在连续性突然出现一个新思想,这个新思想不是凭空的。
题图来源:《资本论
知乎热门文章
有哪些「看似常见、实际濒危」的动物?有哪些你想发明却已经被人发明了的东西?有哪些旅行地堪称「秘境」?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精彩回答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