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圆方的第751篇原
(点击标题下方小耳机标志即可收听音频)
近日,江西某县出台“零彩礼”“低彩礼”家庭礼遇机制,推进婚俗改革。“低彩礼”标准为:男方给女方的聘礼、礼金为零或不超过3.9万元(不含返还礼金和嫁妆折价)。
按照规定,“零彩礼”“低彩礼”家庭可以享受一系列“礼遇”。比如享受景区旅游优惠,免费乘坐公交车,免费健康体检,婚礼宴席8.8折等优惠。
而其中最为关键,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一条是,根据该举措,“零彩礼”“低彩礼”夫妻的子女(含农村户口)持礼遇卡可在学前、义务教育阶段,在全县范围内按照第一顺序择校入学。
因为“彩礼”和“教育”挂钩,就有有很多人质疑,这是否会有损“教育公平”?不过,圆方感觉可能问题的实质并不在这里……
大家好,我是圆方,今天我们一起聊聊:
“彩礼”为什么不能靠“学位”降下去?
首先,要想清楚彩礼问题实质,是一个什么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供求关系的问题。
当百家男求一家女,那么彩礼肯定越来越高。如果百家女求一家男,那么别说彩礼不再是问题,嫁妆女方家里掏不起才是常态。
在一个充分自由的市场环境中,“价格”是用来筛选“消费者”,并且完成资源配置最好的工具。(无论男女,都是一样)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大城市,大龄单身的主要是女性,而在乡村,大龄单身的主要是男性。在发达地区,大龄单身的主要是女性,在欠发达地区,大龄单身的主要是男性。
(这里需要说明,大龄单身≠未婚)
所以我们看到,作为男方向女方因为供求不平衡若支付的对价,越是欠发达地区,越是乡村,彩礼价格越高。
其次,“零彩礼”“低彩礼”家庭礼遇机制,到底补贴了谁?
那么,在一些彩礼畸形高的地方,彩礼价格高是一个普遍现象么?
其实仔细分析,大概也不是。(比如盲猜,该地县领导家如果娶媳妇,彩礼就应该偏低,或者没有)。
因为,真正支付高额彩礼的,往往是那些经济条件不好,或者男性自身其他条件(比如相貌,身材)不占优势的家庭,他们往往需要去借贷才能去支付彩礼的负担,最终带来恶性循环。而那些经济条件非常好,或者自身条件非常好的,本身就不用支付什么彩礼。

所以,所谓的“彩礼礼遇”,大概率,礼遇的是那些家庭条件好的男性,与此同时,因为那些家庭条件不好的男性,反而会因为享受不到“礼遇”,而需要支付更高的彩礼以作为对价。
这个“礼遇”的结果就是,原本不需要支付高额彩礼的富裕(优势)家庭,享受到了子女优先入学的政策,而那些需要支付高额彩礼的贫困(劣势)家庭,反而丧失了公平入学的机会。
最后,怎么样才能真正解决“彩礼”问题?源头是解决供需矛盾。
要么是从全国其他地区(或者国外)能够吸引更多的适龄女性,到当地生活。要么是组织当地的适龄男性到外(或者外国)地发展务工生活,减少当地的男性间的竞争。
只有供需匹配了,这个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对了,留个课后思考题🤔
当地为什么会出台这样一个“加剧”彩礼问题,进一步扭曲供需关系的“彩礼”礼遇政策呢?
或许要去琢磨一下,这些个政策的制定者,是属于“低彩礼群体”,还是“高彩礼群体”了。
听党话,跟党走
学习时间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